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aiyizhizailiu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锡常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文章从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开发区建设、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探讨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化;苏锡常
  
  都市圈是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其强大的扩散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从而形成具有一体化特征的城市功能区。都市圈属于城市群体组合空间形态,是城镇密集区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在城市群体之间强烈的空间相互作用下的产物。苏锡常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2007年,苏锡常三市GDP总和达到11440.7亿元,以占全省17.5%的国土面积和18.9%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4.4%的生产总值,综合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水平达到65%,率先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并表现出进一步加速集聚、连片发展的态势,都市圈的特征基本形成。
  
  一、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的演进
  
  城市空间是城市经济和产业的载体,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演进,城市空间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三市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实施以来,其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苏锡常三市第二产业比重在6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在35%—40%之间,第一产业比重仅为2%—3%,表现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形态,说明其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在第二产业内部,改革开放初期苏锡常三市的轻工业比重大于重工业,是典型的轻工业城市。1980年代以来,苏锡常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了工业化进程,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到1980年代末,苏锡常地区的支柱产业变为纺织业、机械工业与化学工业。1990年代以来,苏锡常地区进入“外力”推动阶段,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高科技产业及传统制造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重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7年苏锡常都市圈排名前5位的工业支柱产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机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前五位工业行业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左右。可以看出,苏锡常都市圈的支柱产业由最初的纺织业占绝对优势,到目前的重工业比重占绝对优势,城市职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空间布局上,由于重工业运输量大,因此密集布局于长江沿岸的江阴、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以港口型产业(石化、钢铁等)为主,火大地促进了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
  
  二、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三市积极利用外资,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开发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1990年代后,随着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苏锡常城市群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增加,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全球化时代,开发区以其优惠的政策与低成本成为外来投资的首选之地。投资推动了开发区的建设,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在国际劳动空间分工格局下,开发区往往成为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拥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行政服务,吸引并承载大量国际资本与产业的转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也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随着开发区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其对资源、劳动力、企业的吸引和集聚作用必将越来越强,从而引起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产业部分向开发区转移,成为城市空间的新的增长极。苏锡常地区的开发区建设起步于1980年代,199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苏州工业园区相继设立,张家港、太仓、吴江、常熟、江阴、锡山等一批省级开发区也先后设立。目前,苏锡常共有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24个,另外还有很多市级及以下的开发区。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促使苏锡常城市群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块状向连片放射状转化的最重要原因。苏州是苏锡常三市开发区发展最迅速的城市,其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具有代表性。苏州为了保持古城风貌,在城市的东、西方向分别建设了苏州工业园与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两个开发区与原有中心城区的距离较近,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作用较大。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和空间范围的扩展,开发区逐渐与原城区连成一体,使原城区向带状扩展,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东西带状扩展的特征。
  
  三、城市人口增长与用地扩张
  
  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而人也是城市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和最终的消费主体,人口规模的大小和增长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居住用地的规模和扩展速度,还影响到道路广场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从而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扩展和空间结构的变化。苏锡常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市镇稠密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居全国前列。1980年代以后,苏锡常城市人口更是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1984-2006年,苏州市区非农业人口从61.2万增加到150.1万,增长了145.3%;无锡从69.6万人增加到218.6万人,增长了214.1%;常州从44.6万人增加到111.6万人,增长了150.2%。随着苏锡常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也急剧膨胀。1984-2006年,苏州市区建成区面积从33km2增加到215km2,扩大了5.5倍;无锡市区建成区面积从39 km2增长剑198km2,扩大了4.1倍;常州从33km2增加到108 km2,扩大了2.3倍。其中,苏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最快,1984年苏州建成区面积小于无锡,与常州相当,到2006年已超过无锡,相当于常州的两倍,这与苏州1990年代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开发区的超常规发展密切相关。
  
  四、“苏南模式”的形成与小城镇发展
  
  苏南模式的核心是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乡镇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乡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有力地促进了都市圈的形成。1970年代后期,苏南小城镇开始复苏,逐步走向兴盛。乡镇企业在聚集机制作用下,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带动了苏南地区小城镇的兴起和繁荣。在农村工业化背景下,生产领域的结构变化促使作为乡镇企业空间载体的小城镇迅速成长,乡镇企业不仅奠定了苏南模式的经济基础,而且是苏南农村城镇化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高速发展的苏南乡镇企业及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小城镇,开辟了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下城市化发展的新道路。
  1990年代以后,苏南的乡镇企业围绕产权制度进行了两次 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使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苏南的乡镇企业于1992年初进行了第一次产权调整,恢复建立了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界定了政府资产和社区合作资产的关系,促进了乡镇集体企业的转制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1997年以后,产权模糊的集体企业加快了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此时苏南乡镇企业按照“能私不股,能股不租,能聚不散”的原则,加大了大中型乡镇企业改革的步伐,开始了第二次改制。这一时期苏南小城镇乡镇企业的改革从产权制度上适应了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工业开始向城镇集中,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增长较快,形成了所谓的“新苏南模式”。目前,苏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65%,非农业产值占GDP总量的比重达到97%,小城镇作为传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服务基地的功能已经弱化,新兴产业与空间的集聚成为趋势。
  
  五、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苏锡常地区北依长江,南抱太湖,内裹运河,自古享有舟揖之利,区位条件优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锡常地区对包括公路、铁路、内河、航空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在此期间,苏锡常三市改造了312国道、204国道、215省道等干线公路,新建了沪宁高速、锡澄一锡宜高速、沿江高速、扬溧高速、苏嘉杭高速,形成了“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加强对江南运河等进行疏浚,对常州港、江阴港、张家港、常热、太仓港等措江港口进行扩建。开通了苏锡常三市的航空运输,特别是无锡苏南国际机场的扩建,加强了苏南地区与国内外的便捷联系。综合性高速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促使城市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系统转化,强化了苏南三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使得城际要素流动十分自由,并相应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刺激了产业的扩散与聚集,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在苏锡常地区,许多城市工业区与城镇沿着铁路、运河和高速公路发展,形成交通走廊式的城市分布格局。
  
  六、行政区划调整与都市圈空间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行政建制的设置上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即推行“撤县设市”。与传统的“切块设市”的模式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消除了市县经济分割的弊端,既保留了县域经济的传统联系,又维护了城乡利益的基本统一,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减少了市县同城的矛盾,因而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与县相比,市具有明显优势,提高了地区的知名度,扩大了经济管理权限,便于内联外引,发展地区经济。一般认为,城市拥有更好的交通、通讯、信息与公共服务等设施与环境,更能够吸引外来资金,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同时,撤县设市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镇的建设,尤其是县级市市区的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达到了中等城市的水平。目前,苏锡常地区的江阴、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县级市无论是非农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还是经济总量、工业化发展阶段均达到甚至超过了中西部地区许多地级市的水平。
  在苏锡常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原来相邻的地级市和县级市之间逐渐连接起来了,如无锡市和锡山市、苏州市和吴县市、常州市和武进市。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锡山市、吴县市和武进市均撤市设区,无锡市区、苏州市区和常州市区范围成倍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了都市圈的形成。
其他文献
研究性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但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转换能力、知识建构能力、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伞状“学→教间性”模式是以“教、学双主动”为“伞柄”,以“教-学-考-研-做”为“伞骨”,以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为“伞面”,多条分支共同构架的伞状教学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建立转向架支撑横梁的有限元模型,对横梁架强度、刚度进行计算分析,参照铁道部标准对横梁进行强度评定,所得分析结果与实际应用情况相符,满足使用
作为镍氢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储氢合金是影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对储氢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可有效提高镍氢电池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储氢合金表面进行镍磷
基于专业核心课程内涵,结合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给出"物理化学"课程与"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教学实例,可在有
对新兴经济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企业创新的意义。从地理区位、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对外贸易和市场营销的有效利用四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元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
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此情况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成效:首先,电子媒介要形成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舆论导向;其次,高校要发挥
日前,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在钓鱼台签署了30亿美元船舶预付款退款保函银团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国防科工委、中国银监会、
摘要:目前,各商业银行竞相向市场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财产品。本文在对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和银行理财产品下半年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出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银行理财;股权投资;创业板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自2004年初露锋芒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开始急剧膨胀。2008年,
人力资源已成为国企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开发的程度就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程度。因此,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