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摄影作品中形式重构张力的主题表现形式解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冥冥之中决定着摄影的走向的,其实不是摄影家的个人意趣,而是时代文化的转变,是作为文化转变的摄影。真正伟大的摄影,一定是对摄影本身的文化研究,这样的摄影观,要求我们跳出摄影的a技术命题,去面对我们的摄影文化的转变。
  【关键词】摄影 形式重构 主题表现
  安托万·克劳德特说:“一张敏感的照片能捕捉大自然的诗意”。但他又说“诗一般的艺术所拥有的力量是摄影所没有的;一个创造,另一个是复制”。摄影艺术早已走出完全复制的年代,是一种新型的逼真性和联想性。在艺术领域里,创意实际包含“创造意念”或“意象创造”两层含义;前者实为观念创新,后者则为形式创新。也许一般人会认为应先有前者再有后者,但在艺术领域里,后者有时是会自为发展的。因为人类至少有因“审美疲劳”而追求新形式的天性。而当后者发展到一定时候,也会促使前者的发展或更新。
  摄影作品的差距不在于摄影本身,而在于摄影者对所拍题材的理解和对影像的注释。要看摄影者是不是以独到的视角选择有价值的主题,深入地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并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所面临的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素质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表现手法是其次的,人的創作思想才是首位的。创意有多高,作品的层次才会有多高。技术很重要,但创新更重要,要做一名优秀的摄影者一定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摄影的形式美感是利用对比、呼应、夸张、变形、调和和统一等整合手法对构图法则中的形式规律进行凸显或强化所产生的美感。所谓装饰意味就是在形式美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次序、节奏、韵律、和谐、对称等形式美法则对作品进行整理、归纳,从而提取影像作品中形式美的纯度,以达到和人们内心固有的形式要求产生同步的律动,使人们得到其更高的美感享受。它是一种更富有理想、理念、和谐、纯度,更具高雅风格的表现形式,也是升华摄影的艺术魅力、强化摄影的冲击力、提高摄影创意含量的有效方法。其实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味都可归为形式的处理方法,试图通过不同层次的形式强化来拓展和丰富摄影的魅力表现。
  在现代影像中的构成表现大多数是利用电脑对拍摄影像进行切割、打散后构成的新影像。构成的手法是一种造型的概念,将多种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元素,强调视觉效果。对于商业影像来说重点要掌握两个方面,就是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对构成的准确、理性、灵活掌握将使你在设计影像效果时获益匪浅。运用电脑进行影像的构成处理来制造多片相叠的画面就比较简单,可以将拍摄好的图片输入到计算机内,然后进行剪裁、拼贴和组合,可以构成新颖的影像,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传统摄影艺术审美认为,摄影必须是“真人真事真场景”的自然反映,摄影的形象是直接来自生活的某一具体现场,它应真实的反映生活。随着数码相机与电脑的普及,意象的拍摄不仅变得容易,而且由于可采用PS技术,便能将同一幅照片,根据作者的意图、构思,处理成不同色调、不同效果、不同意境、不同风格的意象作品。
  如今商业广告摄影以真实、直观、形像、艺术等特性表达着客观世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它特有的图像传播信息功能,已成为无国界的通用语言。摄影有非常独特的客观性,相机是人来操作的,画面是人来选择的,所以人的因素无法回避地包容在每一幅照片之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摄影师的情感在作品中的流露。在具体拍摄的过程中,摄影师要充分发挥摄影可以运用的技法和手段。但将拍摄完成的作品摆在读者面前时,所有的摄影技法和手段又都处于从属地位了,此时只是作品的内容在主宰一切。在过去镜子式的影像拍摄与绘画相比,摄影的画面无法根据需要加以增删,除了结构画面的平面经营技巧之外,摄影者比画家还增加了临场判断、构思和瞬间捕捉的难度。在此基础之上现如今数码相机的出现与三维数字的介入使之发生着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后期的操作和处理使我们的影像作品达到一个完整的效果。
  青源惟信有一段话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水是水;及至台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段话表现的是从参禅机的完整的超越过程。意象所展示的从“象”到“象外”再返回“象”的过程。
  摄影者在进行艺术人体摄影创作时,首先要把他所积累的审美经验与人体所要表现的艺术形式进行磨合。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摄影者如何把从其人体(形)的个体的美感中所获得的美的体验,集中表现在艺术人体创作的具体形象中。艺术人体摄影的创作必须从人体所特有的形体美感中,发掘和塑造出人体美的新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表现形式,来传达意象美。
  想象是意象摄影作品的思想发端,特别是在艺术人体摄影的创作中创意想象尤为重要。在艺术人体摄影的创作中,模特儿优美的形体只是摄影创作的原始材料,就像雕塑家手中的石块或泥土一样。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而在摄影者的眼中,透过人体看到的是生命、青春、智慧、力量,看到的是真诚与善良、风骨与神韵,这是因为摄影者具有超越一般人的艺术想象力。摄影者在这种艺术想象力的驱使下,萌发出艺术创作的冲动,产生了极强的表现欲,但是如何把这种创作冲动转化为理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必须依赖于他对意象的创造。
  日本的荒木经惟摄影作品同样也是一种意象的表达,不论是他的人体作品还是其它作品的细部表达都会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桑塔格说:“他的作品得到喝彩令人不安”。
  荒木经惟,目前日本最具国际影响的摄影家之一。发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200册以上的专题摄影集,成为天才的摄影大师。虽然他的作品有争议,因为他把捆绑的女性胴体呈现在男性视线之下,引起了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其实这种“扎肉”影像并不新鲜,几十年前,曼雷就拍了不少这样的照片,只是荒木的捆绑影像数量巨大,似乎表达了某种观点。然而,荒木照片真正触动人心的不是那些施受虐影像,而是他的镜头下的人物表情。荒木着迷于人的脸部,拍摄了无数的日本面孔,在纪录片《Arakimentari》中他曾对人豪言:想要拍下日本所有人的脸。大量研究之下,荒木对脸部表情的敏锐令人吃惊,快门咔哒之间,往往能抓住那“决定性的瞬间”。作为创作者,他的影像作品只表现了他想表现的东西,他只说他想说的事物。   荒木经惟的影像作品表现的就是一种现象,以自身的活力表现着其生存意义。其实,荒木经惟对自身存在有所领悟的存在方式,对生存概念的思考是很有积极作用的。从存在意义层面上讲,他领悟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及其存在方式的合法性、合理性。而影像作品以何种方式存在的选择则是由这种具有视野的领悟为基础。荒木经惟的存在是否激发起其他人对自身存在方式、意义的领悟的思考,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正如老子所讲,“道可道,非常道”。
  影像作品越来越多关注作品所能传达的观念,这在艺术史上是一个新的探索和创造。一批充满活力的美国艺术以艺术中的行为过程而著称,他们不预先设计作品的效果,只专注于自由创造的激情和直觉。而有代表性的是抽象主义的影像表现。进一步的探索发生在对影像作品語言的自律性的认识上,一些摄影者不满足于单纯的激情以及那种偶发性的行动,开始以最简洁的手段和极端冷静的感情来挖掘影像语言自身的潜力,于是出现了多样形式的影像作品。在影像的形式上,未来主义提倡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为诗的形式,以便随心所欲地表达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速度以及它们的组合,强调直觉,主张用一系列的类比、感应、凌乱的想像黑夜、死亡;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来赋予他们想表达的涵义,从而开辟了通向非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道路。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所有观点我们要“表现我的视觉”试图捕捉飞逝的,短暂的人类视觉经验的瞬间。抛弃了一切既有观念和知识后得到我们的“纯粹的影像视觉”。
  如果说,影像艺术总是把一种文化的原则极端化,反复地锤打,反复地论证,反复地实验,不惜走极端做实验冒风险,它多少就偏离了这样生活中最日常,最普通,最挥之不去的一些习惯,而这些习惯其实深深的根植于摄影这种媒介,这种事物的可能性之中,同时也是根植于人性的欲求之中。它往往会首先表现为摄影者所熟视无睹,或是带有偏见而成心忽视的大众文化现象。其实这些现象本身同样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只不过它的创造主体不是天才和个人的灵感,而是群众,是集体无意识。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与天才们同样扎根于媒介的本质、技术的可能性之中,而且,它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无论如何是单兵作战的艺术家们所不可企及的,以致于有朝一日,影像艺术者必须回到摄影的诸种大众文化现象中汲取他的资源。这时候,他们的影像创作本身就成为摄影意象作品研究的个案。
  影像视觉意象创造是最激进和边远的实践,在绕了一大圈之后回到了摄影的本身“记忆”。由此处忆及远方,由此刻记起彼时——想象力的旅行抵达的最远地平线是生活世界本身。因此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冥冥之中决定着摄影的走向的,其实不是摄影家的个人意趣,而是时代文化的转变。是作为文化转变的摄影。真正伟大的摄影,一定是对摄影本身的文化研究,这样的摄影观,要求我们跳出摄影的技术命题,去面对我们的摄影文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①许静:《具象中的抽象意识》[M].东北师范大学,2005
  ②肯尼恩·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第五版全彩升级》[M].西安出版社,2006
  ③Jay Dickman Jay Kinghorn 著,田彩霞、杨晶 译:《美国数码摄影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④吴炜:《摄影发展图史》[M].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
  ⑤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⑥吴钢:《摄影史话》[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⑦教毅:《世界摄影名作100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⑧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中信出版社·2006
  ⑨约翰·拉塞尔 著,常宁生 等译:《现代艺术的意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35年来,《新闻联播》见证并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潜移默化地参与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更新嬗变,《新闻联播》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其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喜闻乐见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新闻联播》 社会生活 影响  自1978年1月1日正式开播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即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具权
【摘 要】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平台的兴起对播音主持的传播语境带来了扩展和延伸。传统意义上的播音主持功能在多维传播语境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播音主持的方式和理念都发生了延伸,另一方面播音主持的基本作用也得到了巩固。  【关键词】播音主持 多维传播语境 延伸]  播音主持工作一直是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一个播出前沿,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我国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从建国后到当今时
【摘 要】民生新闻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击波。当前一些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存在受众定位模糊、社会监督功能角色错位、视点狭窄、新闻内容日益同质化等问题,需要选择正确的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凸显专业深度,体现互动性,才能被老百姓接受和喜爱。  【关键词】民生新闻 定位 品牌 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各地纷纷“克隆”、包装、改版,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
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造纸行业首席部长、国家计划和资源管理部长曼说:沙捞越将种植速生相思树,计划在2020年速生林面积达到100万hm^2。这是个令人鼓舞的跨国合作计划。有关部门
分形理论为土壤等复杂体系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本文以12个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12个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表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为2.5209~2.7978。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仅与<0.001 mm颗粒含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pH相关性不显著,然而土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教育类报纸也不例外。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教育类报纸的现状,认为教育类报纸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同时改变办报方式,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实现教育类报纸的逆势上扬。  【关键词】新媒体教育报行业报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受到强烈冲击,教育类报纸也不例外。从2012年起,笔者从都市类媒体转到行业媒体,任职《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两年多的从业研究,让我对教育报
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我省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及时捕捉并大力弘扬安徽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为安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2010年5月21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召开之后,《新疆日报》关于跨越式发展的新闻报道明显增多。《新疆日报》作为自治区最具有权威的省级党报,需坚持正确
由广东省造纸协会主办、广州市奥驰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纸展将于2007年7月26—28日在广州举行。广州国际纸展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展出规模不断增大,并以专
【摘要】机关报作为中国特色的纸媒品种之一,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安徽省政协机关报——《江淮时报》为例,探究机关报的转型之路。  【关键词】《江淮时报》机关报转型  机关报作为中国特色的纸媒品种之一,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机关报在其发展过程中,受政治形势及经济大潮等诸多因素影响,与都市报等平面纸媒相比,其发展道路与未来前景更为复杂与曲折。  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