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很多企业里都有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也无论其薪资是否合理,他们的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职位工作还没有完全熟悉,就已经开始为下一站行程做打算了。这种频繁跳槽的现象与“住店”非常相似,他们只是“过客”,在这里停留不了多久就会继续征程,此时企业就成了一个旅店,任岁月变迁人来人往却无从发展。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过客”现象。
“过客”现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绝对短暂性,民族企业同国外企业相比,职员从业时间短,跳槽频率高,我国企业的寿命也远远短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寿命。二是相对独立性,个人和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合约,一方提供劳务,另一方付出薪酬,其他的事情各算各的账,各走各的路,彼此不相关。
流动频繁造成管理低效
当前,“住店”的“过客”越来越多,这似乎已经成为职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企业短寿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对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很宽容地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甚至有的专家还认为“这样的速度跳得还不够快”,言外之意就是频繁跳槽是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的合理需要。
果真如此吗?动机无可厚非,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不但不利于个人发展,还给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带来了不利影响。
人员频繁流动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管理低效。首先,表现在增加招聘、培训新人的成本。其次,新职员不熟悉工作会降低工作效率,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变动,不仅降低了管理效率,还会影响到下属的工作情绪。再次,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管理者还会造成企业财富流失。有的人因公肥私,利用管理者的职权大捞一把,然后一走了之;有的人窃取商业秘密,要么盗走核心技术,要么带走客户名单,然后另起炉灶或出售给他人。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没有稳定的团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搞发展。做好管理,提高效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这需要企业组织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如果管理者经常变动,每个新官上任都点三把火,却不能持之以恒,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企业本身较弱,肯定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企业缺乏长远目标
“过客”现象存在之普遍,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影响之大,不能不使人深思: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民族企业管理中“过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民族企业的短期观念所致,另一方面是人们浮躁心理作祟。
从企业角度来说,第一,企业没有树立长远目标。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有所成就,同样企业没有宏伟的目标也不会有长足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目标就是多赚钱,这些企业只看到金钱的诱惑而看不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其目光浅短就注定为员工“开店”、做社会“过客”的结局。
第二,企业用人持有临时观念。终身员工一说在国外企业并不新鲜,而在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就少之又少。上到董事长和经理人,下到普通员工,都在为企业打工,充其量是个“高级打工者”,暗含的意思是你永远都是临时的。这种情况下,企业一味要求“忠诚”是非常荒谬的,职员频繁跳槽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企业短期观念下相关制度缺失。在临时思想的影响下,企业最多会出于利益考虑对职员进行技术培训,而不会考虑其个人发展的需要,因而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或摆花架子有制度无实施。有进取心的人看到前景渺茫,自然不愿屈居于此,只好另谋出路以求发展。
把“过客”变为“亲人”
看着过客匆匆的背影,是该欢送,还是该挽留?企业毕竟不是旅店,所以不能任客来客往,而是应该积极思考对策。
过客之所以不停留,是因为旅店不同于家,要想让过客留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旅店变成他的家。所以说,民族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职员频繁跳槽的状况,就必须坚持与职员长期共同发展,让职员在企业的大家庭里真正做主人翁。
长期,不一定是30年或者50年,但也绝非三年五载。我们看看国际公司职员的发展路径:起步时是助理,然后是高级助理,然后成为经理、高级经理,5年后成为合伙人。如此清晰的发展路径,折射出的道理值得民族企业思考。
共同是指企业和职员双方,企业和职员的利益不仅不冲突,而且还可以统一起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到共赢的目标。发展是任何个人和组织的目标,有了个人的努力,企业就会得到发展;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个人也可以得到发展。个人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企业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利润回报。
长期、共同和发展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那么这个三角形就非常稳定。偏废任何一边,都会丧失其功能。民族企业坚持做到企业和员工长期共同发展,“过客”就会停下脚步,在这里安营扎寨,那么做强做大也就并不遥远了。
树立共同发展观念
民族企业怎样才能实现与员工长期共同发展?这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到:树立长期观念,建立相应机制。
首先,民族企业要有长期发展的宏伟目标,要做就竭尽全力争最好;其次,企业要贯穿长期合作思想,职员就是企业的主人翁,工作就是经营终生事业;最后,责任和道德是和睦兴家的基本规范,是树立企业品牌和个人品牌的根本保证。
企业的宏伟目标与职员个人的人生理想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平台,使职员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这样的长期发展机制有利于形成“企业发展——教育和培训职员——职员个人发展——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过客”现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绝对短暂性,民族企业同国外企业相比,职员从业时间短,跳槽频率高,我国企业的寿命也远远短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寿命。二是相对独立性,个人和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合约,一方提供劳务,另一方付出薪酬,其他的事情各算各的账,各走各的路,彼此不相关。
流动频繁造成管理低效
当前,“住店”的“过客”越来越多,这似乎已经成为职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企业短寿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对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很宽容地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甚至有的专家还认为“这样的速度跳得还不够快”,言外之意就是频繁跳槽是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的合理需要。
果真如此吗?动机无可厚非,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不但不利于个人发展,还给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带来了不利影响。
人员频繁流动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管理低效。首先,表现在增加招聘、培训新人的成本。其次,新职员不熟悉工作会降低工作效率,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变动,不仅降低了管理效率,还会影响到下属的工作情绪。再次,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管理者还会造成企业财富流失。有的人因公肥私,利用管理者的职权大捞一把,然后一走了之;有的人窃取商业秘密,要么盗走核心技术,要么带走客户名单,然后另起炉灶或出售给他人。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没有稳定的团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搞发展。做好管理,提高效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这需要企业组织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如果管理者经常变动,每个新官上任都点三把火,却不能持之以恒,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企业本身较弱,肯定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企业缺乏长远目标
“过客”现象存在之普遍,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影响之大,不能不使人深思: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民族企业管理中“过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民族企业的短期观念所致,另一方面是人们浮躁心理作祟。
从企业角度来说,第一,企业没有树立长远目标。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有所成就,同样企业没有宏伟的目标也不会有长足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目标就是多赚钱,这些企业只看到金钱的诱惑而看不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其目光浅短就注定为员工“开店”、做社会“过客”的结局。
第二,企业用人持有临时观念。终身员工一说在国外企业并不新鲜,而在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就少之又少。上到董事长和经理人,下到普通员工,都在为企业打工,充其量是个“高级打工者”,暗含的意思是你永远都是临时的。这种情况下,企业一味要求“忠诚”是非常荒谬的,职员频繁跳槽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企业短期观念下相关制度缺失。在临时思想的影响下,企业最多会出于利益考虑对职员进行技术培训,而不会考虑其个人发展的需要,因而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或摆花架子有制度无实施。有进取心的人看到前景渺茫,自然不愿屈居于此,只好另谋出路以求发展。
把“过客”变为“亲人”
看着过客匆匆的背影,是该欢送,还是该挽留?企业毕竟不是旅店,所以不能任客来客往,而是应该积极思考对策。
过客之所以不停留,是因为旅店不同于家,要想让过客留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旅店变成他的家。所以说,民族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职员频繁跳槽的状况,就必须坚持与职员长期共同发展,让职员在企业的大家庭里真正做主人翁。
长期,不一定是30年或者50年,但也绝非三年五载。我们看看国际公司职员的发展路径:起步时是助理,然后是高级助理,然后成为经理、高级经理,5年后成为合伙人。如此清晰的发展路径,折射出的道理值得民族企业思考。
共同是指企业和职员双方,企业和职员的利益不仅不冲突,而且还可以统一起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到共赢的目标。发展是任何个人和组织的目标,有了个人的努力,企业就会得到发展;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个人也可以得到发展。个人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企业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利润回报。
长期、共同和发展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那么这个三角形就非常稳定。偏废任何一边,都会丧失其功能。民族企业坚持做到企业和员工长期共同发展,“过客”就会停下脚步,在这里安营扎寨,那么做强做大也就并不遥远了。
树立共同发展观念
民族企业怎样才能实现与员工长期共同发展?这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到:树立长期观念,建立相应机制。
首先,民族企业要有长期发展的宏伟目标,要做就竭尽全力争最好;其次,企业要贯穿长期合作思想,职员就是企业的主人翁,工作就是经营终生事业;最后,责任和道德是和睦兴家的基本规范,是树立企业品牌和个人品牌的根本保证。
企业的宏伟目标与职员个人的人生理想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平台,使职员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这样的长期发展机制有利于形成“企业发展——教育和培训职员——职员个人发展——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