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军官谈珍宝岛冲突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珍宝岛是乌苏里江里的一个小岛,俄罗斯称其为达曼斯基岛。珍宝岛长约1700米,宽约500米,岛上有一些灌木,有几条河流从中国一侧流入该岛,像手掌一样。当年围绕该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曾当过伊曼边防总队队长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诺夫,在事隔30多年后做了详尽的描述。俄传媒近期透露了这一事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达曼斯基岛”疑团
  
  1969年3月,在远东乌苏里江的这次战斗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边境最大的战斗行动。对此,多年来在俄罗斯存在种种猜测,众说纷纭,真假难辨。当时苏联人并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占领该岛,并问道:“当中国人进入该岛时,我们的边防军人在干什么?” “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制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说“当时中国人太多,边防军根本就无法对付他们,不得不动用正规军”。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在30多年前那种环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说清楚。后来苏联政府也有意让人们淡忘此事,也只是将这次冲突描述为“1969年3月的乌苏里江事件”。
  20世纪90年代初,在俄罗斯的版图上再也找不到“达曼斯基岛”了,于是俄罗斯人又开始猜测,开始议论当年的“秘密坦克”、议论关于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的神秘死亡。甚至有人说“该岛已不复存在,为了让谁也得不到它,我们已将它炸毁”。
  
  摩擦由小到大
  
  据康斯坦丁诺夫回忆,1968年秋,我们感到中国人在这个冬天可能会发起“挑衅行动”。我、列昂诺夫和当时的边防总队参谋长巴甫洛夫一致认为,这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冰上以拳相向,而是实质性的冲突。我们得到的口头和书面命令是:运用现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让“挑衅者”进入我国领土,但不准动用武器,并严禁官兵们传播这里发生的事情、争斗。因此,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国内其他人,甚至连想都想不到,正当党的领导人宣讲共产主义思想的时候,在漫长的中苏边界,沿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几年来两个大国的士兵经常发生打斗。1968年只在伊曼边防段双方就发生过40次打斗。1968年11月的一天,边防总队指挥部曾向军区报告说:“有可能发生武装挑衅,请求具体的书面指示,并加强力量。”
  一周后,边防总队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对他们说,如果发生“武装挑衅”,那就还击。但只是口头意见,不能作为依据。
  在相邻的基尔金岛上也一直有一些小摩擦。1969年1~2月在“达曼斯基岛”、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经常发生冲突,双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枪托来互相打击。在一次打斗中,我们从中国人那里抢来15支枪,并发现枪膛里有子弹,我们非常吃惊,这使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及其副手确信,危险正在来临,如果说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那一定会发生在这里。
  “达曼斯基岛”和相邻边防队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哨所值勤人员都加强到了50人,并增加了装甲运兵车,同时,只要中国人一出现,我们的边防人员就向他们射击,将这些“不速之客”赶走。
  我们的边防军人并不知道,还在2月底的时候,在乌苏里江左岸(中国一侧)就秘密集结了几千人的部队、大量的兵器,建立了通信站和指挥所。3月2日夜,约300名巾国军人进入“达曼斯基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火力发射阵地和掩体。
  从最近的观察哨到“达曼斯基岛”才80米,为什么边防侦察分队没有发现这些情况呢?主要是当时没有夜视设备,而中国人的行动是在夜间进行的,并且边防分队早晨沿“达曼斯基岛”巡逻时也没有发现可疑迹象,我们就从中国人的鼻子底下过去,他们也没有惊动我们,也许是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
  康斯坦丁诺夫说,指挥3月2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事首长足智多谋、训练有素、十分狡猾,选择3月2日并非偶然。在当时的宣传报道中并没有提到这一天有什么意义,实际上这一天非同寻常。
  第一,3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下着小雪,周围白茫茫一片,这使中国人可以悄悄地占领“达曼斯基岛”,雪可以掩盖他们行进的痕迹。
  第二,3月2日是北滨海区送别冬天的节日——谢肉节。中国人估计可能会有人请边防总队指挥部的人去吃饭或联欢,造成和指挥所的联系“不畅”。的确如此,边防总队的领导去了维也坚斯卡亚村,很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参加联欢会,而是去参加演习。30年来没有人提起过演习的事。
  实际上,事发前3天,中国军队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有两个师参加,军区指示由边防总队扮演“敌军”。难道2个师抽不出来2个连扮演“敌军”,而非要边防总队去扮演“敌军”吗?可能当时军区司令部的意图是好的,主要是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士气。
  第三,周日和周六,我们的边防军航空兵不飞行。
  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官可能正是根据上述因素,才选定在这一天开始行动的。另外,我们在演习中也出现了一点问题:一个坦克团未能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宣布进行战术停顿。
  中午12点以后,康斯坦了诺夫返回指挥所,演习指挥部里响起了“焦急”的电话铃声,远东军区司令部打电话来说,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进行战斗,有人员伤亡。列昂诺夫马上下令给巴甫洛夫,让参加演习的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马上撤下,向“达曼斯基岛”出发。
  事情就是这样,当“达曼斯基岛”两个哨所发生流血冲突时,整个预备队,即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却在离该岛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硝烟笼罩“达曼斯基岛”
  
  根据康斯坦丁诺夫的回忆,1969年3月2日技术观察站报告,发现有两个小队约30名中国人已经进入苏联边界。上午11时左右,边防哨所的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一个由30人组成的小组,乘坐一辆装甲运兵车和两辆汽车去迎击“入侵者”。
  他们决定从两面包围该岛。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5名边防军人和克格勃特别处派来的侦察员H·布依涅维奇上尉从正面接近该岛。他们后面约300米是第二小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领,共12人。第三小组由拉伯维奇中士率领,共13人,从侧翼接近该岛。突然,他们遭到正面机枪扫射,左岸火炮和追击炮一齐开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维奇率领的两个小组全部阵亡,巴班斯基中士带领的人占领了一个环形防御工事并进行还击。相邻哨所的摩托化机动小组赶去支援,带队的是维塔利亚·布别宁上尉。但由于左岸猛烈的炮火,他们没有取得成功。
  参加演习的边防军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接到命令后迅速返回,在苏哈诺夫斯基峡口直升机追上了他们,机动分队转乘直升机火速赶往“达曼斯基岛”,周围一片硝烟,灌木、土地、装备都处在火光中。观察“达曼 斯基岛”,在一棵树旁发现了我们的士兵,我们的人降落了。同时,装甲运兵车也来了,是斯克拉达纽卡军士学校的人。我们占领了“达曼斯基岛”,开始派人去找伤员。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后接替他指挥的巴班斯基中士爬过来告诉我们,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组,全部阵亡。
  列兵彼得罗夫是从边防总队政治处来的,在他的短大衣下发现了照相机,后来照片洗出来了,这是他死前拍摄的最后3张照片。我们在其中一张照片中看到,当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带人接近时,一个中国军人举起手,明显是向埋伏在战壕里的人发信号,就在这一瞬间,战斗开始了。
  这一天的战斗是残酷的,苏方共死31人,伤14人。边防军夺回了“达曼斯基岛”,并挖了战壕,一个加强班一直在那里执勤。
  
  上校阵亡,“秘密坦克”陷落
  
  为防止中国人再次“侵入”该岛,由亚申中校率领的一个机动分队来到这里,他们共有45人,4辆装甲运兵车,车上有掷弹筒;岸上还集结了80人的预备队,并有装甲运兵车;3月12日夜,远东军区第135摩步师来到冲突地区,他们有一个摩步团、一个炮兵团、一个独立坦克营、一个“冰雹”-BM-21火箭营。
  不知为什么,3月14日在该岛执勤的分队又接到上级命令,撤离该岛。康斯坦丁诺夫至今保留着当时在岛上执勤的分队队长沙拉金的报告笔录,笔录是这样写的: “3月14日,边防执勤分队听到了对岸中国人的喊话声,后来我们就接到命令,撤了下来”。从记录的时间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战斗开始前15小时下达的。我问过列昂诺夫是谁下的命令,他说是“军区”。但我估计,命令并不是军区下达的。我们走了,中国人又占领了该岛。我们不能确定这是怎么回事,但这很不正常。
  3月14日快到半夜时,列昂诺夫又接到军区的命令,要求重新夺回“达曼斯基岛”。大约1~2个小时后,亚申中校率领机动分队到了。战斗开始了,关于岛上的情况并不明了。从最高观察哨上报告说,中国人跑到岛南端去了,占领南端后准备打击亚申的侧翼。后来又有9辆坦克前来支援,列昂诺夫发现坦克后说:“我现在去岛上。”说着,他就匆忙出发了,甚至没有来得及确定联络信号。边防军虽有无线电台,但他们都不知道频率,坦克去参加战斗了,我们和它却没有任何联系。
  中国人接近了列昂诺夫的坦克,跟随在他后面的两辆坦克又返回去了,并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挥所,而是返回了哨所。为什么会如此惊慌失措呢?因为有人觉得,中国人的坦克开到了我们这边,情况非常严重。列昂诺夫在坦克里受了重伤。此事报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诺夫上校。结果,有几次试图冲向坦克都未能成功。
  15日夜16日凌晨,师侦察连连长勃尔特科夫斯基率领侦察营救小分队前去营救,到达坦克时列昂诺夫上校已经阵亡。他想从下舱口出来时,被狙击手射中心脏部位。中国人没有动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仪器。我们想用地雷将坦克炸毁,但没有成功,后来决定用火箭炮,从乌苏里江岸上发射每枚重达180公斤的火箭炮,并未射准。坦克被打歪了,瞄准手已经看不见它了。4月底,中国人将它拖了出来,现在已成为他们博物馆的展品。
  由于中国人占有明显的优势,“达曼斯基岛”久攻不下。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使用火炮。但这就意味着使冲突升级,当时没有人有勇气下达这样的命令,只能原地等待上级的命令。最后,在17时才收到上级(莫斯科)的命令,用“冰雹”进行了打击。“冰雹”在当时尚属于“秘密武器”,据说下达使用“冰雹”火箭炮命令的是勃列日涅夫。原199团团长、退役上校克鲁别依尼科夫回忆说,一个“冰雹”营和一个装备122毫米榴弹炮的团对该岛及对岸5-6公里纵深进行了猛烈打击。随后驻扎在上乌金斯克(现为乌兰乌德)的一个摩步营参加了战斗,营长是斯米尔诺夫少校。该营有很多人尚不满20岁,在这次战斗中有7人死亡,9人受伤,4辆装甲车被击毁。最后中国人放弃了该岛。开始,该岛的防御由135摩步师负责,直到4月,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后,该岛的防守才又重新交给了边防军。一直到那年的9月,那里仍能听到枪声,还有人员伤亡。
  
  为什么不讲实话
  
  康斯坦丁诺夫说,对1969年3月2日发生的事情,当时政府的宣传是这样说的:“0时40分,哨所响起战斗警报,装甲运兵车和汽车进入战备,哨所负责人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将情况报告给了相邻单位的布别宁和肖霍洛夫,并报告了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得到这一消息后,为赶走中国人,首长决定……”
  是谁在什么时间向什么入报告了这件事情,并不像上面宣传中所说的那样,这明显是在捏造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只有一个目的:向本国人民以及中国人表明,我们的边防一切正常,秩序井然,一切都是在按命令行事,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实际上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却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当时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及有军士学校和装甲运兵车参加,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的参加才使我们占有优势。之所以不提他们,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以很少的兵力赶走了中国人。
  政府在报道3月中旬“达曼斯基岛”的第二次战斗时说,边防军把中国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边防军的冲锋受挫,遭受重大伤亡,中国人在人数、技术装备和武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战斗开始前该岛在他们手上。宣传中只字未提使用正规军和坦克的事,对列昂诺夫上校的死亡更是讳莫如深。
  
  和平的努力
  
  1969年3月6日,苏联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发生在乌苏里江的事情。苏联政治局的委员们给边防军入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无论是边防军还是常规军的集群;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苏联政治局的路线是:该岛自古以来就是苏联的领土,毫不让步、坚决对抗。
  但是,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授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括“达曼斯基岛”。赫鲁晓夫得知后将其从北京召回,并对其大发雷霆,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在冲突发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济里亚诺夫再次声明: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曾讨论过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局势问题。主持人是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在会上他让每个人站起来回答: “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边防军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要用武力解决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济里亚诺夫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会后他还给自己的部属下达补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国人进人我国领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后,要和大家说再见时,才暗示:“如果情况非常严重,那就还击”。
  那次战斗以后,从中国方向进入该岛的所有道路上都埋没了地雷;而在乌苏里江右岸集结了大量的军队。直到1969年9月,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后,紧张局势才逐渐平息。
  现在俄中边界划界工作已经结束,我们已不再拥有“达曼斯基岛”了。它已划归中国,因为它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如果在1964年时我们听从济里亚诺夫将军的建议,那就不会发生1969年3月的悲剧。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6年1月,《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了中国正在改进歼-10战斗机的消息,并将歼-10最新改进型称为“超-10”。由此引发了国外军事媒体对中国H-10战斗机报道的又一波热潮。本刊刊发国外媒体对歼-10的报道,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报道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超-10”横空出世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6年1月11日发表了由其驻莫斯科记者亨利·伊万诺夫撰写的题为《中国研制“超
期刊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下简称洛·马)由原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了·玛丽埃塔公司于1995年合并而成,目前核心业务是航空、电子、信息技术、航天系统和导弹,主要产品包括美国海军所有潜射弹道导弹、战区高空区域防空系统、通信卫星系统、F-16、F-22和F-35USF)等战斗机,U-2间谍侦察机、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C-5系列“银河”大型军用运输机及岸基反潜机P-3系列、C-130系列军用运输机、军
期刊
2004年6月29日早晨7点,法国“凯旋”号战略导弹核潜艇在“特雷维尔”号导弹驱逐舰编队的护卫下,驶出了布雷斯特军港的长岛锚地,悄然消隐在了大西洋浩瀚的波涛中,开始了又一次漫长的水下核威慑值班任务战斗巡逻……  2004年11月22日,法国国防部宣布,到2010年,法国将只保留4艘新一代“凯旋”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并用新推出的M-51型潜射弹道导弹逐步取代现役的M-45型潜射核导弹。等到整个换装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越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两国陆地边界得到有效划定,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而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却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东溪穿插战就是其中一次非常经典的多兵种合成进攻战例,堪称现代化技术装备条件下的解放军传统穿插战术的崭新运用。因此,在战后很长时期内广受关注,对中国军队多兵种合成进攻的理论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7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侵略我边境的越
期刊
美日两国在2005年精心导演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演习,其军演设定的主要假想敌都来自“面向日本的亚欧大陆一侧”,其矛头所指不言自明,这些演习着重强调夺取战区制空权、反潜和导弹防御作战,目的便是检验其与中国军队展开高技术较量的能力,尤其在遇到解放军进步最快的空军、潜艇和二炮力量时能否抗衡。  2005年是日本在战后隐忍与蛰伏半个世纪后历史上新的躁动期。在这一年里,不甘只当经济大国的日本,为了获取政治
期刊
编者按:本文来源于美国非赢利、非官方的公众政策研究机构马萨诸塞州剑桥联邦学会2004年4月出版的《中国军事力量》季刊,该刊物属于学会PDA(国防选择项目)资助项目,长期系统关注中国军事战略、军事思想、三军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作者是摩根·J·奥布莱恩三世少校(MorganJ.O'BfienⅢ),他认为,中国空军落后美国空军15~20年,但它有能力在21世纪成为一支全球性力量,首先在东亚崛起进而在全球
期刊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空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官近日称,俄罗斯图—160战略轰炸机在最近的演习中成功地飞越美国北极海域至加拿大海岸,美国方面对此毫无察觉。  俄空军远程航空兵第37集团军军长科诺夫中将在莫斯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美国空军正在调查其无法探测到俄军轰炸机的原因。他说:“他们用雷达或肉眼都无法探测到我们的飞机。特别是我们的飞机成功地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突破了加拿大海岸附近的一个雷达区域。演习甚至
期刊
中国洪都飞机工业公司设计和制造的L-15型超音速高级教练机,在经历了研制、制造和调试的各阶段工作之后,终于在2006年3月13日下午顺利进行了首次飞行。L-15高级教练机成功首飞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在高级教练机这个机种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上,已经达到了与国外的先进机型相当的技术标准,是中国航空工业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成果。L-15高级教练机是中国航空型号发展中第一个在设计上达到国际最先进技术水
期刊
如今,但凡与中国军事现代化稍微沾边的新闻,几乎都逃不过西方媒体的追逐。继对中国东风导弹能否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网进行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公开讨论后,西方传媒又把目光瞄准了俄罗斯即将向中国交付的第4艘“现代”级驱逐舰,它们得出的结论是:这艘军舰不仅“将改变台湾海峡两岸的军力对比”,还将“威胁”日本海军和美国太平洋舰队。  “美国之音”为此事播发了一条内容冗长的新闻,称中国从俄罗斯采购的第4艘“现代”级驱逐舰
期刊
台军将空袭作战作为我对其实施联合火力打击时“先机制敌”的重要手段。对海、陆攻击是台湾空军反我联合火力打击的一项重要作战内容,其中包括攻击我方的海上舰艇编队、港口、机场和内陆的弹道导弹基地等,目的在于打破我对其实施的联合火力打击,减轻其所受到的军事压力。  台空军虽不具备大规模空袭能力,但拥有较强的战术空袭力量,并一直注重运用现有空袭兵器,单独遂行作战或配合整体攻防作战。在反我联合火力打击时,将千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