救赎意识与多形式叙事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在作者的故乡“花街”上,塑造了全球化时代下的众生相,以“救赎”为创作原型,展现“70后”一代人的心灵记忆。小说还在主体之外添加专栏,充盈人物形象,构成了小说当中的多形式叙事。
  关键词:全球化“70后” 救赎 专栏叙事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得第五届老舍文学奖,使徐则臣成为老舍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小说讲述的是初平阳、易长安、秦福小等人在童年时期直接或间接导致玩伴景天赐的死亡而在心中种下原罪,几人在成年以后踏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都选择到外面世界去透透气,来完成各自的心灵救赎。
  一、全球化时代下的众生相
  初平阳来到北京求学,考取北大社会学博士;易长安,起初是以一个城市边缘人的身份在北京生活,制伪证,生活没有保障,但就是不愿离开,这种动力使他期待到世界去;在北京做电梯工的秦福小,对爱情与亲情求而不得,她过着很清苦的日子,仿佛是在惩罚自己,仿佛想逃离;杨杰则相对从容,他带着家乡的水晶来到北京闯荡,故事在他身上将世界和家乡连到了一起。可见,他们的生活并非安逸的,但是又算不上凄惨,而是一种纠结和困惑使所有人难以释怀,当地方政府开展旅游产业规划,初平阳为去耶路撒冷而要卖掉老宅时,这一事件便成为让他们回到故乡的集结点。“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是你,你也不是你,自我确证需要他者的参与,一条偏安一隅的花街也不可能脱离北京、纽约、耶路撒冷单独存在。”故事便在这样的文化震荡中展开。
  二、“70后”的獨白
  《耶路撒冷》被学界看做是徐则臣之前“花街”系列和“京漂”系列小说的合拢。“有花街,有石码头,当然要有运河。我一直想大规模地写一写运河,让它不再是小说中的背景和道具,而是小说的主体。”在初平阳等人的救赎之路上,回望老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他们经历了玩伴的死亡,是新时期的全球化的大潮将这群玩伴冲向“世界”。这样的经历是“70后”一代人恰当的隐喻。“‘70后 ’是一个没有集体记忆的一代,是一个试图反叛但又没有反叛对象的一代。”“‘70后’这一代,刚好处在历史的夹缝间——对于历史,他们的印象是若隐若无似是而非。”当他们成年以后,童年时期的伤痕很快被新的浪潮遮盖,但是遮盖并不代表愈合,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话语空间由集体性转向私人化,因而这一代人的伤痛更多情况下便只能独自抚慰,重拾历史是这一代人最好的救赎方式。
  三、专栏叙事
  在小说中,作为寻求内心安妥与主体重建知识分子的初平阳;投机倒把制贩假证的易长安;女性意识觉醒、为爱情不顾一切的舒袖;走在改革潮头的实干企业家杨杰……通过这诸多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轨迹,通过个体特性和个人精神勾连中国新时期下多元、自由却充满惶惑与无奈的社会景观,自身和世界的联系便由此展开,也打开了“70后”一代人的历史面貌。因而,专栏的独立叙述使主人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历史展开对话。马斯洛人生需求理论认为,人是需要爱与归属的,但不仅在合作与竞争不断冲突矛盾的人际关系当中,大的社会秩序下专业的分工和理性的思维逻辑不得不使个人在孤独中前行。小说中的专栏叙述反映着现代性社会的特点。专栏是对小说主体的一种补充,易长安游走在社会秩序的边缘,舒袖游走在情感的边缘,初平阳则作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象征游走在“主体精神”的边缘。他们在寻求救赎的过程中也在寻求个人的重建,就连看似跻身中产阶层的杨杰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潜规则的挤压下无法顺其自然。如果仍以宏大的历史叙述表现一种声音显然难以呈现主人公内心的真实图景,也就无从谈论“救赎”的主题了。小说则以初平阳这一社会学博士的思考,以易长安、秦福小、杨杰的情感、事业、家庭等人生经历为资源,展开他们对世界和自我的求证。
  小说《耶路撒冷》有一个关乎宗教的题名,它源自花街,推动着主人公的出走。初平阳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情感上,始终没有切断与家乡故土的关联,尤其在情感上,更是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牵扯。全球化的向心力推动着人们前行,现代性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又使人一边前行、一边惶惑、一边救赎,却忘记了个人成长的起点在哪里。运河与花街直接参与到小说的叙事线索当中,初平阳、易长安、杨杰和秦福小等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一种对故土特殊的虔敬之情,“出门多年,他也有乡愁,也常想起花街的人和事,但转个身也就过去了;只有在文字、图像中看见运河、青苔和石板路的时候,一个结结实实的花街才会占据整个大脑,有时候像一根闷棍把自己打晕。”《耶路撒冷》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和生命的信仰,是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泛神论思想。当主人公的良知被唤起,现实故乡与精神原乡实现了重合,以回归的姿态审视过去,人也就重新找回了自身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李徽昭,徐则臣.运河、花街,以及地方文学[J].创作与评论,2015(08).
  [2]王军.鲁敏的“记忆”叙述和“70后”的文化语境[J].新文学评论,2015(04).
  [3]徐则臣.耶路撒冷[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99.
  (作者简介:张超,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在过去酒类企业辉煌的十年中,光瓶酒成为低端产品的代表。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理念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光瓶酒正在成为酒业的新风口。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抓这个新的市场机遇。不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还需抛弃简单粗放的营销思路,除了产品创新之外,也要调整营销理念,建立光瓶酒的自信,以适应光瓶酒在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一、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长远规划裸瓶产品市场  业界公认光瓶酒市场潜力很大,但这
期刊
我的心愿  如果做不成大雁,  无法去追逐落霞;  那就做一只蜻蜓,  在阳光下快乐地结伴飞舞。  我多想,你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挣脱枷锁,打破牢笼。  心有春天  如果你是一颗种子,  也该随着那风,  走遍这个世界,  到脚步停歇的角落,  播撒绿色。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  也该在阳光下,  向每个人挥手,  宣告春回大地的使者,  不只是花朵。  我们活着,  为自己唱响赞歌;  我们活
期刊
在苍莽的长白山腹地,古木参天、石峰林立,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古老的传奇神话,渗透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数不尽的物华天宝深藏于密林深处。人参是长白山得天独厚的地下瑰宝,是东北三宝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人的健康词典中,人参以其安神益智、温通血脉等作用,被奉为上品。当中国酒业开始流行和热捧健康风尚之时,参花香人参酒横空出世,荟萃了鲜人参、矿泉水和纯粮精华,香醉长白山。让我们循香走近白山市林海雪原
期刊
初次喝参香型人参发酵酒的人,第一口下去,会感觉人参的味道,有点苦,还有点甜,这种人参霸气的味道会让一部分人不适应。当你第二口喝下去,仔细品尝后,那种自然的参香酒香,只有人参发酵酿造的酒才会有的香味,入口柔顺,参香四溢,细细品尝你才能体会到酸、甜、苦、辣、涩五味俱全。这才是真正的营养型白酒的感觉。然而,你在慢慢用心体会,酸、甜、苦、辣、涩,又不会那样特别突出,这正是参香型白酒讲究的五味协调平衡法则。
期刊
摘要:元杂剧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活泼的女性,她们是戴着封建镣铐跳舞的女子。一方面,她们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另一方面,她们在束缚中不停地挣扎,渴望逃离这封建的樊笼。她们不愿向传统礼教低头。她们凭借个人单薄的力量最终能否战胜强大的封建势力,她们的命运是否又能成功改写呢?这些值得探求的问题就深藏于元杂剧的每一个女性形象当中。  关键词:元杂剧 女性形象 女性命运 封建势力  随着元代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占领,
期刊
趁着我的眼泪还没落下  请允许我先行离去  可曾记得那夜你我彼此相知  都在雨中笑,不說再见只握手  可曾记得那天你我并肩齐坐  交换心事,交换情愁  风将雨搂在怀里,我将泪藏在心中  我不愿,将悲伤染进你眼眸  我不愿,那斑驳的痕迹  成为我唯一的凭证  现在我们就要分离  尽管,我仍是一如既往地自私  趁着我的眼泪还没落下  请允许我先行离去
期刊
冬去春又來,  炊烟变模样,  饭菜依醇香。  一线穿一线,  慈母绕指尖,  同一天空下,  游子各一方。
期刊
在誉有“中国湖城”之称的江西省鄱阳县城东,有一个面积达两平方公里,湖岸线长八点四公里的湖泊,名叫东湖,古称督军湖,秦代番阳县令吴芮曾在此操练水军。元代鄱阳人叶兰、吴存、徐瑞,清代彭如龙都写过关于东湖十景的诗词。《东湖十景歌》至今朗朗上口:“湖心孤寺白鸥翔,洲上百花吐芬芳。两堤柳色湖光映,双塔铃音随波扬。荐福茶烟袅袅送,新桥酒帘飘鱼香。颜亭荷雨珍珠撒,孔庙松风思仲淹。芝桥晴云衔五老,松关暮雪舞翩跹。
期刊
摘要: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有着较大的意义和影响。曹操以其旷世奇才纵横于汉末,他的选人用人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其选人用人重德、不拘一格、赏罚分明,无不体现其独特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安文学 时代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出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英语课堂效果及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英语 教学案例 设计  本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教程英语基础模块(一)第三单元。通过课堂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协作,群策群力,不仅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掌握重点句型,并在课堂游戏的环节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