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九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移植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发生TA-TMA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9例TA-TMA患者均接受异基因HSCT,男6例,女3例,中位年龄31(12~38)岁。移植至发生TA-TMA的中位时间为76(24~155)d。TA-TMA诊断时血红蛋白中位数为66(58~77)g/L,血小板中位数为22(4~38)×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中位数为655(305~4 238)U/L,血尿素氮中位数为15.9(4.8~26.2)mmol/L,血肌酐中位数为118(24~380)μmol/L,中位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比例为2.6%(1.2%~9%)。9例患者尿潜血结果均为阳性,4例同时合并尿蛋白阳性。3例出现神志精神症状。所有患者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均阴性。TA-TMA确诊后的主要治疗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减停、糖皮质激素及血浆置换的应用。4例患者治疗有效,5例无效。治疗无效的患者破碎红细胞比例、aGVHD等移植相关并发症较重且发生率较高,而治疗有效的患者相对较轻且发生率较低。治疗无效的患者血清LDH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TA-TMA是异基因HSCT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且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较高,疗效与诊断时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比例、血清LDH水平及合并症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手部烧创伤后复杂创面的修复方法与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45例伴深部组织外露的手部严重烧创伤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8~58岁。手指全脱套伤2例、手背侧伤27例、手掌侧伤16例,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6 cm~19 cm×12 cm,单处深部组织外露面积为0.5 cm×0.4 cm~10.0 cm×4.0 cm。根据深部组织外露的面积
期刊
期刊
营养治疗是烧伤综合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症烧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疗效尚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对烧伤后机体代谢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措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营养治疗应与烧伤后代谢改变相适应;另一方面营养要以调控机体代谢,保护脏器功能,维护内环境稳定为首要目标。为此,在能量供给、营养时机和营养途径等几个关键环节需进行相应调整,以期提高营养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目的探讨携带腓肠肌的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双血供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踝部腔隙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9月—2017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10例踝部腔隙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7~62岁,交通事故伤8例、重物压伤2例,清创后创面面积7 cm×4 cm~15 cm×9 cm、腔隙大小3.0 cm×2.0 cm×1.0 cm~7.0 cm×4.0 cm×2.0 c
目的探讨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肺栓塞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5例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肺栓塞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6~68岁,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4~45 d,对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进行分层筛选。2例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但能耐受CT肺动脉造影(CTPA),立即行CTPA检查,确诊为肺栓塞。另外3例患者无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如何通过促进骨骼肌MG53二聚化,从而对严重烧伤小鼠骨骼肌膜修复产生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179只6~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分为假伤组(43只)、烧伤组(73只)、烧伤+谷氨酰胺组(63只)。将假伤组小鼠背部致假伤,将烧伤组和烧伤+谷氨酰胺组小鼠背部造成Ⅲ度30%体表总面积烫伤(以下称烧伤)。烧伤+谷氨酰胺组小鼠灌胃谷氨酰胺
2019年4月10—12日,《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主编工作会,终身顾问、名誉总编、总编、副总编及常务编委围绕杂志的建设发展、杂志20周年庆策划、下一步工作设想等内容给出有效务实的指导性意见。
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特重度烧伤伤员救治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014年8月2日,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特重度烧伤伤员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1~50岁。根据伤员伤情特点、护理人员情况及护理工作特点,构建并实施了一体化护理模式,包括采取集束化管理病区设施设备、完善统一护理制度、规范化培训、制订"护士必读"和优化交接班等规范化管
本研究旨在探讨CTRP9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表明,脑梗死组CTRP9水平低于对照组,尤其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下降更明显;病程中CTRP9先下降后回升,在病程第4天至第10天降低明显,对脑梗死的诊断及分型、病程分期具有参考价值。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高水平CTRP9为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对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