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文化形式,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语文这门学科涵盖了非常多的悠久的历史,对于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初中阶段正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机会,向初中生渗透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从而弘扬时代精神。然后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起到良好的人才培育效果等为目的,分别为其提供几点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多,这无疑对学生诵读和鉴赏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意味着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道德品性和精神品质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注重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发挥经典古诗文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習情感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营造相应氛围,感受诗文素养
在古诗文中,存在着一类借景抒情的文章,这一类型的文章需要同学们能够仔细地品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同时要能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例如在《桃花源记》中,诗人陶渊明借助桃花源表达了对大同世界的向往和热爱,他幻想在大同社会中和亲人美好的生活,所以写出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在这篇短文中,主要通过景色和事情的融合,生动的展现出桃花源中的美景以及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诗人的这一幻想与我们现如今的生活相差无几。为此,同学们要学会对比在以前封建专制的古代,和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存在着什么不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像文中描述的那般幸福。通过营造人人安居乐业的氛围,同学们能够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桃花源的神秘和美好,同时感受诗人笔下的大同社会的特点,由此体会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在文中邻里乡村的表述中,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人们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通过作者的描述,学生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桃花源中的景象,由此感受意象的表述方式,学习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四、开展详细分析,传承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中,存在着一类议论性文体,这一类文章主要是介绍某一道理,由此加深认识。例如在介绍《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文时,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通过文中的举例论述,生动的展示出了这一观点。这一内容与现在的生活并不矛盾,甚至还存在着非常具有价值的参考意义。文中通过对比衬托介绍了孟子心中所谓的道义。道德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分析,让他们意识到道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由此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思考道德对个人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弘扬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利于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熏陶和良好精神品质的塑造,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真正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张建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上),2019(11):89.
[2]张鹏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J].汉字文化,2019(20):111-112.
[3]于丽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100-10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多,这无疑对学生诵读和鉴赏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意味着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道德品性和精神品质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注重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发挥经典古诗文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習情感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营造相应氛围,感受诗文素养
在古诗文中,存在着一类借景抒情的文章,这一类型的文章需要同学们能够仔细地品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同时要能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例如在《桃花源记》中,诗人陶渊明借助桃花源表达了对大同世界的向往和热爱,他幻想在大同社会中和亲人美好的生活,所以写出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在这篇短文中,主要通过景色和事情的融合,生动的展现出桃花源中的美景以及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诗人的这一幻想与我们现如今的生活相差无几。为此,同学们要学会对比在以前封建专制的古代,和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存在着什么不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像文中描述的那般幸福。通过营造人人安居乐业的氛围,同学们能够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桃花源的神秘和美好,同时感受诗人笔下的大同社会的特点,由此体会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在文中邻里乡村的表述中,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人们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通过作者的描述,学生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桃花源中的景象,由此感受意象的表述方式,学习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四、开展详细分析,传承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中,存在着一类议论性文体,这一类文章主要是介绍某一道理,由此加深认识。例如在介绍《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文时,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通过文中的举例论述,生动的展示出了这一观点。这一内容与现在的生活并不矛盾,甚至还存在着非常具有价值的参考意义。文中通过对比衬托介绍了孟子心中所谓的道义。道德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分析,让他们意识到道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由此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思考道德对个人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弘扬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利于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熏陶和良好精神品质的塑造,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真正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张建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上),2019(11):89.
[2]张鹏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J].汉字文化,2019(20):111-112.
[3]于丽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