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o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连续4a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提高含水量8.2%—28.5%和表层土壤贮水量4.1%—19.9%;增加土壤总孔隙度1.1%—8.9%、毛管孔隙度18.9%—41.0%,非毛管孔隙度降低6.4%—38.8%,土壤毛管孔隙度占土壤总孔隙度的比例增加。秸秆还田所有处理耕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秸秆移除处理,施氮540、630、720 kg N hm-2a-1时,秸秆还田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移除,而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无论秸秆还田还是秸秆移除,耕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指数趋势增加,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秸秆移除处理高于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的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成指数趋势增加,而秸秆移除处理呈指数趋势减小,相关性均不显著。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获得高产的年氮肥用量分别为630、696 kg N hm-2a-1,秸秆移除为579、627 kg N hm-2a-1。经作用力分析,秸秆还田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作物产量受秸秆还田和施氮量的影响,但氮肥水平大于秸秆还田。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中国社会与现代美学转型的不同阶段,朱光潜以西方美学的变译为主要治学路径,通过有针对性地翻译引进西方美学经典,借助西方美学的思维准则和理论框架,重构中国传统美
高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接班人的主要阵地。2016年12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了:“
据李宇明的研究,华语已经产生诸多的变体,甚至北美和欧洲的华语变体也在形成之中。这些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华语变体,其实都是“大华语”的指称对象。$$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大华
报纸
利用CFD仿真与实验测试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双表面传热情况下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时的温湿度、气流分布及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具
宿舍空气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通过调查得到学生的作息模式,分析了感知空气品质PAQ、不满意率QPD和可接受度ACC的关系之后,对宿舍空气品质进行了评价。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以下简称"19号文"")出台,本文将通过对全过程咨询的实际应用中进行探讨,在从工程建设单位的
<正>江怡(北京师范大学)"大华语"作为一个前置概念,在当下的汉语世界中产生了令人遐想的现实效果,其主要功效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学或汉语传播的范围,更多地也更明显地具有地
文章在"大华语"概念下,以华语词典为例探讨了各地华语研究与教学情况。论文包括四个问题:一、在"大华语"概念下谈论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取;二、对全球华语进行全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