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实秋在《国文与国语》中说:“讲到国文教学,在教材教法方面,均应随时研究改良。最要紧的是,要认清国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其目的是在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以求有效的表达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教学观也是着眼于能力的。又如在《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中说:“语文训练便是教人一面怎样说话,一面怎样作文,话要说得明白清楚,文要写得干净利落。”语文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之分,其中听与说是属于口语训练,读与写则是书面语方面的能力。这里就写作方面,谈一谈梁实秋的作文观。在一篇叫《“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访问记中,梁实秋这样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教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了摅词练句的奥妙。”传统的教学程序是由读而写的,其实也就认可了读对写有一种参照作用,或者说至少是借鉴。“我在学校读英文的修辞学,老师教我如何作文。有了题目,想想说什么,分成几个段落,每一节须有一个主题句,据以作成一个大纲,然后开始写。这方法稍嫌呆板,然于整理思路控制格局确有效益。无论是议论文、叙事文、描写文、抒情文,照这方法去写,必定大致不差。这方法可以应用于中文的写作。”这是直接着眼于写的,即围绕题意,可采用分解法。以段落为标志,自是便于理清思路。但也可采用组合法,只要与题意有关的,都可组合起来。
写作文,重要的是理顺思路。梁实秋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说,写文章总要经过文思不畅的枯涩,枝节横生的拉杂,再到懂得割爱的整洁。这就是写作思路发展的三个阶段,有其先后的过程。文思枯涩,自然理不出多少思路。那就得回到作文的基点,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到了有话可说的阶段,就得注意思路的通畅。至于进一步的要求,才是懂得割爱的整洁。此种割爱的整洁,若自己的意识不够,还可以从批改上得到反馈。比如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就讲到一位先生最独到的是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很显然,作者是从这种评改中受益了的,这才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照作者的行文,往往就是在一定的篇幅内,比如大多是2000字,然后既讲求内容的含量,又力求行文的简练。就甚为风行的雅舍小品来看,那种行文上的雅洁,或许正是得力于此种割爱。本于求学及作文的体会,梁实秋为文力主简练。他在《语言、文字、文学》中说:“文学作品无不崇简练。简练乃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而在《散文的朗诵》中则说:“古文八大家,没有一篇精心结构不是可以琅琅上口的。大抵好的文章,必定简练,字斟句酌,期于至当。”“散文不要排偶,然有时也自然的有骈俪的句子,不必有一定的格律,然有时也自然有平仄的谐调和声韵的配合。使用文字到了纯熟的化境,诗与散文很难清楚的划分界限。”
梁实秋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谈到过自己作文的特色,那就是点的深入和线的延长。就构思上说.既可在一些具体的点上有所深入,又可连点成线,作平面的拓展。这样写法,在结构上显得极为整齐一致。不过作者讲求的并不止于外在的整齐,更有内在的思理严密。所谓点的深入,可以是题意的深化。比如《谦让》,作者先说谦让是一种美德,然后就加以举例,得出的结论是无需让之时无妨谦让,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而应该不让的时候却又谦让,总之是要于自己有利。接着再举孔融让梨的典故,又一次肯定谦让之风有潜移默化之功。一正一反一合,行文至此,论题就更为深入了。至于线的延长,就是如线串珠,将分散的材料贯穿起来。比如《下棋》,就是通过下棋一事,串起许多趣闻轶事。有被人抽了一个耳光还喊着要抽车的,也有两个人扭在一起,一人从另一人口里挖车的。写了许多棋盘上的较劲,颇具幽默。大致说来,以事物为题的,多做点的深入;而有些事情,就作线的延长。不过更多的情况下,点的深入和线的延长还可交叉使用,互有推进。点的深入,可谓放大,是纵向的。至于连点成线,线是点的伸延,则多为横向的。作者在《清秋琐记》中说到:“散文的艺术,像春蚕作茧,缕缕情思都是从自家心里吐出,像缀网劳蛛,章法丝丝入扣。有时像山涧小溪。汩汩而流,有时像激湍悬布,奔腾澎湃。人人作风不同,各极其致。”不管春蚕作茧还是缀网劳蛛,两个比方都可用来说明点与线交织而成的艺术。
而作为引发,就是有一个点。这点可以是题目,也可以是文章的中心或旨意。写作的艺术可理解为从一个点出发,或收束于一个点上。梁实秋虽然也推举徐志摩的散文,认为能够信笔所至自成一格,成就在其诗歌之上,但却不赞同他那种在文中跑野马的做法。由此可见,梁实秋的行文是宜收不宜放,或者说放开去是为了收得回来。这样,写作也是一个踩点的艺术。至于写作中为何要踩点,除了有一个中心需要明确外,显然与作者追求的旨趣有关。作者笔下所写,大多也都可视为话题,而思路就围绕话题来展开,且常是开篇切题,不绕弯子。行文中,作者往往旁征博引,这当然不是为了掉书袋,而是巧妙地化入了思路之中。从书中引来的材料还可与现实中的观感所得形成一种对照,且最为巧妙的就是一雅一俗。文中不仅有古今对比,还可中外参照,总之只要不离话题,即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牵涉开去。这其中作为取舍的标准,就是雅致。幽默,则恰好用来抵斥不雅的成分。如果说具体的篇章都各有主题,那么雅舍小品的总主题就是雅致。不用说,这种雅致正是作者所倾心的生活态度。
[作者通联: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写作文,重要的是理顺思路。梁实秋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说,写文章总要经过文思不畅的枯涩,枝节横生的拉杂,再到懂得割爱的整洁。这就是写作思路发展的三个阶段,有其先后的过程。文思枯涩,自然理不出多少思路。那就得回到作文的基点,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到了有话可说的阶段,就得注意思路的通畅。至于进一步的要求,才是懂得割爱的整洁。此种割爱的整洁,若自己的意识不够,还可以从批改上得到反馈。比如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就讲到一位先生最独到的是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很显然,作者是从这种评改中受益了的,这才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照作者的行文,往往就是在一定的篇幅内,比如大多是2000字,然后既讲求内容的含量,又力求行文的简练。就甚为风行的雅舍小品来看,那种行文上的雅洁,或许正是得力于此种割爱。本于求学及作文的体会,梁实秋为文力主简练。他在《语言、文字、文学》中说:“文学作品无不崇简练。简练乃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而在《散文的朗诵》中则说:“古文八大家,没有一篇精心结构不是可以琅琅上口的。大抵好的文章,必定简练,字斟句酌,期于至当。”“散文不要排偶,然有时也自然的有骈俪的句子,不必有一定的格律,然有时也自然有平仄的谐调和声韵的配合。使用文字到了纯熟的化境,诗与散文很难清楚的划分界限。”
梁实秋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谈到过自己作文的特色,那就是点的深入和线的延长。就构思上说.既可在一些具体的点上有所深入,又可连点成线,作平面的拓展。这样写法,在结构上显得极为整齐一致。不过作者讲求的并不止于外在的整齐,更有内在的思理严密。所谓点的深入,可以是题意的深化。比如《谦让》,作者先说谦让是一种美德,然后就加以举例,得出的结论是无需让之时无妨谦让,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而应该不让的时候却又谦让,总之是要于自己有利。接着再举孔融让梨的典故,又一次肯定谦让之风有潜移默化之功。一正一反一合,行文至此,论题就更为深入了。至于线的延长,就是如线串珠,将分散的材料贯穿起来。比如《下棋》,就是通过下棋一事,串起许多趣闻轶事。有被人抽了一个耳光还喊着要抽车的,也有两个人扭在一起,一人从另一人口里挖车的。写了许多棋盘上的较劲,颇具幽默。大致说来,以事物为题的,多做点的深入;而有些事情,就作线的延长。不过更多的情况下,点的深入和线的延长还可交叉使用,互有推进。点的深入,可谓放大,是纵向的。至于连点成线,线是点的伸延,则多为横向的。作者在《清秋琐记》中说到:“散文的艺术,像春蚕作茧,缕缕情思都是从自家心里吐出,像缀网劳蛛,章法丝丝入扣。有时像山涧小溪。汩汩而流,有时像激湍悬布,奔腾澎湃。人人作风不同,各极其致。”不管春蚕作茧还是缀网劳蛛,两个比方都可用来说明点与线交织而成的艺术。
而作为引发,就是有一个点。这点可以是题目,也可以是文章的中心或旨意。写作的艺术可理解为从一个点出发,或收束于一个点上。梁实秋虽然也推举徐志摩的散文,认为能够信笔所至自成一格,成就在其诗歌之上,但却不赞同他那种在文中跑野马的做法。由此可见,梁实秋的行文是宜收不宜放,或者说放开去是为了收得回来。这样,写作也是一个踩点的艺术。至于写作中为何要踩点,除了有一个中心需要明确外,显然与作者追求的旨趣有关。作者笔下所写,大多也都可视为话题,而思路就围绕话题来展开,且常是开篇切题,不绕弯子。行文中,作者往往旁征博引,这当然不是为了掉书袋,而是巧妙地化入了思路之中。从书中引来的材料还可与现实中的观感所得形成一种对照,且最为巧妙的就是一雅一俗。文中不仅有古今对比,还可中外参照,总之只要不离话题,即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牵涉开去。这其中作为取舍的标准,就是雅致。幽默,则恰好用来抵斥不雅的成分。如果说具体的篇章都各有主题,那么雅舍小品的总主题就是雅致。不用说,这种雅致正是作者所倾心的生活态度。
[作者通联: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