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一群钉在电教事业上的“螺丝钉”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lingy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来描写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恰如其分。桃源镇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会处,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腹地明珠,也是江苏的“南大门”。
  在这处“世外桃源”,有一支电教团队,他们苦练内功、善做实功、久久为功,终于把自己磨砺成了牢牢钉在基层电教岗位上的“螺丝钉”。

90后与50后的“智斗”


  2013年9月,90后的大学生村官邱汉峰走上了工作岗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严慕村的电教工作。
  “不就是定期召集群众看看视频嘛,这有什么难的!”邱汉峰心里很放松。可他万万没想到,第一次组织集中学习才来了十几个人,更让他意外的是,村里的党员竟然一个都没有参加。
  邱汉峰着急了,再不敢掉以轻心,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
  原来,村党总支的党员多为50后农村老党员,他们大多身体不便,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对新鲜事物接受慢,对他这个大学生也不怎么认可。
  “不接受我可以,但学习教育是大事。”为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开展电化教育的用处,邱汉峰每天早出晚归地宣传电教,妥妥一个电教“自来水”。功夫不负有心人,摸准了村民需求后,播放的电教片渐渐对了大家的胃口,而且電教站点还能为村民查询信息、解答问题。这样一来,来上课的人多了起来,邱汉峰也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邱”。
  看到很多老党员虽然行动不便,但还是坚持到站点学习,邱汉峰就想怎么能为这些老党员提供一些便利。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到一套电教设备,在村里增设了一个党员联系点,这样年老体弱的老党员就可以就近学习了。



  “能多为老百姓做点事情,为他们服务,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对于邱汉峰来说,属于他们这代人的责任已然在肩。

“唐僧妹妹”在我村


  “徐冬英爱琢磨事,眼里有事,能干成事,只要是工作上的事,那肯定一磨到底。”富乡村姚国华主任这样评价她。的确,对所负责的电教工作,徐冬英几乎每天挂在嘴边,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唠叨”,被村民玩笑地称为“唐僧妹妹”。
  “主任,我觉得把电教和农村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服务能做得更实……”
  “主任,我们村的音箱声音太小了,需要申请一套扩音设备……”
  “主任,这次学习中间放一下《孤岛32年》这部片子吧,许多党员向我反映想看……”
  这是徐冬英的工作日常,姚主任也每天被她这样“烦”着。有时一天听不见徐冬英的声音,还怪不适应的。
  “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啊?对对对,一会儿要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徐冬英肯定是去调设备了。”
  在徐冬英的“唠叨”下,富乡村的电教硬件有了“大丰收”:调制解调器一台,机顶盒一台,投影仪一台,音箱两台,扩音设备一台……也正是靠着这些“唠叨”,让来村还不满一年的她收获了百姓满满的赞。
  “看着越来越多百姓能够接受新思想,磨破嘴皮子也值啦!”徐冬英誓将“唠叨”进行到底。

办起“电教+”新课堂


  从部队转业回来,杨培丰就一直在大德村工作。作为一名党龄、工龄“双20”的转业军人,他对电教工作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如何针对村里的企业和百姓做到分组施教,如何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挑选视频课件,对这些问题杨培丰的思路都特别清晰。
  “村里的老党员可以多看看党性教育片;企业可以多关注经济方面内容;村民可以围绕大德村产业发展实际在平台学实用技术、谋发展新路……”杨培丰的想法很务实,在他看来,借由电教这个媒介可以链接很多领域。
  这不,他又积极琢磨起“电教+电子商务”,搭建电商平台,让普通农户不出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村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活信息服务。大德村的“钱景”广阔了,村民们对村里的“电教课堂”也越来越期待了。
  螺丝钉虽小,但作用很强。每个“较劲”的地方,桃源镇电教战线的“螺丝钉”们始终在“四两拨千斤”。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组织办工作人员)
其他文献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荒草枯草塘……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正如《北大荒歌》中所唱,荆棘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这就是北大荒在开垦前的真实面貌。   北大荒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大片土质肥沃的黑土地更是肥得流油。古往今来,多少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都曾对这片土地垂涎艳羡,但最终都化作黄粱一梦。就连当年的日本武装移民,也没能进入它的腹地,来征服
期刊
当历史长河跨入新时代,处在崭新历史方位的中国,又一次发出时代强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变化的时代,不变的初心;变化的矛盾,不变的奋斗。  以人民幸福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伟大的社会革命,为民族复兴和人类发展书写新的华章。  新矛盾标注新时代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  3月5日,人
期刊
青海省祁连县充分发挥“一县一基地一特色”党员教育基地作用,探索创新党员教育方法,拓宽党员教育渠道,打造“闭环”学习教育模式,疏通了党员干部学习经络,增强了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设“理论课堂”,突出党员教育针对性。发挥县委党校理论教育主阵地作用,聘请省州党校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培育骨干专职教师,通过采取“菜单式”和“个性化”培训模式来推行“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党校教师+业务骨干、党校教师
期刊
按照中組部关于推动远程教育创新发展的相关要求,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结合藏区实际,扎实推动远程教育创新发展、提档升级,着力解决党员群众组织难、教育培训手段单一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实现远程教育在藏区“开新花”。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搭建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针对藏区“土专家”不会制作PPT课件,导致经常出现教育培训中老师台上讲得“火热”、台下党员群众反映“冷淡”的问题,得荣县创新搭建远教“多媒体教
期刊
浙江省天台县远教工作突出“三服务”主题,围绕县委中心大局搭建远教助推创业培训平台,并构建“全链条”服务机制,推动形成培训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发展的新局面。   建立三大课堂,为培训提供平台支撑。对接本地特色产业,以下山移民户和贫困户为重点,开展“远教+现代农业”“远教+电商”等培训项目。一是建立远教平台线上课堂。在天台远教平台开设创业培训专栏,发布上级创业就业政策,上传创业培训课件80部,在支部主
期刊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积极回应基层发展需要,创新远程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基层党员群众学知识、学技能、学本领的“远教流动课堂”。   远教集市,“有声有色”广宣传。深入村组开展以“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送健康、送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六送”活动。一是咨询台问答互动。在发放宣传资料的同时,面对面解答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手把手帮助群众熟悉致富政策。二是宣传车巡回宣讲。把载有惠农政策、科技致富、卫生
期刊
安徽省灵璧县积极盘活远教资源,着重打造一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多元、党群乐见的优质远教学用阵地,精准聚焦党员群众多元化需求。  精准定位,把准党员群众需求。搭平台促增收。依托远教站点,开展“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菜单式”培训,注重选择实用性强、关注度高的新型特色种养业来满足贫困户“个性口味”。抓带动促增效。邀请技术员、土专家、“田秀才”为贫困户传授种植管理实用技术,建立贫困户承包
期刊
为丰富学习型党组织形式和内涵,新疆阿勒泰地区立足党员干部党务知识学习和党务工作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建设了阿勒泰党建图书馆,为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提供政治理论保障。  听党史看发展,接受红色洗礼。党史展厅设置扬帆起航、探索前行、改革之路、走进新时代四个党史篇章板块,涵盖建党建政、经济发展等内容,“点线式”展现阿勒泰地方党史的发展历程,并首次整理汇编出1938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
期刊
棱角分明的脸庞上彰显着果敢与刚毅,朴实亲切的笑容里流露出自信与乐观;从事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二十一年,任凭风吹浪打,他都义无反顾。在他的心里,始终恪守着这样的职业信条——把腿迈到一线,把心贴近基层;用眼睛记录故事,用真情做好报道。  高思杰——安徽省阜阳市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高级记者。他用一程又一程不知疲倦的奔波,去追寻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在宣传战线上,他始终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每一
期刊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这是歌剧《刘三姐》的主打歌,也是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的风物特写。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物产丰富,风光宜人。近年来,宜州区创新服务载体,于扶贫攻坚一线开展“党旗领航·消费扶贫”,打通了贫困地区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的产销通道,实现了脱贫攻坚战场在哪、产业发展就跟到哪、组织有效服务载体就延伸到哪。“抱团取暖”,激活内生动力  前几年,刘三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