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新鲜空气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e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海幼儿师范专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前身)毕业已经快20年了。那时虽然主修美术,包括素描基础、水粉、油画、儿童画什么都学了点。但是毕业后自己还是感觉是个门外汉。这种感觉并不是莫名的:笔下的作品几乎没几张能自我陶醉一下的,有些甚至是见不得人的;拿起笔不知自己会画什么,想画什么;没有欲望去看画展,真正步入画展,也因为缺乏审美意识而难辨优劣;至于美术史更是所知无几。问题出在哪?是自己读书不用功?对美术不感兴趣?不!内心的确是因为喜欢所以才主修美术的。喜欢当然就不会怠慢这个学科了。那是自我没有悟性?不,在经营儿童美术这八年来,我自悟了太多太多。回顾一路走来的路,我发现是我们校内美育出了问题,是我们的艺术启蒙出了问题,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和评定体系出了问题。我并不想一棒子否定所有,但是客观的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价值观及评定体系
  美术,更宽泛一点讲包括所有的视觉艺术,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被多少人关注并认定其为幼儿期、儿童期的必修课?目前幼儿园老师中有多少个是会画画的?是懂得中外艺术史的?是能引导幼儿敞开艺术心门的?在我年幼时就知道上了小学就有主课和副课之分,如今,美术课好像还是作为副课。在这种价值观的认定下,当然艺术就离孩子们远了一点。孩子在这门学科中的失败也不会造就太大的挫败感和外界压力,但从此就逃之夭夭,自我放弃了,这样主动关上艺术大门的孩子不在少数。问题是孩子吗?我曾教过多个幼儿园的美术课,这些幼儿园大致分两类:上海公办学校和上海国际学校。孩子们对美术的热情相差不多,只要充满赞赏和乐趣的课堂,孩子们普遍都是喜欢的。可是到了展现成果时,外国老师和国内老师以及外国家长和国内家长的区别是极大的。在国际学校上课时,我每次都能像孩子般的轻松并得到满足。一小时的课程教授十几个孩子,材料的多变,教室的宽敞舒适都是造就美的因素。每节课结束,外国教师来美术教室接孩子时,微笑和赞赏总是满满的,随后就会主动询问我,这些美丽神奇的作品是如何变出来的,我会毫无保留的说明。等到过段时间,我就能看到在他们学校的某个角落类似作品超越了我,我从心底里佩服老外,他们的多变及创新是我进一步学习的榜样。国际学校的家长更是夸张地看待孩子们的作品,他们的言语和神情就如同抽中大奖似的,每一次都毫不例外认真赞美。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我和孩子们的心都是暖暖的。镜头再转向公立幼儿园,孩子们几乎像赶鸭子上场一样进入课堂,人数多且不说,时间又短,材料的单一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通常是油画棒、记号笔、8k铅画纸)。我尽可能的合理安排课件,让孩子将绘画融入美和生活。可往往某些老师和家长却以外行的眼光来评定那些具有显著孩子特性的作品,似乎只有画面整洁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优秀作品”,那些画“优秀作品”的孩子才是有画画天赋的,反之,就是不认真学习或没有天赋的孩子(这点将从下面孩子的年龄特性加以说明)。当然,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人们素养的提高,有一部分的家长开始认同西方观点并积极实施赞美。我由衷为其欣慰,为孩子高兴。
  二、儿童画的特性
  怎样才是一张儿童画?画面呈现的是简单的?稚嫩的?还是支离破碎的情节?当然,这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其身边的环境有关。画面的内容在没有被成人引导的前提下,一定是孩子自我感兴趣的题材。男孩一般是汽车、飞机;女孩一般是她们认为漂亮的人物与可爱的动物。这些都是与她们年龄的情感和认知水平有关。至于怎样的作品才是大人眼中的杰作?这就看大人是否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特性了。比如:一个一把抓笔的孩子是无法将形状画规范的,他们凭借着有限的力气和手脑不协调地去抒发自我情感,这样的作品能得到多少家长的赞赏?目前,中国家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比比皆是。他们爱孩子的心与行动往往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学龄前喂饭、穿衣的现象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很多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可惜,在这种现象下孩子的手指小肌肉群无法得到锻炼,掌控笔的能力又如何得以发展?画面的规整又怎么能做到呢?“乱涂乱画”成了大人对孩子画面的否定。于是,“乱涂乱画”和“优秀作品”是永远画不上等号的。我们是否蹲下身躯,和孩子们站在同一视角去看这些作品了呢?画面整洁的“优秀作品”是不是一幅真正的佳作?儿童画阶段,通常大家认为孩子是张白纸,你怎么教他就怎么去学。老师过于认真地教,期待着每张作品与教的完全一样,一笔一笔地将形框死,又一块一块地把色涂匀,看似完美的作品诞生了。这种诞生其实是件徒劳的事!千人一面的画使孩子感到乏味,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动态,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美术怎能与真正的艺术挂钩?但很多人会觉得没有这起初的基本功,哪能修得今后的正果?好吧,我们先尝试着想想自己,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应该能画圆、画三角、画直线、跟着老师画一张简单的儿童画。能将色均匀地涂进框里。可是,我们中谁能?谁敢大声说自己是艺术家?连最基本地承认自己会画的又有几个?当我们学会放手,学会鼓励与赞美后,再去看看那些原本被称之为“乱涂乱画”的小家伙们是否有朝一日能成为今后的创新者?甚至成为艺术家。同样,把视角转向西方。为什么当代赫赫有名的设计人材都在外国?当我第一次去国际学校上课时,我在课间发现每个教室外都有美术作品。特别是低龄期幼儿的作品让人惊喜,基本没有油画棒和记号笔。老师们认定这一阶段孩子是在感受身边的事物。所以,他们会将各种材料提供给孩子,引导他们直接用手去涂抹盘中的颜料,形成各种形状及肌理感后用纸拓印。这样的作品变化莫测,孩子在惊喜中反复尝试得到满足,有时又将沙石、木棍、泥土、纸团组合到画面中。这些看似游戏的创作正是为开启艺术之门而储备能量。孩子们在每个阶段都试图尝鲜,力争创新。社会就这样被推进着。中国是个山寨复制大国,传统的意识形态怎能在世界艺术之巅立足!
  原本是最棒的儿童画,能继续多久?以下这些具有典型身心特征的画面你会为之鼓掌吗?
  一堂生动的美术活动,可以从材料开始。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生理机能的不足,更扩展的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孩子们就这样,从小利就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不一样的视觉艺术品。他们不光学的是艺术,更是一种探索与创新。   三、艺术教师的素养
  在起稿之前看了达世奇先生的“中澳美术学院异同”一文,证实了国外艺术教育的完善及优势,从构思到实践,从实践到创新,从创新又回到构思的阐述,阐述部分的重要性更明确了学生的创作意图,学生在构思、创新后又得到了深思与总结。这让我联想到在国外进修摄影的朋友及每年招进我们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深感国内艺术教育体系的不足。一个上海艺术设计系毕业的本科生,对四年来的学习自我否认(其实,这就是我毕业时的状态);一个上海建筑设计系毕业后远赴美国再度深造摄影的朋友感叹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迈出国门。他在美国学习一年后就感觉自己之前遗失了四年的青春,在美学习期间他对摄影的热爱更为强烈并尝试了校内所有提供给学员的器械器材,从单反相机到胶卷机,从全画幅到半画幅,从被动选题到主动创题;甚至连打印、冲印、扩印及后期制作都学会了。如今,他的作品正被一些画廊所接受并推广。他曾害怕当时课堂上老师要他们详细说明每张摄影作业的意图,他曾厌倦每份摄影作品都要将技巧与构思备注成册,可是后来他发现正是因为那些思考与沉淀才有如今的独特。同样摄影也是视觉艺术之一,所以,他们的艺术史和理论课的比例也很高,这为他们具有更高艺术修养奠定基础。这两个学生的特性都是对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否定。故此,一个作为艺术启蒙的幼儿园老师就更不能责怪她们了。前两年,我带着女儿去西班牙旅行,所到之处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能看到许许多多孩子的身影。有的是家长带着,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参观。我亲眼目睹老师是如何让低龄孩子去感受并理解抽象的画,他们穿着与画面相符色彩的小马甲,举起双手,舞动手指及伸展幼小的身躯,在那些与自己相同的色彩中穿梭起舞。让我不难从听不懂的言语中去了解他们的艺术课。太有意思了。在梵高美术馆、毕加索美术馆、荷兰国立博物馆、多伦多美术馆……席地而坐的孩子安静地聆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大多国外的美术馆还会特意预留空间给孩子们看艺术书、艺术片或动手画等。相比之下,我在刚结束的“从巴比松到印象派”的画展上看到这样一幕:上海某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幸参观画展,整个观展过程不足十五分钟,一个老师在前带路,一个老师在后压阵,期间没有任何停留和讲解。只听到有孩子窃窃私语地说:“真无聊”、“看不懂”。老师们是没听见呢?还是自己都不知为何而来?这样的走过场不光是加深了孩子们对艺术的乏味,更是玷污了艺术本身。
  以上几点就如同是张大网,相互交织,让我们在幼儿期就呼吸不到艺术的新鲜空气,周而复始地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其他文献
2011年的中国艺术市场充满了戏剧性:从上半年春拍各大拍卖公司总成交额均达到历史巅峰,到下半年秋拍各自相继出现总成交额、成交率与单件拍品成交最高纪录的大幅下滑。这种戏剧
应意大利、法国国家档案馆 的邀请,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毕小平率团一行9人,于1999年10月17日至30日考察了意大利和法国两国的档案工作。出访期间,代表团先后参观考察了意大利中央国家档案馆
南京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大约三十多年前,中学毕业的我第一次离开故土,提着箱箧,背着行囊,在紫金山下、扬子江边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关于这段生活,我给它起了非常好听的名
《舌尖上的中国》是CCTV首次推出的高清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60个地域。《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下称《舌尖1》)2012年4月1
上海动画行业应该紧跟时代需求,充分借助东方梦工厂落户上海的有利时机,既出作品又出人才,“借鸡生蛋”培养了解国际电影市场和生产流程的一流团队,同时聘请国外行家与本市影视特色学校合作,力争经过三、五年的培育训练出一流团队,建立全国影视特效基地重振上海动画雄风。  人类的生活需要做梦,动画就是创造梦想的艺术,动画就其本质而言具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动画是由传统艺术与新兴科技发展而来,是艺术家耕耘的土壤,更
<正>~~
期刊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迅速发展的态势,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非公企业档案工作亦逐渐受到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并纷纷在私营企业档案
学院“年度展”展示学院的年度走势,强调学术和专业精神,它是学院的年度高点。运用策展人机制在体制内办展是否可行,我曾经将信将疑,但尝试起步居然成功了——2012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年度展”好评如潮,学院的学术与专业诉求得到极大尊重。  举办年度展当然需要每一届的不同面貌。如果说第一届年度展显现了学院学术与专业诉求的高度,让富于创造性的造型艺术在“形象的对视”中尽显张力,尽显艺术家的创造力度,第二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