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偞婧:青春的暗香浮动

来源 :小资CHIC!ELEGAN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S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深受无数文艺青年喜爱的《戏梦巴黎》探讨了青春的不羁、梦想与自由,构建出一个乌托邦式的浪漫青春王国,那么贝托鲁奇1996年的这部《偷香》显然简单纯粹得多,它的核心是少女的成长。电影里19岁的丽芙·泰勒光脚走在意大利乡间,青春的暗香浮动,这片沉寂的大地也再次鲜活起来。
  《戏梦巴黎》是项偞婧从小喜欢到大的一部电影,激发了她对年轻和自由的一种幻想。为了这次的《偷香》主题拍摄,项偞婧重看了一遍电影,重新去审视女主角视角下事件的發展和一些微妙情绪。她觉得女主角的微胖反而创作出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感,太美了。丽芙·泰勒当时只有16岁,在拍摄时,项偞婧努力去缩小年龄差。然而担忧是多余的,她足够灵动清丽,脑袋里有自己奇妙的想法:“但我们这次没‘香’可偷,倒是偷走了太阳吧。”
  灵动,恰恰也是项偞婧现在追求的。模特硬照一般不要求有特殊情绪,多数时候是一张冷峻面容。“随着时间推移,对自己慢慢了解和认识,我更希望去向大家展现一个灵动的我,一个拥有不同情绪的我。”项偞婧最近在练习如何在镜头前释放自己的情绪。
  作为新生代超模,秀场上、硬照中的项偞婧一贯给人安静、高冷的印象,在职业生涯巅峰时她选择前往英国进修,去年10月毕业回国,回到“行业”里。在英国留学是一段无法复制的人生阅历,在这里,项偞婧拥有了这辈子最好的朋友。
  入模特这一行,项偞婧说“一半先天一半幸运”,并非专业选手,半路出道。自己投了照片给经纪公司,没想到就被选中,直到签约。“那是一扇遥远的门,被16岁的我突然找到钥匙而打开。”这使得项偞婧比同龄人优先进入工作环境,早早经济独立,交到各种有趣的朋友,有时候感恩这一切来得“顺理成章”,但她心里清楚,这是一时的职业,“所以我也在为以后打算呢。”
  攻读艺术史专业让项偞婧很自然地具备深厚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积累,电影里19岁的丽芙·泰勒应该展现出什么样的青春少女的神态,她能聪明地拿捏准。毕业回国后居住在上海的第一年,项偞婧也在寻找一些稳定和个人发展。在庞贝古城看完蔡国强的爆破作品,令她坚定了爱艺术的心,2月底启动《艺术你我C》艺术教育项目,3月初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一次导览上海双年展,得到关注和肯定,让项偞婧有一种满足感。
  项偞婧喜好摄影、诗歌、电影,这些兴趣爱好会内化为一股暗香,在气质里隐秘流动。采访的那段时间,她在补看麦克尤恩最早的一本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之前看过了《床笫之间》《星期六》《只爱陌生人》《水泥花园》和《赎罪》,等等。相比真正具备专业度的模特前辈们,她认为自己不太有资格谈论专业技能,觉得自身的特点反而可能是由那些兴趣爱好搭建而成的,而气场是依托专业度和自信。她记得自己在气温零下又下着雪的巴黎河边穿着一条纱裙拍夏装,但在她眼里,季节反差拍摄的辛苦是大多数模特都经历过的,所以她觉得外界对模特行业最大的误解,“看似靠脸,实则还靠体力!”
  “虽然艺术和时尚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但它们长期以来都在互相影响。在现代,艺术家可以是设计师,而好的服装设计师被人认为是艺术家。”
  模特行业归属于时尚领域,项偞婧对时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有过思考。“虽然艺术和时尚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但它们长期以来都在互相影响。在现代,艺术家可以是设计师,而好的服装设计师被人认为是艺术家,”她认为时尚是一种艺术——一种消费主义艺术的极端呈现。而她的那些爱好和从事的模特行业,都始于思维的发散,在创作过程中都具备一种偶发性。“人们需要意识到,持续创作艺术成为艺术家其实是一件艰巨的事情,天赋、坚持和好的进展缺一不可。那些为人称赞的艺术所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让我敬佩。”谈论时尚、艺术,项偞婧有自己独到理解,语气坚定。
  发达的网络时代,变化节奏无穷,人们沉溺于各种社交,项偞婧感到“几乎所有东西都在不停转变,似乎整个人群都在奔跑”,在模特光环之外,她同现代年轻人一样经历着同样的焦虑,焦虑自己的发展、定位、走向。未来的自己究竟什么样,项偞婧并不确定。迷茫不一定是不好的,寻找自己,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状态同样重要。
  为了消解焦虑,一陷入这种状态中,项偞婧会不停反思自我,“在与自己诚实对话的时候,你会发现外界的种种压迫不应该再干扰你,你会找到一些情绪和线索,一些回忆和记忆告诉你自己,你是谁,什么是你所爱,你的自我里有什么特点。”她知道人总会被外界影响,被现实框住,但她努力去透明化自己的期待和欲望。
  就像《偷香》里的青春少女,有着和女诗人母亲一样的勇敢,不太理会世人目光,她们大胆又执着地追寻着的,始终是自己所理解的那种纯粹的爱与自由。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其他文献
那年我大约五六岁,不知道世界上有电影。有一天晚上,解放军叔叔来到我们偏远的渔村,在村里唯一一所中学的操场上架起了银幕播了一套電影。我在六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拿着小板凳从电影幕布的前面走到它的背后,目不转睛,经历了前后一样但又不一样的世界。从此我的灵魂就好像跟银幕有了一个联结。  谁是toto?toto是电影《天堂电影院》里的那个小男孩。他喜欢逗留在电影院中阁楼的放影机房中,帮助老翁将画面经过小洞口
期刊
得初心  “忘掉砌过的沙,回忆的堡垒,刹那已倒下,面对这浮起的荒土,你注定学会潇洒。”黄伟文填词的这首《喜帖街》,参照了一个印刷业生生不息的老街面临重建,有可能悉数尽毁的境遇,述说着情侣间相识、相约相联结,他们一同去老街印制喜帖,还未及瓜熟蒂落,就忽然分离,让剧情戛然终止。  这条1950年便开启印刷业的老街是香港怀旧情愫的凝结,2004年被政府计划重新修建,因为担心原有的风貌消失殆尽,市民们倾注
期刊
每年临近11月1日,西方大陆就会笼罩在欢乐的氛围下,因为他们即将迎来热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虽然随着商业文化的入侵,万圣节越来越像是精心打造的购物节,但是北爱尔兰还保留着许多传统。  早在十月底,北爱尔兰就开始预热,街头充满了南瓜灯的橙色与黑色。每一年的伦敦德里都会举行全球规模最大的万圣节派对,吸引数以万计的外地游客涌入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也有众多老少皆宜的庆祝活动,可以看到经典的“万圣怪物
期刊
“这次‘聚裂’的主题是更实验的版本,仿佛若有光。我们把这个作品放到空间里,想和观众有一个直接的对谈,观众不只是观众,他们可以参与其中。”  “聚裂”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创办的实验戏剧项目,关注动态的发生,指向一切时间性的、强调经验和体验的表演。英文译名ReActor意味着“聚裂”对行动和表演的重新诠释。  今年的主题“仿佛若有光”,基于PSA中庭独特的建筑结构,展开了一场探索游戏。每位表
期刊
几年前,我碰到一个酷爱哲学的小朋友,看着《权力意志》和《悲剧的诞生》然后很严肃地问我: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一时语塞,很想要找些正能量的东西去引导孩子。经过深刻反思之后,我却发现身边很多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质疑。然后他们显得毫不在乎甚至漠不关心,我不得不陷入沉思。由此,我想到了西西弗斯。  恰逢这一期的选题是《像—块滚石》,我看到了西西弗斯接受地狱般惩罚的工作:每天推一个永远都会滚下来
期刊
永利皇宫路氹是一家可以乘坐缆车进入的酒店,在缆车上可以眺望占地26,783平方米的表演湖,大量的气爆喷泉和数控喷泉随着音乐起舞,幻彩金龙,令宾客目眩神迷,沉醉于水舞、音乐与光影之中。阳光灿烂的白天,可以看到水珠反射的彩虹,入夜,五彩灯光把喷泉渲染得美轮美奂。  澳门永利皇宫酒店设有1,706间优雅华贵的客房,其中540间为表演湖景套房,房內设有独立客厅和特大落地玻璃窗,可以欣赏表演湖景致;198间
期刊
田纳西之后再无璀璨如斯的音乐之乡  1955年,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一座当时所有美国人都想去朝圣的城市,一个年轻人坐在Sun Records的门前,等待老板山姆·菲利普斯的到来,这个年轻人——也就是后来用音乐征服美国的“黑衣人”约翰尼·卡什,由此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唱片合同。  而此时,同样在Sun Records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已经开始了他的走红之路。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被美国南方歌
期刊
托斯卡纳,錫耶纳的乡野一个乌托邦庄园里,一群好像饱经爱海浮沉的中老年人告诫一个寻爱的少女:没有爱,只有爱的证据。
期刊
90年代,摇滚乐的黄金时期,与美式摇滚的狂野烟熏嗓喷发不同,英伦摇滚略带迷幻迷离的嗓音,反而像是在耳边呢喃着对新纪元的期冀与不安,那是一个最混沌的安逸年代,造就了许多未来数十年难以取代的经典。  英伦摇滚与威士忌之于我,在每个生命的阶段里都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与搭配。20岁的我,刚刚脱离十几岁时的稚气,跟着三五好友坐在海岸边上,几个shots的Jameson爱尔兰威士忌与啤酒,咚咚咚一个个帅气的将它
期刊
长久以来,鲍勃·迪伦一直是一个神话。他是诗人迪伦、作曲家迪伦、音乐家迪伦、歌手迪伦、演员迪伦、专栏作家迪伦、神秘主义者迪伦……他身上的标签很多,却仍不够多。因为想要给《答案在风中飘》《像一块滚石》或是《白痴风》的创作者打上一个标签,把他归入无论哪个流派,都可能是徒劳的。  在许多人心中,鲍勃·迪伦是音乐史上抗议歌手的代言人,事实上他的抗议时期主要是在1962年到1964年之间。他写下了许多伟大的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