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艺术的特性之共性与个性的浅析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i_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表演属于艺术表演的范畴,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本质属性。相同的音乐作品,不同表演者的表现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无可替代的音乐表演艺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表演艺术个性,但是想要取得良好的音乐艺术表演效果,单靠个性是远远不够的,这时还需注重音乐作品的内涵的共性。本文将对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音乐表演;共性;个性
  一、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分析
  (一)个性的概述
  个性是和人的性格相联系在一起的,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正如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表演者在通过舞蹈、歌唱和指挥的过程等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差异便是音乐表演者的个性。这种个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音乐表演者对于原始音乐作品的构成结合以及音律变化上展现出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受的不同,另一个方面是音乐艺术家本身所具有的表演方式的不同,在这两种方面共同作用下使音乐表演艺术的个性得以发挥。
  (二)个性的作用
  1.心领神会,增强风采
  音乐作品会因为演奏者缺乏个性而失去风采,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很多的音乐演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演奏仅仅是对他人的模仿,或只是通过简单的表象来演奏音乐,并没有真正做到心领神会。他们有的只是对他人刻意的复制和模仿,自己并没有对作品本身去领悟理解,这种简单模仿和学习在表演的初级阶段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毕竟音乐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对表演者有着较高的艺术领悟和创作要求,所以音乐表演艺术者要融入自己的感悟和创作,使艺术具有生命形态,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风采。
  2.走向成熟的标志
  个性是音乐表演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一部部作品通过音乐表演者从最初的简单符号和音符转变为人们现在所听到的声音舞蹈,这就加入了音乐表演者的二次创作。音乐表演者在演奏过程中加入自己长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音乐的理解,自己对于演奏技巧掌握和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等各种因素融合来加工和包装音乐,使原作中的元素信号更为强烈,思想情感的表达更为舒畅,这也是优秀的作品能够被称颂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历代的人们通过对于这些优秀作品不同的理接,对其加以诠释和表达使其能够影响和触动各个时期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
  二、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共性”概念
  (一)“共性”的含义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然而这些事物也有着“共性”。一般来说,“共性”是指不同事物中所具有的普遍相同的特征,“共性”与“个性”不同,其决定了事物的基础,象征着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每一个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音乐艺术表演中的“共性”应当是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所赋予的内涵与情感,艺术家进行音乐表演的前提应当是基于对作品原作者的尊重以及其创作的意图与背景来进行,断然不可违背原创者的创作意图。就像大部分钢琴初学者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都应该了解钢琴曲的创作者、创作背景等,这样才能在演奏过程中感受属于钢琴曲自身的情感,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探索作品的“共性”,这是所有音乐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共性”在表演艺术中的体现
  音乐作品的表演会依照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以及价值水平的不同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家的审美也出现了变化。即使曾经是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到现在也有可能变成一种“过气”的演出方式。因此想要研究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和共性,就需要结合不同时代的观众审美和价值进行分析。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表演者掌握观众的“共性”,即这个时代的观众所喜欢的表演方式,将这样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升华。例如肖邦的《夜曲》这首钢琴曲被许多钢琴家演奏过,其中有孙岩、李云迪、沈文裕等,他们都有各自的演奏风格,在《夜曲》的演奏过程中,细节的处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钢琴家在演奏中都将肖邦赋予在《夜曲》中的静谧、悠扬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加入了自己的“个性”进去,但是却没有颠覆钢琴曲原本的“共性”,这就是因为“共性”是音乐作品的基础,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本质体现。
  三、“个胜”和“共性”之间的联系
  (一)“个性”和“共性”的关联性
  “个性”与“共性”是事物必然存在的特性,虽然其相互独立,但是却又相存相依。“共性”是事物最基础的形象,在音乐艺术表演中,如果表演者只单纯将作品的“共性”展示出来,艺术表演作品整体就会缺乏审美标准。没有“个性”的“共性”让整个音乐作品淡然无味,失去某种艺术的光泽。在音乐艺术表演中,我们强调对作品本身的演绎,但是同样也需要注重对自身个性的展示。
  (二)“共性”和“个性”的内在互补性
  观众在欣赏音乐表演时,不仅会用听觉、视觉去感受,还会去思考音乐作品的合理性。审美观越高的观众,对于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以及它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就会看得更加清晰与透彻。在众多的音乐表演艺术作品中,根据不一样的时代背景所展示出来的文化与思想,都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差异性,就像历史剧一样,虽然运用了现代的方式进行拍摄,以及多样化的表演进行创作,但是依然会对这些历史进行思考和研究,在符合当时情形的基础上也会注入部分现代的精神、文化与思想。音乐表演也是一样,在音乐表演艺术中,既需要“共性”也需要“个性”,只有两者互相结合,才能诞生出更好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即“共性”和“个性”的内在互补性,把握其互补的本质才能将“共性”与“个性”融会贯通。
  四、结束语
  音乐表演艺术被称为二度创作,它的不可被代替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在于只有通过它,才使作品成为活生生的音乐存在,也才使同一作品呈现为神采各异的美。对于同一作品,听这一位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代替不了听另一些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这种音乐表演艺术家的不可被代替的东西是什么,这应该就是一种表演艺术个性,只有那代表着音乐表演者的艺术独创性的“表演个性”,才是可贵的、不可被代替的。但是,这一点也不意味着共性就不重要。作品的创作者是人性鲜明的个性,且越是优秀作品其创作者的个性也越突出和独特。而音乐表演艺术家也拥有自己的个性和心理,从而使音乐艺术的创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要求了音樂表演艺术家要统筹兼演顾好个性与同性,共同为音乐艺术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瑞莹.浅谈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J].参花(下),2014,11:102.
  [2]王思凡.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J].北方音乐,2015,21:54.
  [3]李荣恺.浅谈音乐表演中的个性与共性[J].大众文艺,2015,04:127-128.
其他文献
During the period of sketching, I was in a state of passion, but I did not know where to start when I picked up the paintbrush. Although I had contact with him in college, I did not have a systematic
期刊
刘一明是乾嘉时期全真龙门派的第十一代传人,师承全真北宗,同时又对金丹南宗思想多有继承。他主张性命双修、三教一家,提倡以“世间法”修“出世间”、“道”“德”兼修、功行双践,其思想对清代道教思想的民众化有极大的影响。  就清代道教研究而言,刘一明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侧重于宗教方面的考察,白娴棠博士则从教育、教化的角度对刘一明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白娴棠博士跨教育学专业、宗教学
期刊
摘 要:通过个案解析的方法分析了汉字图形的设计应用,论述了汉字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它具有和视觉传达设计天然的联系,并着重强调了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蕴涵的灵性,指出了汉字图形在视觉传达中的优势,以及其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情有义、有根有据的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在视觉传达领域作用巨大。  关键词:视觉传达;汉字的灵性  一、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文字、
期刊
江山如画,  怎奈红尘渐去,  是谁在楚天弹筝守候?  隔世的繁华,  似乎触手可及,  扑朔迷离,  飞花四溅,  春风拂细柳,  淡月失青瓦,  潺潺流水,  涛涛江河,  浸湿了过往,  挥袖间,  梦中的蓝图,  碎成一地花影,  恢宏江山,  究竟繁華了谁的过往?
期刊
摘 要: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王家峰村东梨园内。2000年12月展开发掘,发掘工作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共同完成。北齐徐显秀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2年被评为“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发掘奖。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徐显秀;墓志;考古  墓志是指放在墓里的刻有逝者生平事迹的
期刊
摘 要:湖南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广受人民喜爱,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因此,应当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并贴近实际生活,改进花鼓戏的戏曲特点,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欢,进而促使湖南花鼓戏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传承  一、湖南花鼓戏的语言特点  花鼓戏是以长沙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剧种。它以长沙语音为标准音,以长沙
期刊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以其命名的“芥川文学奖”至今影响着日本文学界。他的短篇小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重要特点即取材自历史,尤其是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典籍传说中取材颇多。他的短篇小说《尾生之信》取材自中国古代尾生的传说,并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地改编,极大地丰富了尾生的形象。同时也“借尾生之酒浇自身块垒”——其“尾生”形象隐喻着他本人的执着与悲剧,为后人提供了解读芥川的新视角,本
期刊
摘 要:纵观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腐旧思想埋没了多少卓越的女性才人,在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双重影响之下,能够接受教育追求艺术的女子历历可数。客观环境的严苛和自身条件的局限让女性面对书法望而却步,但也有一些女性书家利用自身优越的社会地位突破限制,走出了自己的书法大道。《玉台书史》不分卷,清代厉鹗所著。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清代文学家厉鹗所著录《玉台书史》的整体性研究,从《玉台书史》的书家
期刊
对于《百年孤独》,说不清的感受,五味杂陈。说是魔幻,的确如此,死去的亡灵竟然可以无处不在,死去的灵魂“死够了”还可以继续回到人间,这是马尔克斯把人类自成为智人开始的梦想写在纸上。倘若没有斗鸡对手亡灵的无处不在和吉普赛老人的复活,也就不会有马孔多小镇的出现和延续,是魔幻和如影随形的孤独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根基。  孤独,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永恒主题,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孤独的。《族长的秋天》写尽了独裁者的孤
期刊
摘 要: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