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学生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变死板说教为充分运用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去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研究
  新课改实施几年来,课堂教学出现了重大变化,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死板的说教课,时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教师在使用,导致还有很多学生把学习思想品德课看成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有的学生不愿意学或者不重视学这一门学科,甚至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有的学生看其它学科书本或者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根本不愿意听老师的说教。新课标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死板说教的教学当然难以发挥这样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怎样才能不再是死板说教而是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们爱学乐学的一门课程,并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变死板说教为充分运用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去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关做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要适当营造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关键是要启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才有可能起到提高其道德素质的作用。上思想品德课光靠老师娓娓动听地讲,活灵活现地演还不行,还必须不断地营造适当的教学情景,提供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情感投入。只有从以情感入手,才能使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真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如果能够将活泼生动的生活背景引入思想品德课中,营造适当的教学情景和浓厚氛围,做到以景生情,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就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教师可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适当的生活情景、游戏情景、表演情景、竞争性情景和音乐情景等把学生引入情境,揭示主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它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营造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于某个生活情景中,通过本身的参与体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获得各种真实的感受。营造游戏情景,因为游戏是一项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热情。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了,学生在游戏中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所应该学到的知识。营造表演情景,因为青少年天性富有想象力、表现欲都很强,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按照教材内容编一些小品或请学生分角色表演等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展示课文的思想内容,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营造竞争性情景,因为给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就有可能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欢乐中掌握知识。因而,教师巧妙地根据课文内容开展竞赛活动,创设紧张而又有趣的竞赛性情景,采用必答、抢答、小组答辩、风险闯关等多种形式,寓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于欢乐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营造音乐情景,因为音乐最富感染力,音乐能够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使学生在欣赏和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音乐的引导,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在学习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朋友的感觉》这一课时,可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给人好心情,也会让人触景生情,朋友的情谊就会出现在脑海中,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真正感受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习效果显然会更好。
  二、要多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时下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很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局限在书本的世界里,很难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这也有利于改变一味说教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和社会现象,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如在学习教科版七年级下册《自我保护》一课中有关拒绝侵害的内容时,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生活中常存在的高年级学生敲诈勒索低年级学生钱物的实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思考该如何处理,也可由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受侵害事例,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侵害,敢于并善于拒绝侵害,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三、要多设计问题,运用讨论法进行课堂交流与问题探究
  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都比较喜欢讨论,也能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来探究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学生自已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要多为学生设计问题,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代表发言,各抒己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等,指导学生认真准备意见。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再进行小结,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也可让学生自已去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在学习教科版七年级下册《自我保护》一课中有关远离危险的内容时,可设计问题“离家出走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让学生去讨论探究,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离家出走的危险性,生活中就会做到不离家出走,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就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以课堂讨论形式进行问题探究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一环,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要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我们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为原来枯燥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可以综合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同时提供各种不同的感知材料(如语言、图片、音像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特点,使学习更加丰富多彩,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如运用多媒体展示新闻,有图片有文字,很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示相关法律法规,条理清晰,内容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无须赘述,并能比照法规理顺思路分析问题,教学效果良好。如学习到教科版九年级《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课时,可制作一个展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幻灯片,涉及到衣着打扮、语言文字、参政议政等方面,学生普遍对于少数民族的衣着打扮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应该会更显著。
  五、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学生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应该摆正心态,把自己摆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尽量消除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注重构建一个人人平等参与的互动、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模仿影视演员、相声演员的语言技巧,音调和节奏也不能太单一,要抑扬顿挫,要优美动听,风趣幽默,即使是批评教育学生,也需要风趣幽默。同时要抛开一切烦恼,心情愉快,满面春风去面对学生。还有要注意肢体语言,教师大方得体的衣着、端庄的仪表,每一个眼神、手势、加上必要的表情,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喜爱。老师每一个真诚、善良、会意、由衷的微笑,饱含着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赞许、支持、关怀和同情的真挚感情,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这样学生就会容易感受到教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就会让学生有一种不是被教师说教的感觉,而是与教师共同学习的感觉,就会达到一种远远超出片面说教所产生的效果。
  总之,作为新课改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勤学多思,大胆尝试,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特征;关系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踏实学习的稳定基石。小学生学习数学处于刚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使其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
期刊
摘要:想象作文是高年级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年级学生是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的时期。创意法是创设新意之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这与学生的想象力不谋而合。  关键词:创意法;想象作文  什么是想象作文?通过大胆的想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想象出一些现在还做不到或许将来可以做得到的事物,把它写出来,这叫做想象作文。  例如:以想象未来的汽车为主题,大家可以充分张开想象的羽翼去创造,大胆去想象。对于心中
期刊
摘要:创意法为创立新意、学生个人不被淘汰之法,创意法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运用“创意法”思维,对受教育者思维进行“展示、激活和修复”,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创意法教育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是一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运用创意法,从而“激活”每个学生的创意思维教育。创意法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因材施教,它认为学生本事并无优差之分,存在的只是差异问题,平等才有发展。关
期刊
摘要:创意法教育是创设新意之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意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活动,而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工具,是生物理论知识的来源,是生物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创设一些生物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些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学习气氛,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四个方面探讨创意
期刊
摘要:创意法教育是一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运用“创意法”,从而“激活”每个学生的创意思维教育,它对受教育者的创意法思维进行“展示、激活和修复”,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它认为,学生之间存在的只是差异,并无优差之分,优差平等。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阅读教学;朗读  目前,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格格不入。新修订语文教
期刊
摘要:创意法为创立新意之法,创意法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运用“创意法”思维,对受教育者思维进行“展示、激活和修复”,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其本质特征是因材施教。创意法教育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是一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运用创意法,从而“激活”每个学生的创意思维教育。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数学;分层复习  六年级数学期末总复习是一学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概念认知结构并不等同于数学概念逻辑结构,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并不仅仅是学习数学概念的形式化结构,而是要经历人们创造这个概念的历史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再创造”过程,是一
期刊
摘要:创意法即创意之法,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之法。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创立新意呢?本文以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为例,通过读中学说;挖掘学生的潜能,让课堂绽放勃勃生机;放飞学生的天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创立语文课堂教学之新意,让语文课堂从此活跃起来。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活跃  “创意”即“创立新意”。更通俗地说,就是“改变意识”。说得更明白一点,“创意,就是采用新的
期刊
摘要:创意法为创立新意、学生个人不被淘汰之法,创意法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运用“创意法”思维,对受教育者思维进行“展示、激活和修复”,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创意法教育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是一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运用创意法,从而“激活”每个学生的创意思维教育。在我们看来,学生没有优差区别,差会变优,优会变更优,只是他们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