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

来源 :扣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2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灯已经亮起,但并无影响。一台廉价音响里播放着经典的Jay-Z歌曲,一群成年人坐在板凳上激烈地争论着篮球,一些5岁左右的孩子拍着迷你篮球在他们身后奔跑,一场街头篮球赛继续进行。从东边的皇后区到北边的布朗克斯,纽约的每天都是这般光景,篮球从未停歇。
  它从上午10点左右就开始。这时候年纪稍长的球员会来到球场,穿着脏兮兮的球鞋练习打板投篮。天还未彻底明亮,微风阵阵拂面而过。父母们带着孩子在附近闲逛,狗狗们咧着嘴巴四处奔跑。空气中弥漫着培根,鸡蛋,奶酪和沥青混合的味道。
  老球员们平静地练着投篮,汗水逐渐浸湿他们的球衣。几个小时后,比赛会在这里开打,他们届时会坐在场边观战。尽管属于他们的比赛已是往事,但在同一座公园里,他们也曾是场上焦点。
  球员们在正午时分到达。他们到场之后就片刻不停歇,他们要确保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正磨刀霍霍。他们对所有人都表示不屑,但也肯定会有别人取笑他们——发型,球鞋,衣着,场上技巧不足都是常见的黑点。这种垃圾话会充斥球场一整天。
  当第一场比赛正式开打时,太阳已当空照耀。不用多久,垃圾话互喷就会开始。
  “他防不住我。”
  “这家伙弱爆了。”
  “快让这坨翔滚开。”
  之后就是叫喊声。哨声响起,谁最后碰到的球,球权该归谁。天气越来越热,争吵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场上还是场下,在公园的一天就是证明你的立场和坚持自我的一天。总会有人站出来挑战你的位置,你的名声和你的尊严。
  从日出到日落,都是表现的时间。篮球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篮球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霍尔科姆·洛克。他希望能给年轻人提供打球和提升理论水平的环境。“来一个,教一个”是他的座右铭。他在1950年开办了一项篮球锦标赛,比赛在哈莱姆的几座球场举行。这项赛事立刻风靡开来,到1960年代,包括威尔特·张伯伦,朱利叶斯·欧文和厄尔·门罗等人在内的众多球员都纷纷从外地赶来,只为能和纽约最好的球员过过招。
  洛克掀起了这股风潮,率先提出了街头篮球赛这一想法。很快,这项运动就风靡整个纽约。归功于洛克给这项运动带来的改变,布鲁克林的Soul in the Hole,曼哈顿城区的West 4th Street,住宅区的Dyckman和Kingdome,布朗克斯的Hoops in the Sun,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名的赛事都名声鹊起。
籃球在这里不只是一场比赛。它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洛克是纽约的公园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他对公园的重视,这里本可能不会成为街头篮球的圣殿。在洛克篮球赛的鼎盛时期,人们坐在围栏上,从屋顶上欣赏欧文,康尼·霍金斯和厄尔·马尼戈特在空中滑翔。
  而且不吹嘘地说,纽约成为篮球麦加可以追溯到洛克将公园作为一种提升生活水平和强调学校教育影响力的方式。球员们蜂拥而至参加比赛,因为他们知道,纽约拥有最强硬的球员,而这里的公园是篮球最真实的舞台。
  在过去几年里,Dyckman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公园,像以赛亚·华盛顿和哈米杜·迪亚洛这样的后起之秀让这座公园生机勃勃。很多NBA球员现身Dyckman更是让这座公园坐稳了纽约街头篮球场的头把交椅。德安吉洛·拉塞尔,凯文·杜兰特和凯里·欧文这样的球员现身时,比赛更是因为球迷不愿退到场外而不得不取消。Dyckman公园里的观众们不再坐在围栏上,他们运用社交媒体,将公园里的一对一斗牛盛况分享给全世界。
  纽约的5个区拥有超过500个室外篮球场。这些沥青场地成为了很多篮球天才的生涯起点。卡里姆-阿卜杜·贾巴尔,内特·阿奇博尔德,克里斯·穆林,肯巴·沃克,拉夫·阿尔斯通,伯纳德·金,兰斯·史蒂芬森,弗莱·威廉姆斯,乔·哈蒙德,理查德·科克兰德,泰龙·埃文斯,厄尔·马尼戈特,康尼·霍金斯。早在他们统治NBA赛场或者书写篮球场传奇之前,他们是去公园里打球的孩子。不管他们自己当时是否清楚,公园让他们走上了成功篮球的快车道。
  这些球场不仅仅只是比赛的举办地。它们是老师,帮助球员们超速提升,飞快成长。它们代表了不同年代的真实生活。这座城市很多孩子的无数个第一次都在这里发生,第一次接吻,第一次打架,第一次扣篮,第一次在没有父母帮助下面对困境。
  公园是人们的聚集地,是一个让社区变小,让所有变化转瞬到来的地方。这里有没完没了的交流。和亲朋欢笑,与陌生人交谈,从好友手中买下水瓶赚点小钱。成年人追忆旧日美好时光,青少年招惹源源不断的麻烦,小孩子渴望加入欢乐的喧闹。
  因为公园提供的不只是欢乐——它令人入迷。当夏天到来时,人们的手掌总是会沾上沥青,衣服总是会浸染公园里的芳香。生活成了一个不停转动的圆圈,有胜和败,有得与失,还有阳光和篮球。
其他文献
看到阿伦·艾弗森在他的第二个NBA赛季里的得分,助攻,篮板和罚球都比他在聯盟的第一年略有下降,你一定会认为艾弗森在他的职业生涯第二年表现平平。如果不考虑背景,你可能会做出最坏的假设:他自满,他没有努力去做得更好,他在防守端的不足已经盖过了他在得分方面的爆发性。但现实却不是如此,那个赛季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他高效的表现,1.83米的身高预示着艾弗森永远不会打出50%的投篮命中率,但在1997-98赛季,
期刊
加利福尼亚奥克兰。这里,有一座男孩梦寐以求的房子——对一个装修工来说,或许也是。前面的草坪足够之大,甚至可以放上小孩子们需要的棒球内场。后院的车道上,则竖立着一个篮球架。客厅也没有闲着,成为了橄榄球的场地。那里的沙发,成为了达阵的区域。  如果说,除了以上特征之外你还能找到什么亮点的话,那一定就是数不胜数的破裂窗户了。自从那位波特兰的有钱人来了以后,尤其如此。  这座房子,以及围绕着房子发生的一切
期刊
“红1!红1!”  当时还是高一新生的科菲·柯克伯恩听到这个战术时,顿时僵住了。那是他第一次打有组织的比赛,是他第一次体验系统化的篮球赛,也是他第一次在一群认真严肃的观众面前打比赛。  “是啊,太惨了。”步入高四,在ESPN的2019届潜力排行榜上位列第23的柯克伯恩笑着回忆道,“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是特别感到紧张。”  那时,这个身高2.11米,体重110公斤的大个子刚刚经历了2200公
期刊
特洛伊·布朗  2.01米/98公斤/SF/华盛顿奇才  特洛伊·布朗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长大,但是布朗的一些高中同学却无家可归。因此,为了帮助无家可归的青少年和家乡的穷人,布朗最近捐出了大量的篮球装备,这些装备是他6年来积累起来的。  据《拉斯维加斯评论报》报道,拉斯维加斯地区有6490人要么住在收容所,要么露宿街头。据估计,20%的無家可归者是青少年。布朗支持了一个帮助无家可归青少年的非盈利
期刊
对于一些NBA球迷来说,海外篮球多少有些神秘,有很多球迷不知道海外篮球。为此,我们找到了几名有海外经验的球员,并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们采访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一些人在海外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最终进入了NBA。当NBA球队休赛期时,有些球员也在国外签约。一些球员在2011年NBA停摆期间在海外打了一个赛季。有些人没有打过NBA,但他们在国外打过球,过着不错的生活。一些
期刊
德维恩·韦德几年前第一次见到本·西蒙斯。他记不清具体时间,但他记得那是一次夏季训练,当时勒布朗·詹姆斯也在场。那时候的西蒙斯为了能征战高水平的高中篮球,刚从澳大利亚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他技巧纯熟但还带有几分羞涩。  还有:  “你能看到他观察我们这些家伙的方式,也能看到他是如何练习的,他会记笔记,铭记于心。”韦德回想起了初见西蒙斯时的情景。  在上赛季季后赛的东部首轮交锋中,西蒙斯率76人淘汰了韦德
期刊
丹佛不是篮球圣地。这座城市的球队并不具备争夺奥布莱恩杯的实力,也难以出现在全美直播中。  实际上,除了这些事实以外,这支科罗拉多州球队还没有一位全明星球员。  但这无伤大雅。  如今的丹佛掘金不会让成长中的阵痛影响球队的未来,而是将信任寄托在加里·哈里斯和贾马尔·穆雷这对年轻有为的后场组合上。尽管这对组合都只是初出茅庐,掘金的管理层以及球迷还是相信他们能达到全新的高度。  此外,在开始梦想着争取总
期刊
概括来说,职业运动员在退役之后会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可走。有一些人,在经过数十年的反复训练和观看录像之后,兴奋地与他们此前生涯的种种经历说再见。他们可能会成为游戏玩家或者小老板。他们不再观看也不再思考自己此前从事的运动。他们感到很自由。  另外一些则像卡洛斯·布泽尔一样。  “我太爱这项运动了,我不想和它分开。”布澤尔如此说道。  布泽尔现年36岁,他在2017年12月宣布退役,此前在NBA征战1
期刊
在纽约城,无论你问哪一对父子,你都会得到相同的答案:如果你来自纽约城——如果你承认这一点——这座城市就如同流淌在你血管中的血液一样。不论你居住在哪里,这都是简洁明了的事实。  杰伦·莱克就是上面这对父子中的儿子。现在,“根在哪里”以及“你代表谁”这两个问题成为了当下和他关联最紧密的问题。  在出生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新泽西的郊区度过。去年,他孤身一人来到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小镇。实际上,在这18年
期刊
瓦莱纳·吉莉亚妮走在她与T.J.麦康奈尔一起长大的街上。伴随着在匹兹堡市内设计的寻物游戏清单指示,吉莉亚妮最终走入了查提尔斯峡谷高中的体育馆。在这里,数不胜数的花朵布置在了球场上,环绕着单膝下跪的麦克奈尔和他们的爱犬。就在那里,麦康奈尔向他的发小,长久以来的女朋友求婚了。  至今,麦康奈尔还经常跟篮球场地板亲密接触,他身上到处的伤痕就是证明。在上赛季一场对阵尼克斯的比赛中,麦康奈尔就在第一节被尼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