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现状与出路审视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doochild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失去坚实的基础支撑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寻求语文阅读教学的平衡点。
  
  一、 问题凝视
  
  1.解读与文本感知的失衡
  读书,就是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学生只有充分地阅读、思考了,亲密地接触和感知了文本,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个性化解读。一些阅读课上,课文还没读通读熟,就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讨论,漫无边际地想象,尽管看似气氛热烈,其实是不着边际,理解肤浅,甚至于谬误百出。
  案例:《麻雀》教学片段。
  (学生浏览了一遍课文,分组议了议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讨论很热烈,现在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母爱的力量真是太伟大了!
  生:猎狗后退了,那是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生:我认为猎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母爱”,因为它不知道这个“扎煞起羽毛”的东西是个怎样的怪物,害怕斗不过它,所以后退了。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还有自己的新见解吗?
  (学生默默地把头埋下去,眼睛不敢直视教师。)
  案例中的师生对话已经不幸地被异化为一种教学“逼供”。试想:学生只是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深入的阅读感知,没有充裕的思考感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文本,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意韵就必然缺乏丰富的体悟。教师一厢情愿地实施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学,学生却只能肤浅、生硬地参与对话,而更多的学生则逐渐对对话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
  2.解读与生活参与的失衡
  任何读物,都是作者在某个方面生活经验的表述,诉诸于文字,以抒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读物中接收意义、提取信息,但是读者必须有所支付,付出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情感和态度等。然而当前的一些阅读课上,学生的文本解读显然已经与生活积累失衡。教师简单、静止、机械地让学生就文本解读而文本解读,而置其他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于不顾,致使原本可以丰富、多元的文本解读变得枯涩、乏味。
  案例:《荷花》教学片段。
  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后)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的荷花怎么样?
  生:(面无表情)荷花很美。
  师:你说得很对,还有谁来说呢?
  生:(声音很低)我觉得荷花很漂亮。
  师:除了美和漂亮外,你们还有别的感受吗? (学生一片沉默)
  师:不要怕,大胆地说!
  生:我觉得荷花很多。
  师:对呀,其他同学怎么没有看出来呢?
  案例中的文本解读就这样被三个形容词“美、漂亮、多”给概括了,牵强的体会让人听了真不是个滋味。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文本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相似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如果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荷花,再让学生欣赏一下荷花的录像,我想学生的体会就不至于干巴巴了。
  
  二、 成因透视
  
  1.教学过程的急躁
  在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中,为了生动展示,避免冷场,一些教师急于求成,导致解读与文本感知的失衡。课堂上没读几分钟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没讨论几分钟又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了解”、“看法”、“体会”。有时学生没底不敢说,教师便强行示意学生站起,并不忘笑容可掬地鼓励“错了没关系,关键是勇气”。事实上,在这种高速运转的教学流程中,学生根本无所适从,他们来不及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便匆忙上阵应付“大跃进”式的对话。没有了潜心的阅读与吸纳,解读难免游离于文本之外。其实,真正的阅读,绝不是读一遍就能理解、表达的,它有个对文本的内化过程。解剖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各种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使文本言语形象在脑中立体化,并转变成自己的思想的过程。这就需要时间,特别是阅读、思考的时间。与文本的磨合时间越长,思考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刻。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悟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过于仓促的文本解读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必然会钝化思维的深刻性。只有各自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生发出精神的交流。
  2.生活体验的单薄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学生主体精神自由生长的土壤。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对语文内涵的感悟也就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越深刻,他对语文底蕴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学生的生活体验越独特,他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也就越独特。当前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中缺乏生活经验的积蓄与提取,从而导致文本解读与生活参与的失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更是文本内涵的主动建构者。他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我们说一个读者读懂了一篇文章,则说明这个读者的信息贮存中具备了与该文章相似的信息模块,并且这个相似模块被迅速激活,提供了对该文章各个方面的一致性的解释说明。如果读者大脑里不具备某种相似模块,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沟通,文章对读者来说就是不连贯的,并且是不容易理解的。可见加强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应成为实施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核心要义。
  
  三、 出路审视
  
  1.文本感知要沉下去
  新课程认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平等的,不应把文本当作“圣经”顶礼膜拜。可是,许多教师矫枉过正,把文本视作一般性的阅读材料,阅读成了流于形式的蜻蜓点水。学生对文本只是照了照面,还没有读懂文本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地议论开了,美其名曰为“超越文本”、“批判性阅读”、“拓展性阅读”。这种浮光掠影的文本感知,思想是肤浅的,质量是低下的,易使学生养成读书心浮气躁、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真正的文本感知必须沉下去。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文字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阅读是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的基础,就在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思考、理解。“蚕食桑而后吐丝,蜂采花而后酿蜜。”我们的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也应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倾听文本。即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于语言文字的。
  在实现学生个性化解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关键就是阅读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生理能力;对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心理能力;对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质疑的实践能力;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认知能力。而这些阅读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足够的读书训练时间作保障。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不仅要把书读起来,还要读出味来。”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多方设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全神贯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这是实现文本解读个性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
  2.生活参与要活起来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参与要活起来,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广阔生活情境中去体验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解读文本,就是解读生活,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就是其阅读理解的仓库。这里的生活经验就是指读者的生活经历,包括对人生、对世界、对感情等方面的认识的综合体验。阅读的理解就是读者生活经验的汇兑,就是读者与作者在某一生活领域中的体味的碰撞。所以,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的理解就越深刻。古人强调治学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要由“行万里路”的生活经验来解读,“万里路”的体验要由“读万卷书”来承载。可见,阅读过程中的生活参与是极其重要的。
  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评生活,丰富生活阅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文本材料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解读文本。阅读教学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超原型阅读,使其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深入化、系统化;使文本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使文本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使文本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其他文献
探究性教学是当前我国现代化教学课堂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其实质在于将科学的探究逻辑与流程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特别适用。结合多年的高
我国民事诉虽然立法上赋予了当事人诸多的诉讼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不论是法院还是当事人,都只注重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之后的权利;而在进入诉讼程序之前,当事人本应享有的确
到基层调研,常常有教师拿着教案追问,“我写的教案被学校认定为不合规范,但我下功夫很多,你给看看,是不是好教案?”“难道只有长篇累牍的教案才是好教案?”“我的教案设计都被学术刊物发表了,学校却认为不合格,你给评评理。”“教无定法,教案为何要整齐划一?”好教案到底有没有标准?标准是什么?弄清好教案的标准,才有利于解决教案写作与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好教案应该“简而丰”。在教学实践中,教案写作与评比
摘 要:美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美学是一种基于生活层次,又高于生活基调的艺术表现,美好事物的欣赏中,总是能够让人赏心悦目又流连忘返,随着感官的冲击,实现情感的共鸣。教学中应创设轻松的情境,使得学生参与到欣赏中表述自己的独立观点,能够结合已知的美术与自主感悟,完成欣赏抒发见解,教师应循序引导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徜徉在美术的曼妙世界中,获得心灵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  素质教育使得原
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在履行教育义务的同时往往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规定了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即按照现行招生体制的要求,在每一门必须考试的功课上考出最理想的分数。不管你个人的天赋有什么特征,也不管你的大脑结构是不是适合在语、数、英等的学习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你都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学校的要求背书、背公式、做练习题,最后以出色的考分为学校争得荣誉,为老师争得面子。你如果做不到这些事情,达不到这些要求,你
摘 要:古诗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当今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标改革前,传统的语文教学单纯注重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和翻译,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古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感的语言形式,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古诗,这些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促进其全
变频器具有很多作用,把它应用于煤矿皮带机上,不仅可使皮带机更易操控,而且有助于皮带机实现节能降耗,符合煤矿皮带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为使变频器在煤矿皮带机上得到更好的
35kV变电站运行的继电保护越来越注重自动化建设,这对于变电站以至于电力生产和运营整体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介绍国内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现状,着重对其中存在的问
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难度系数较大、紧密结合实践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基础比较牢固,对于高中物理的理解也比较容易;而学习能
巧用1 mol物质为标准,结合平均值法快速确定某些混合物组成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