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互动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实际上教学互动“无效”或“低效”现象存在较普遍。文章通过对教学互动现状和认识误区的分析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 质量
当前,互动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但如何改善现有互动方式,增强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互动的现状及认识误区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广大教员已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方式,有意识地增加了互动环节,但笔者与督导专家在对63名教员的课堂教学排查和185余次随堂听课中发现,多数互动仍“有名无实”,“无效”或者“低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傻瓜式”浅表互动。部分教员认为“互动”就是简单的“提问-回答”。“提问-回答”的次数越多,互动效果越好,因此课堂上一味追求提问次数,“满堂灌”变为“满堂问”,雷同采用“自问自答”或“一问一答”方式,提问质量较低,答案简单局限于“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看似互动频繁,实则缺乏对学员深层次思考的启发;(2)情感偏向型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员在对学员互动机会的分配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倾向于成绩好的优等生或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学员,而使大部分学员处于“冷冻”状态,互动产生了不合理的选择性,整体效果较差;(3)分数导向型互动。部分教员将学员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与课终考试成绩直接挂钩,诱导学员产生不利于发展的功利心理,没有从根本上抓住学员的注意力,表面看来互动热烈,时间一长学员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
总体看,上面所提及的三种常见教学互动,都存在浮于表层,无法深入,效果不佳的共同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教员的教学理论研究滞后于教学方式改革,使教员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对教学互动的认识产生了误区:(1)认为互动目的就是活跃气氛,部分教员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动”的互动形式,认为只要学员反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成功互动的标志,而忽略了互动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互动形式的重视大于内容,喧宾夺主,本末倒置;(2)认为互动只是课堂调味剂,教员对哪些内容需要互动、如何互动设计粗糙或根本没有设计,互动完全脱离了教学目的,随意性较大,对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互动方式千遍一律,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3)认为互动就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活动,尤其在小组活动中,认为只要将学员分好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互动”起来,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员在互动中无所事事,任其自然,缺乏对互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控制,互动结束后也缺少对发现问题的总结和点评。
二、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对教学互动的认识
(一)互动要以培养学员能力为根本目的
1.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员在互动中,应避免学员的盲从、依赖,形成“唯教员是从”、“唯书本是从”不正确的学习理念,鼓励学员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身的意见,广泛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联系,促进信息的传递、升华,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认识问题,发展思维的多元化,引导学员在不断思考的基础上逐步获得正确答案。
2.培养学员获得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已不是单一的书本教育,单靠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和需求。教员应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对学员学习方法的传授,互动不局限于使学员完成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要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员去探索发现,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改变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课堂之外,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二)互动需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
互动既不是教员的“独角戏”,也不是对学员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种双向运行机制。教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应作好充分准备,收集学员感兴趣的素材、话题,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互动是一种动态过程,进行中有可能出现意料或设计之外的问题,如何合理解决对于教员也是一种考验,因此,互动除了学员要动起来以外,也要求教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共同提高。另外,教员有责任对整个互动过程进行监控,避免少数学员置身事外或谈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
(三)互动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现存课堂互动片面强调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忽视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和影响。实际上,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情知互动”的過程,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良好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教员要走进学员生活,真诚关心、宽容大度,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让学员产生情感共鸣,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使学员积极、愉快、广泛参与互动,达到教与学共融互促。
(四)互动方式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目前,教员采用的互动方式往往过于单一,以师生互动中的“问-答”式较多,而80%以上的问题都是针对书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互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显死板,学员容易疲乏、被动,甚至放弃主动思考,自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员没必要把每一种方式都用到,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设置多样的互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里引以为例:对于即将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的大三学员来说,“护患纠纷”和“患者的康复训练”是学员非常关心,也将会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以其中之一为主题,查阅文献、准备道具、任务分工,设计不同的故事场景,进行角色扮演,针对护理临床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选择相应的解决措施。然后,教员对各案例学员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总结、点评。可以说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互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选取贴近实际的主题和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深受学员欢迎,达到了理想的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现存互动模式已成为制约课堂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只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合理设计互动环节,一定能改善现状,为课堂教学开辟出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
[2]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21-24.
[关键词] 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 质量
当前,互动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但如何改善现有互动方式,增强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互动的现状及认识误区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广大教员已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方式,有意识地增加了互动环节,但笔者与督导专家在对63名教员的课堂教学排查和185余次随堂听课中发现,多数互动仍“有名无实”,“无效”或者“低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傻瓜式”浅表互动。部分教员认为“互动”就是简单的“提问-回答”。“提问-回答”的次数越多,互动效果越好,因此课堂上一味追求提问次数,“满堂灌”变为“满堂问”,雷同采用“自问自答”或“一问一答”方式,提问质量较低,答案简单局限于“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看似互动频繁,实则缺乏对学员深层次思考的启发;(2)情感偏向型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员在对学员互动机会的分配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倾向于成绩好的优等生或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学员,而使大部分学员处于“冷冻”状态,互动产生了不合理的选择性,整体效果较差;(3)分数导向型互动。部分教员将学员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与课终考试成绩直接挂钩,诱导学员产生不利于发展的功利心理,没有从根本上抓住学员的注意力,表面看来互动热烈,时间一长学员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
总体看,上面所提及的三种常见教学互动,都存在浮于表层,无法深入,效果不佳的共同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教员的教学理论研究滞后于教学方式改革,使教员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对教学互动的认识产生了误区:(1)认为互动目的就是活跃气氛,部分教员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动”的互动形式,认为只要学员反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成功互动的标志,而忽略了互动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互动形式的重视大于内容,喧宾夺主,本末倒置;(2)认为互动只是课堂调味剂,教员对哪些内容需要互动、如何互动设计粗糙或根本没有设计,互动完全脱离了教学目的,随意性较大,对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互动方式千遍一律,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3)认为互动就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活动,尤其在小组活动中,认为只要将学员分好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互动”起来,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员在互动中无所事事,任其自然,缺乏对互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控制,互动结束后也缺少对发现问题的总结和点评。
二、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对教学互动的认识
(一)互动要以培养学员能力为根本目的
1.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员在互动中,应避免学员的盲从、依赖,形成“唯教员是从”、“唯书本是从”不正确的学习理念,鼓励学员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身的意见,广泛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联系,促进信息的传递、升华,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认识问题,发展思维的多元化,引导学员在不断思考的基础上逐步获得正确答案。
2.培养学员获得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已不是单一的书本教育,单靠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和需求。教员应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对学员学习方法的传授,互动不局限于使学员完成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要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员去探索发现,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改变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课堂之外,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二)互动需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
互动既不是教员的“独角戏”,也不是对学员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种双向运行机制。教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应作好充分准备,收集学员感兴趣的素材、话题,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互动是一种动态过程,进行中有可能出现意料或设计之外的问题,如何合理解决对于教员也是一种考验,因此,互动除了学员要动起来以外,也要求教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共同提高。另外,教员有责任对整个互动过程进行监控,避免少数学员置身事外或谈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
(三)互动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现存课堂互动片面强调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忽视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和影响。实际上,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情知互动”的過程,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良好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教员要走进学员生活,真诚关心、宽容大度,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让学员产生情感共鸣,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使学员积极、愉快、广泛参与互动,达到教与学共融互促。
(四)互动方式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目前,教员采用的互动方式往往过于单一,以师生互动中的“问-答”式较多,而80%以上的问题都是针对书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互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显死板,学员容易疲乏、被动,甚至放弃主动思考,自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员没必要把每一种方式都用到,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设置多样的互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里引以为例:对于即将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的大三学员来说,“护患纠纷”和“患者的康复训练”是学员非常关心,也将会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以其中之一为主题,查阅文献、准备道具、任务分工,设计不同的故事场景,进行角色扮演,针对护理临床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选择相应的解决措施。然后,教员对各案例学员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总结、点评。可以说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互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选取贴近实际的主题和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深受学员欢迎,达到了理想的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现存互动模式已成为制约课堂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只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合理设计互动环节,一定能改善现状,为课堂教学开辟出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
[2]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