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菊花、茱萸与文人诗思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ao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九九重阳是“阳”气极致之日,阴阳之气交接,为了避免邪气之侵袭,遂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以避祸求福的风俗。
  南朝吴均记载的一个故事,为重阳节俗的起源提供了一个解释。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按照民俗流传的规律,这一记载晚于重阳节的形成。从人们对重阳登高饮酒、插茱萸这些习俗起源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重阳节日风俗与消灾避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以农历九月初九要登高避祸呢?这与古人的时间观念有关。古人认为,月日相重的那一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都是神圣的时间,需要人们注意行为禁忌,以适应节律的调整,因应大自然的变化。重阳日,阳气极盛,阴阳交接,所以应该顺阳在上,故而登高避邪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唐代,朝廷正式把重阳节列为官方节日,并在重阳节举行大型的宴饮活动,重阳节消灾避祸的原始意义逐渐让位于娱乐型的“享宴高会”。尽管如此,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的活动却保留了下来,而且活动更为丰富。在重阳佳节,唐宋的诗人登高赏菊,觥筹交错间留下了许多关于重阳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重阳诗歌世界中,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聆听他们的浅吟低唱。
  
  一、重阳登高怀远与文人酬唱
  
  提到重阳节日,不能不提到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唱千古,至今不绝。王维诗中提到的“登高”,正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秋高气爽,诗人登高望远,游目骋怀,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顿感心旷神怡,不禁诗兴大发,思如泉涌。于是,就流传下了关于重阳的无数诗篇,登高、菊花、茱萸也积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意象。
  《新唐书文艺传王勃传》载:“初,(王勃)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于是就有了“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有了《滕王阁序》。假如没有重阳登高宴饮的习俗,中国诗歌史上也许就少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王勃还留下了关于重阳的其他诗篇,其中《蜀中九日》写道:“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这首诗的主题仍与登高有关,不过已经加入了怀远思乡的主题,这为后人重阳登高思乡的主题奠定了感情基调。同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有《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一诗传世,诗中登高思乡的主题更为突出,诗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到后来,重阳登高与怀乡这一主题已经粘连在一起,以至于唐代诗人杨衡已经“不堪今日望乡意”,只好“强插茱萸随众人”。
  至于重阳登高的翘楚之作,非杜甫的七律《登高》莫属。客旅他乡的诗人独自登高远眺,萧瑟的秋光,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令诗人百感交集,遂吟诵出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千古绝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更是为人所称道。
  
  二、菊花插头、菊花酒与文人韵事
  
  赏菊饮酒,也是重阳一个重要的习俗。重阳日,秋高气爽,菊花盛开,诗人登高吟啸,共赏菊花,同饮菊花酒,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因为重阳有登高与亲朋好友赏菊的习俗,所以古人看到菊花就会不由地想起家乡、想起亲人。南朝诗人江总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虽不言思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明朝诗人文森突然看到“故园花”,不经意地想到已经三年没有和家人在重阳团聚了,吟诵出:“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的佳句。
  在重阳节,人们不仅赏菊,而且还将菊花插在头上或者帽子上。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由此可见,在唐代,菊花插头已很盛行。
  重阳佳节,赏菊、菊花插头之外,还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有诗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所谓“就菊花”就是指“饮菊花酒”。菊花酒的做法,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在酿好的酒中放上菊花,类似我们今天喝菊花茶的习惯。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就是关于菊花酒这种做法的详细描述。陆游《晚秋》诗曰:“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殇”,道出了“采菊泛酒”这一酿制菊花酒的过程。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源于以爱菊而著称的晋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自不必说,单单东篱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就足以让人羡慕陶渊明的悠然自乐,足以让陶渊明留名千古。据南朝宋人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生,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这就是“白衣送酒”的故事。这一故事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典故,成为文人反复吟诵的对象。“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李白这首《九日登山》是对“白衣送酒”故事诗化的演绎。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以及王勃《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等用此典者不可胜数。
  
  三、茱萸、重阳糕与诗歌
  
  九九重阳,阴阳之气交接,古人除了登高、饮菊花酒外,还佩茱萸以避难消灾。这一习俗,在诗歌中也有不少记载。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亲之情溢于言表。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寄托了对亲人无限的怀念。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融入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至于重阳糕,也是寓意深远的食品。重阳佳节吃糕,“糕”与“高”谐音,蕴含“步步登高”之意。另外,即使有种种原因不便登高,在家吃重阳糕,也等于应了风俗。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重阳糕除了可以自家食用,还可馈赠亲友,谓之“送糕(高)”。
  关于重阳糕,诗坛还流传一段佳话。据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九记载:“刘梦得(禹锡)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祁)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随着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衰落,关于重阳的新诗篇已经很少,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很有可能成为关于重阳的最后美丽诗篇。诗篇难续,节日仍存。秋高气爽之际,重阳节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律动的时间,使人们得以在此时调节身心,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生活,开始新的征程。直至今日,重阳节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附: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其他文献
教学,需要勇气吗?这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似乎从未想过的问题。至少对于我而言,教学首先是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教学的过程就是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过程。与许多教师一样,我孜孜以求的是教学的理念,魂牵梦绕的是教学的技艺,而不是什么“教学的勇气”。要完成一个已经机械化的教学过程,我不需勇敢,也无须勇气。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早有人说过:生活是经不起追问的。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事情,一经追
母亲不堪家暴申请保护令  林某多年前与丈夫离异,独自将女儿王某抚养长大。王某结婚成家后,林某一直独居在自己名下位于珠海市香洲区的A房屋内,每月有退休金8000余元。近年,王某也离异并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  2020年春节,王某将母亲接到自己家。之后,王某提出让母亲将银行存款交给其保管,还要求母亲搬到自己家中常住,把A房屋用于出租。林某不同意,母女两人发生争吵。2020年5月7日,林某要求回自己
我骑自行车带孩子回家,从郊区绕道而行。孩子好久没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了,一路上很兴奋,不停地问这问那,我心不在焉地应付着。突然,孩子大声喊了起来:“妈妈,我听到两只小鸟在说话。一只说‘你好’,另一只也说‘你好’!”  我回过神来,果然听到了鸟儿一唱一和的叫声。如果不是孩子提醒,我根本没在意。我满脑子里想着今天的会上,小李为什么对我的发言持反对意见,这段时间工作很不好做。  天高云淡,风儿荡漾,郊
壹  免費剪发  社里集体打包杂志,手上忙,嘴上聊。  由于女同志比较多,不由自主就聊到发型问题,亨亨也开始吐槽自己花了78元还剪失败的发型,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哪里剪得太短、哪里留得太齐……  爱琴性子急,顺手拿起剪刀要给他修剪。  亨亨惊慌而逃。  爱琴在后面紧追:“我剪头发不要钱……”  (豆苗)贰  减镜头  去县上拍扶贫微电影,大家都要担任剧中角色。  豆苗悄悄问微尘:“帅哥,开美颜了吗
圆子:  我是一名企业小职员,赚得比较少,我老公的收入是我的好几倍。婚后,我和他商量家里的财政问题。我说把钱交给我管比较好。但他说这会让他感觉不自由,说我赚的钱就当作我的零花钱,他的钱负责家里的日常开销和他的个人开销,剩余的钱攒起来,每半年向我汇报一次。  和闺密同事偶尔聊起夫妻管钱的事,我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女人管钱。现在我总会忍不住地想,为什么我老公不愿意让我管钱?他是不是对我、对婚姻有别的想法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致橡树》代表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的憧憬,蕴含着人们对纯真感情的渴望。对适婚青年男女来说,爱情的初衷和父母的支持,是二人从相识到步入婚姻殿堂的基石。然而当地的“高价彩礼”却成为新人迈向幸福生活的“绊脚石”,甚至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和隐患。为此,庆阳市妇联围绕“抵制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推出多项举措革除婚俗陋习,以此
岷县木版窗花年画是在岷县城乡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  岷县木版窗花的题材广泛,有历史人物,如“明暗八仙”“二十四孝”“四大美女”“四番射猎”等;戏曲故事,如“白蛇传”“西游记”等;民俗事象,如“顽童游戏”“琴棋书画”、花鸟草虫、三角规则纹样角云等。岷县木版年画主要有门神、灶神、天神、小型花鸟墙画等。  岷县木版窗花、年画印版墨稿纹样线条流畅自然、图案栩栩如生,平涂填色图案画风粗犷,色彩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和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力图以他们各自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改造落后的中国社会,他们躬行实践、摇旗呐喊、孜孜以求,放下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人的架子,深入社会底层,关怀平民生存,冀望通过教育改变广大平民百姓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命运,在当时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他们所体现出的对社会劳苦大众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令人感动,他们作为走出书斋的知识分
出门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  才走到一半路程,车载收音机里传出的,已尽是主题为暴雨、堵车和事故的信息。老鲁关了收音机,打开CD机,故作轻松地说:“来点儿优美动听的,你看这大雨天的,又跟你在一起,多难得!”他所謂的优美动听,是“亲爱的,你慢慢飞”,还有“我在仰望,月亮之上”。  这时的我跟老鲁才认识不到一个月。听朋友说,他以前做过多种职业,仓管、司机、销售、管理,后来有了自己的公司,还是微型的。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