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拥有着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这是刘墉的自述。
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刘墉这个名字早已被打上了“励志书作家”的烙印。据台湾最大连锁书店“金石堂”的统计,刘墉曾是16年来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总销量超过千万册,在他这些作品中,用平实的话语将自己的故事凝结成人生感悟,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他的妙语,轻盈点拨着关于人生的哲思。
除了作家的身份,你的人生历程中还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画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诗人、舞台剧演员、慈善家等等,不仅如此,你还把每个角色都发挥得十分出色,那么你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呢?
刘墉:我更愿意将自己称为一个生活家,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从生活当中产生。当我被一丁点的小事触动,然后这个触动可能画成画、可能写成文章,但这些感悟都来自生活,所以,我是生活家。
问:你对童年的记忆是怎样的呢?
刘墉:如果童年记忆是一幅画,我觉得是午后太阳射进了那种日式的屋子,院子里头有芭蕉树,它们逆着光,所以芭蕉叶特别透明,好像翡翠一般。我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缝补衣服,收音机里正播着一首歌,那是沈从文《边城》里的歌……
这真是饱含细节、美如画作的场景,你的父母一定非常爱你。
刘墉:在我的童年,父母对我倍加宠爱,对父亲的印象一直是我心中的一段美丽记忆。我现在画画经常画月夜水边的景色,其实是源于小时候父亲很喜欢夜里带我去钓鱼,那种星星点点的夜空、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是我熟悉的童年记忆。
可是,美丽的记忆在我9岁那年戛然而止,让我至今难忘的是当年母亲一脸苍白地赶回家,在地上号啕大哭的样子。那一天,我失去了父亲,天边那一弯轻柔的月色就此消逝了。
成长中的苦痛……
刘墉:祸不单行的是,13岁那年,一天夜里家里不慎发生了火灾,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在火灾中,许多珍藏的物品都被焚烧殆尽。第二天回去,一大堆人把我们存下的一点点值钱东西都挖走、抢光了。从这个时候起,我真的无家可归了。
有两年的时间,我们只是住在一间搭在废墟上的小草棚里,那是靠着邻居的房子一角搭建起来的半边“草房”。小草棚就是一个大的竹坯子,里面填充竹叶,墙头用竹壳搭载,用柱子和木板勉强固定住。
住进草棚的第二天,母亲烧了一锅红烧肉,我觉得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红烧肉。那天夜里,台湾下起了瓢泼大雨,母亲将雨衣盖在我身上,雨水的滴答声和母亲抖落积水时的哗哗声成为我生命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童年的这些遭遇是日后帮助我成长的最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是在美丽当中成长,也在丑恶当中成长。但是我们可以把那丑恶回忆成为一种美丽,把所有的伤痛化为一种毅力,物不经冰霜则生亦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把丑恶的事回忆成为美丽,把伤痛化为一种毅力,在一般人看来,很难做到啊。
刘墉:是的。幸亏还有母亲……
据说你的身世还有更加不平常之处?
刘墉:高中时的某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母亲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干妈”。“干妈”的突然到访又匆匆离去让母亲面露难色,当终于鼓起勇气要开口时,我已经猜出了其中的奥妙。
“干妈”的到来,带来的是我真实身世的揭晓,“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这个好像只有在电视连续剧中才有的桥段,真实地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养母说:“你愿意留下来你留,你愿意走你走。”我没有任何的迟疑,选择了继续和相依为命的养母一起生活。
她的心情一定很矛盾,你的生母也一定很难过吧?
刘墉:台湾有句俗语,大致意思是亲生的母亲你先站在一边,请你站在一边,养母的恩情大过天。我的母亲在我们失火之后,原来一块住的亲戚,包括我的姥姥都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了,我们是真的相依为命。在这个时刻我的母亲突然一下子好像缩小了,她原来是那么强势的母亲,对我那么凶,但从那一天起,她一下子好像躲在一个旮旯里,我没有离开她,我甚至没有去看亲生的娘。
我也一直把这事情藏在心里,当我的养母在世的时候,她一直跟在我的身边。她是我的娃娃,她在前头走,我把手扶在她肩膀上,因为她倔强,总对我说:“你不要扶我。”我把她当娃娃,我就把手扶在她的肩膀上,虚扶着,她是我的娃娃,我要爱护她,我不能讲生母的事。
直到养母过世,我才开始和生母联系,之后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络,我每个月寄钱过去。她过世的时候,我们一家到加州参加丧礼……生母也是母,养母也是母……
在你的学生时代,校园生活是怎样的呢?
刘墉:高中时代,我身体不好,饱受疾病折磨,但我很努力,最后一个月的突击使我在大学联考中,考上了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
放榜的那天,同学们看到榜单上有“刘墉”这个名字,都倍感吃惊,更有不服者,将榜单上的“刘墉”两个字给戳破了。
我在大学里如鱼得水,社团活动收获了人生中许多珍贵的经历。用上英语课的时间参与校刊印刷工作。这对我后来的人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在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随笔《萤窗小语》没有出版社愿意印刷时,我就亲自参与印刷。后来这本小册子成为了我的成名作。
你和妻子也是大学期间认识的吧,听说还有很浪漫的经历?
刘墉:有一次,我代表学校接受访问,结识了一个女孩。几次偶遇让我们互生好感,终于,那个女孩成为了我的女朋友,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当时两人谈恋爱,双方父母不同意,有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谁带图章了,有两个同学举手,我说走,到法院帮我盖章,做见证人,我下午要公证结婚。然后,女生就一起到校园里面偷花,作为新娘捧花。全体同学把我们艺术系的画架推倒,噼里啪啦的声音权当鞭炮。
我在法院门口碰到一个人背着相机,我说给我拍两张照片,然后,我们就公证结婚了。没有亲友、没有婚纱、没有典礼,就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在大学就完成了自己的婚礼。
你的儿女也十分优秀,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我们分享吗?
刘墉:我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刘轩已获哈佛博士学位,比儿子小17岁的女儿,14岁时曾以优异成绩荣获布什总统奖,现在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我对儿子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告诫儿子“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刘轩在两岁时就开始体验“地狱式教育”,以至于他跟自己的同学说老爸是“黑手党”。
刘轩懂事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平等,两人常常打赌,而且,我教儿子必须要守信用——输了就得掏钱……
面对女儿,我采取的是完全西方式的教育,给予她更多的是鼓励。我也写了很多的书给女儿,有《做个快乐的读书人》《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靠你自己去成功》《跨一步就成功》等等。
对女儿而言,我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小到翻阅书籍时的手势、日常用品的清洁与摆放、吃零食会长胖等等,大至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没有化妆师的时候,甚至连女儿的化妆,大多都是我来亲手完成的。
后记:有人因为他的画作认识了他——这个曾经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多达30余次的画家,作品在世界各国博物馆都有收藏;有人知晓他是因为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他制作并主持电视新闻节目“时事论坛”曾获台湾电视节目金钟奖,并被台湾的《综合电视周刊》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同时他曾主演过《红鼻子》《武陵人》等多个舞台名剧,并获得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金鼎奖;在诗歌方面,他在大学时期就已经获得中国新诗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诗人奖”;在演讲方面,他曾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举行近百场巡回演讲,并通过义卖有声书,为慈善团体筹得善款。他持续不懈地从事公益活动,在台湾义卖画卡、办青少年免费咨询中心,举行帮助下岗工人子女征文比赛、捐助两百多个大中学生就学,并捐建希望小学达30余所……刘墉,他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让我们享受到宝贵的人生哲学课。
整理自CCTV《艺术人生》 编辑/纳新
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刘墉这个名字早已被打上了“励志书作家”的烙印。据台湾最大连锁书店“金石堂”的统计,刘墉曾是16年来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总销量超过千万册,在他这些作品中,用平实的话语将自己的故事凝结成人生感悟,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他的妙语,轻盈点拨着关于人生的哲思。
除了作家的身份,你的人生历程中还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画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诗人、舞台剧演员、慈善家等等,不仅如此,你还把每个角色都发挥得十分出色,那么你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呢?
刘墉:我更愿意将自己称为一个生活家,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从生活当中产生。当我被一丁点的小事触动,然后这个触动可能画成画、可能写成文章,但这些感悟都来自生活,所以,我是生活家。
问:你对童年的记忆是怎样的呢?
刘墉:如果童年记忆是一幅画,我觉得是午后太阳射进了那种日式的屋子,院子里头有芭蕉树,它们逆着光,所以芭蕉叶特别透明,好像翡翠一般。我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缝补衣服,收音机里正播着一首歌,那是沈从文《边城》里的歌……
这真是饱含细节、美如画作的场景,你的父母一定非常爱你。
刘墉:在我的童年,父母对我倍加宠爱,对父亲的印象一直是我心中的一段美丽记忆。我现在画画经常画月夜水边的景色,其实是源于小时候父亲很喜欢夜里带我去钓鱼,那种星星点点的夜空、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是我熟悉的童年记忆。
可是,美丽的记忆在我9岁那年戛然而止,让我至今难忘的是当年母亲一脸苍白地赶回家,在地上号啕大哭的样子。那一天,我失去了父亲,天边那一弯轻柔的月色就此消逝了。
成长中的苦痛……
刘墉:祸不单行的是,13岁那年,一天夜里家里不慎发生了火灾,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在火灾中,许多珍藏的物品都被焚烧殆尽。第二天回去,一大堆人把我们存下的一点点值钱东西都挖走、抢光了。从这个时候起,我真的无家可归了。
有两年的时间,我们只是住在一间搭在废墟上的小草棚里,那是靠着邻居的房子一角搭建起来的半边“草房”。小草棚就是一个大的竹坯子,里面填充竹叶,墙头用竹壳搭载,用柱子和木板勉强固定住。
住进草棚的第二天,母亲烧了一锅红烧肉,我觉得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红烧肉。那天夜里,台湾下起了瓢泼大雨,母亲将雨衣盖在我身上,雨水的滴答声和母亲抖落积水时的哗哗声成为我生命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童年的这些遭遇是日后帮助我成长的最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是在美丽当中成长,也在丑恶当中成长。但是我们可以把那丑恶回忆成为一种美丽,把所有的伤痛化为一种毅力,物不经冰霜则生亦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把丑恶的事回忆成为美丽,把伤痛化为一种毅力,在一般人看来,很难做到啊。
刘墉:是的。幸亏还有母亲……
据说你的身世还有更加不平常之处?
刘墉:高中时的某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母亲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干妈”。“干妈”的突然到访又匆匆离去让母亲面露难色,当终于鼓起勇气要开口时,我已经猜出了其中的奥妙。
“干妈”的到来,带来的是我真实身世的揭晓,“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这个好像只有在电视连续剧中才有的桥段,真实地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养母说:“你愿意留下来你留,你愿意走你走。”我没有任何的迟疑,选择了继续和相依为命的养母一起生活。
她的心情一定很矛盾,你的生母也一定很难过吧?
刘墉:台湾有句俗语,大致意思是亲生的母亲你先站在一边,请你站在一边,养母的恩情大过天。我的母亲在我们失火之后,原来一块住的亲戚,包括我的姥姥都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了,我们是真的相依为命。在这个时刻我的母亲突然一下子好像缩小了,她原来是那么强势的母亲,对我那么凶,但从那一天起,她一下子好像躲在一个旮旯里,我没有离开她,我甚至没有去看亲生的娘。
我也一直把这事情藏在心里,当我的养母在世的时候,她一直跟在我的身边。她是我的娃娃,她在前头走,我把手扶在她肩膀上,因为她倔强,总对我说:“你不要扶我。”我把她当娃娃,我就把手扶在她的肩膀上,虚扶着,她是我的娃娃,我要爱护她,我不能讲生母的事。
直到养母过世,我才开始和生母联系,之后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络,我每个月寄钱过去。她过世的时候,我们一家到加州参加丧礼……生母也是母,养母也是母……
在你的学生时代,校园生活是怎样的呢?
刘墉:高中时代,我身体不好,饱受疾病折磨,但我很努力,最后一个月的突击使我在大学联考中,考上了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
放榜的那天,同学们看到榜单上有“刘墉”这个名字,都倍感吃惊,更有不服者,将榜单上的“刘墉”两个字给戳破了。
我在大学里如鱼得水,社团活动收获了人生中许多珍贵的经历。用上英语课的时间参与校刊印刷工作。这对我后来的人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在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随笔《萤窗小语》没有出版社愿意印刷时,我就亲自参与印刷。后来这本小册子成为了我的成名作。
你和妻子也是大学期间认识的吧,听说还有很浪漫的经历?
刘墉:有一次,我代表学校接受访问,结识了一个女孩。几次偶遇让我们互生好感,终于,那个女孩成为了我的女朋友,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当时两人谈恋爱,双方父母不同意,有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谁带图章了,有两个同学举手,我说走,到法院帮我盖章,做见证人,我下午要公证结婚。然后,女生就一起到校园里面偷花,作为新娘捧花。全体同学把我们艺术系的画架推倒,噼里啪啦的声音权当鞭炮。
我在法院门口碰到一个人背着相机,我说给我拍两张照片,然后,我们就公证结婚了。没有亲友、没有婚纱、没有典礼,就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在大学就完成了自己的婚礼。
你的儿女也十分优秀,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我们分享吗?
刘墉:我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刘轩已获哈佛博士学位,比儿子小17岁的女儿,14岁时曾以优异成绩荣获布什总统奖,现在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我对儿子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告诫儿子“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刘轩在两岁时就开始体验“地狱式教育”,以至于他跟自己的同学说老爸是“黑手党”。
刘轩懂事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平等,两人常常打赌,而且,我教儿子必须要守信用——输了就得掏钱……
面对女儿,我采取的是完全西方式的教育,给予她更多的是鼓励。我也写了很多的书给女儿,有《做个快乐的读书人》《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靠你自己去成功》《跨一步就成功》等等。
对女儿而言,我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小到翻阅书籍时的手势、日常用品的清洁与摆放、吃零食会长胖等等,大至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没有化妆师的时候,甚至连女儿的化妆,大多都是我来亲手完成的。
后记:有人因为他的画作认识了他——这个曾经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多达30余次的画家,作品在世界各国博物馆都有收藏;有人知晓他是因为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他制作并主持电视新闻节目“时事论坛”曾获台湾电视节目金钟奖,并被台湾的《综合电视周刊》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同时他曾主演过《红鼻子》《武陵人》等多个舞台名剧,并获得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金鼎奖;在诗歌方面,他在大学时期就已经获得中国新诗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诗人奖”;在演讲方面,他曾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举行近百场巡回演讲,并通过义卖有声书,为慈善团体筹得善款。他持续不懈地从事公益活动,在台湾义卖画卡、办青少年免费咨询中心,举行帮助下岗工人子女征文比赛、捐助两百多个大中学生就学,并捐建希望小学达30余所……刘墉,他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让我们享受到宝贵的人生哲学课。
整理自CCTV《艺术人生》 编辑/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