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样指状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55岁,因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于2010年8月4日人院.门诊以"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收入口腔科治疗,入院后行右颈部肿物穿刺术,提示为"肉芽肿性病变,不除外恶性的可能",在全麻下行局部包块肿块切除,术后确诊为"指状树突细胞肉瘤(IDCS)".出院后未做任何辅助治疗,术后不足5个月,即2010年12月21日因咽喉部不适又以"扁桃体赘生物性质待查"收入耳鼻喉科,再次行右侧扁桃体及其赘生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亦为IDCS,患者及家属不同意任何辅助治疗.体检:首次人院时检查显示右侧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前缘可及一个多结节状、约6.0 cm×5.0 cm ×4.0 cm大小肿物,表面粗糙不平,活动差,质地硬,无明显触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其余检查未见特殊。

其他文献
患者男,15岁.因右肩部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数月做X线和CT检查,影像学示右肩胛骨膨胀性肿块,大小9 cm ×6 cm,边界清楚,肿瘤周边有明显硬化性骨壳包绕,肿瘤内无钙化和骨化(图1).临床诊断右肩胛骨肿瘤,于2011年3月在外院做手术活检.活检组织暗红色,大小4 cm×3 cm ×3 cm,分3个蜡块包埋,病理未作明确诊断,来我院会诊.镜下肿瘤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形态单一,细胞丰富,核分裂象很
期刊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治疗病例中,影像学上为颅内多发病变的62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以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中男32例,女30例,平均发病年龄37.4岁,平均病程11.6个月。病灶可累及大脑半球各叶、基底节区、脑干和小脑等部位,以幕上受累较为多见。病理检查结果为:胶质瘤13例,转移瘤13例,中枢神
1998年Wagner等[1]利用一位32岁男性胰岛素瘤患者的瘤细胞,接种免疫BALB/c小鼠后,通过细胞杂交技术克隆出一种名为D24的鼠抗人胰岛素瘤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该团队通过D24鉴定出一种神经内分泌和胰岛β细胞特异的钙结合蛋白--促泌素(secretagogin)[2].对促泌素的研究尚不多见,我们主要对其在正常组织、各类病变中的表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美国UCLA Cedars-Sinai医学中心于润(Run Yu)博士等在2008年首次报道了一例极为罕见的病例,该患者病例特点是以α细胞增生为主的弥漫性胰岛增生(nesidioblastosis)同时合并胰高血糖素微腺瘤和无功能胰腺内分泌肿瘤,虽然患者有高胰高血糖素血症(hyperglucagonemia)却无相应的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1].该病例为伊朗移民,女性,60岁.2003年因
期刊
患者女,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1个月余,伴持续性腹胀,无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于2008年8月6日入院。直肠指检于左侧距肛门7 cm处触及包块,退出指套可见少量血迹。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直肠前壁局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行直肠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胆、小肠、结直肠及盆腔其他部位未发现异常。腹膜返折下方可触及肿瘤,占管腔周径2/3,未侵及浆膜,肠管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瘤完整切除。病理诊断后查妇
期刊
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AP)是一种在进化上相当保守的Ⅱ型膜整合蛋白,其同源蛋白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相似的功能.因其最早发现时相对分子质量为33 000,所以也称VAP33.关于该蛋白的研究报道有限,至今在Googlescholar上仅查到相关文章20余篇.本文拟从VAP33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与疾病相关性3方面进行综述,归纳VAP33的研究进展。
期刊
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会共同主办,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细胞学组为项目技术实施单位,北京英硕力新柏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世界卫生组织(WHO)不断更新对骨肿瘤的分类,这其中包括增添新病种,更新概念,更名病种等.WHO邀请多位病理、临床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撰写2002版<骨和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和遗传学>(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Soft Tissue and Bone,以下简称WHO分类),促进病理学家和
期刊
2011年5月27日,“肿瘤个体化治疗策略”媒体发布会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名誉主任沈镇宙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此次会议,会议还邀请了该院肿瘤内科主任李进教授及病理科主任杜祥教授就HER2检测在胃癌和乳腺癌靶向治疗中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其中约20%至30%的乳腺癌患者HER2为阳性,而HER2阳性意味着肿瘤恶性程度更高,进展更快,更容易发生复发和远处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较为独特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类型,临床进展快,常规治疗不理想,预后较差[1-4].深入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寻找治疗的新切入点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稳定的脑肿瘤模型无疑是研究该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各种生物学行为必要和必需的条件.为此,我们参照于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