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语文来时路 退步原来是向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借助新课程。但是,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真的就能“一路走好”了吗?恐怕未必!“千金难买回头看”的古训提醒“走在大路上”的我们:在慷慨豪迈、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必须常常带着那颗“驿动的心”作“再回首”!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新课程时代,“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充斥我们耳鼓的“姊妹”词汇。一个是“预先设定”。一个是“即时产生、形成”,到底谁为重?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出了“预设”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在转换。如果教师为“圆满”地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地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悦发展?
  教师要想上好课,认真加以“预设”绝对是“必修课”。但是,“学为主”的理念却又要求教学进程必须随机渗透、现场生成。特级教师贺诚说得好:“预设是必须的。但生成是更鲜活的。”其实,那些听起来“不够好”的课,往往是在“预设”和“生成”方面不够和谐的课。在这类课中,“强势型”的教师急急地走过场以保证不“危险”,而“弱势型”的教师则慢慢地展开去以突显“主体性”。总之,就是无法“双赢”。
  那怎么才能实现“双赢”呢?笔者认为,从“眼前”的角度看,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可多一些并联式的教学步骤,少一些串联型的线性设计;多一些充分准备的“紧急预案”,少一些粗放随意的“临阵磨枪”,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在教学生成之时。如果从“远景”角度看,教师则重在练好自己的“内功”,使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此功底,不管课堂上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教师都能胸有成竹地“接招”。
  
  二、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
  
  时下的语文课上,常见教师在课始即设定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据此开展思考并刻意求答。这就是沿用多年的“带着问题读书”。其实,以教师的问题来“引航”的做法,从根本上淡化甚至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本应属“对话”的一方,而绝不只是“应答”的角色。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说:“‘带着问题读’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它让教学在一开始即给学生的阅读、思考套上了人为的‘框架’。”为了例证“不提问题也能上好课”,支老师就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作了尝试。教学时,他不提一个问题。只是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反映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血肉情深的语句,然后加上自己的感受来说服老师。于是,学生涵咏文本时欲罢不能,起立发言时则声情并茂,真正实现了多点解读和畅所欲言。
  支老师“不提问题、照样上好课”的思考和实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实际上,“问题导读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富于创造的表达,最终不但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缺陷,更将妨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少的课例表明,语文课上,教师不提问,学生的自主“探究”常常更有创意、更加精彩!那么,多年来一直以“问”为先、为“问”痴狂的语文教师们是否可以自问一下,以“零提问”潇洒地走进课堂,到底敢不敢?
  
  三、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在语文前辈的强烈呼吁和新课标的强势引领下,当前的阅读课是相当注重“读”的。由于语文学科的个性,“读”这一看似最简单也最朴素的教学手段,有时比其他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效能都要高。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不管是在公开课还是在家常课中,执教者都能实实在在地把“书声琅琅”作为一种责无旁贷的追求,使“读”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能够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读书的学生,真的就可称得上是会“读书”的孩子吗?
  我们的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曲解了阅读的本质和内涵,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只注重朗读而忽略默读,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的毛病!所谓“阅”,就是用眼看、用心想,也是静思默想、细品慢析之意。其实,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更多的是默读而非朗读。现在的教学强调朗读,但学生日后离开校园,真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用“阅”这一快捷方式从书中吸取营养。真若如此。学生可不就是“长大未成人”了吗?
  怎么培养学生“阅”的能力呢?最好在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这方面,广东孙建锋老师的“默读——批注”式教学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在他所执教的《最大的麦穗》等课上,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都是依靠默读批阅、潜心涵咏而得来的,真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势!语文课堂,应该世世代代追求那种准确而丰赡、深入而完整的“阅读”!
  
  四、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
  
  原先,如果语文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传输”生动准确、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不管怎么说都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最不“感冒”的就是教师的“讲”,似乎一“讲”便是个人作秀,一“讲”便是不懂规律。与此同时。“随机点拨”则成了“万能O型血”。现在,新课标关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指示”更是“变本加厉”地对教师的“话语权”设下了限制,真让人感到“上一堂课好难”!
  实际上,如果学生碰到完全不知道、不了解等“硬问题”时,教师哪怕再精妙的点拨也会玩不转的!王崧舟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时,曾问学生:“总理的办公室有哪位重要人物居住过?”当学生不知所措地列出慈禧太后、清朝皇帝、袁世凯甚至孙中山时,王老师就果断地跟学生明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们不猜了。我告诉大家,这座房子原来的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摄政王。什么是摄政王?也就是管着皇帝的那一位亲王。”
  王老师的“告诉”,当令我们深思。试想,如果此时教师还是指望着“随机点拨”能最终奏效而让学生继续“自力更生”,那只能是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当前的语文课中,教师的确已不必、也不能再以大密度的讲解去“教给”学生知识,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读时的个别疏通及交流时的随机点拨上。然而事物不是绝对的,语文教师有时也需“该告诉时就告诉”式的“快捷导航”,让“片言只语”和“必要讲解”一起“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瞻与回望】
  
  在课改征程上,我们既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但又须警惕过度的“前卫”乃至“出轨”。因为,唯有不忘“寻找回来的世界”,教学才能真正达到课前预设和现场生成和谐相处、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结伴同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心手相连、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激情共舞的境界。当然我们更知道,这一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今天我们怎么做语文教师?笔者觉得,语文教师必须像骆驼那样深沉执著,纵使遭遇飞沙走石,依然不改前进的方向;也须像狮子那样勇敢无畏,即使面对新课改的“黑手”,也敢于该出口时就出口;还须像老马那样辨识聪颖,身虽行百里之外,眼却识反程归途。有时候,“回归”和“退返”又何尝不是向前的另一种姿态呢?诚如禅诗所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躬身退步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其他文献
数学课堂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有效的学习活动呢?最近有幸听了柳州市景行小学教师梁远征执教的《生活中的圆》一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充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探究、掌握数学内容,体验、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现就这节课的两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过程,探索估算的一般方法。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新世纪小学教学三年有下册“认识分数”P56-P58。  数学目标:  1.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中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知道分数的读法。  2.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分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想像能力。
期刊
我在十九年的教学中,曾多次教学“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都是按照“教材”和“教参”采用传统的数学方法。随着齐全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以及自己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面对新课程(北师在版)二年级下册第34页“比一比”这节课,我一改材料的呈现方式,效果极其明显。
期刊
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启动    为改进小学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评价,突破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近日启动。该项目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与北师大“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组织。
期刊
不要回避“0”  江苏通州市二甲小学(226321)  陆晓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为了研究方便很多地方都回避“0”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造成知识的不完整,正因为我们常常不提及“0”的问题,顺此学生思考问题时,也往往忽略“0”的问题。
期刊
“左右”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位置”一课的内容,本人在教学此内容时碰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
期刊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  革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学牛充分从  事探索活动;适当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 下面  以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例,谈谈我们的做  法。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使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期刊
浙教版第七册《鸬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处:一是说明了鸬鹚是多么的训练有素,二是可以看出渔人是多么的爱惜鸬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