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阳大包干是中国改革初期一场自下而上的农业改革,它的产生揭开了中国农村新的一页。本文在简单回顾小岗村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笔者所在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教研室(以下简称“教研室”)的实际情况,试图探寻其发展路径。
一、小岗村的尝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深切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在不同时期,结合时代特点和国情,农村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安徽是农业大省,当时农村问题严重,农民生活困苦。1977年,万里的到任及《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的出台,促使安徽的干部们更加重视农业、农村情况,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包干最先是由滁州市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采用“赌咒发誓”“按手印”“偷偷摸摸”方式干起来的,实行大包干一年后,全队交足国家的粮食还有剩余,社员们生活有所改善,在当时十分贫穷的背景下,人们得到这个方法带来的益处,都陆续实行了大包干,很快在凤阳县推广,最终推向全国。小岗村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它也带来了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开创性的一步。暫且不论大包干是否适宜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但它体现出的勇于突破现状、改革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传承和发扬。
二、教研室的整改
笔者学校教研室始建于2009年,在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稳步前进。为提高专业影响力及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研室急需像当年的小岗村一样,突破现状,进行专业建设改革。笔者身为教研室的一员,站在专职教师的角度,结合教研室现状,就该专业的发展之路,浅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该专业共有专职教师9人。具体师资结构为:中级职称以上占56%,硕士以上学历的老师占78%,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89%。
多数教师“由学校到学校”,“青椒”居多;个人知识结构中,理论知识占绝大部分,实践经历缺失。面对如此情形,教研室的教师需向当年小岗村带头进行大包干的农民学习,从困境中探寻思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在“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寻求实践平台,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助教学。
(二)优化课程体系
会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该专业“课证融通” 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考(会计从业)证通过率,教研室做出了突破以往教学的尝试。据调查反映:考证三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中,财经法规内容多、难度大,通过率低。针对此情况,教研室多次会议探讨,欲将这门课程安排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进行滚动式学习,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大三的会计实训课将根据学生考证通过情况分为三个教学模块:一是考证未通过的学生进行强化辅导,二是考证通过的且参加了专接本的学生继续学习专接本课程,三是未参加专接本的学生学习会计综合实训。由于处在实践的起步阶段,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改进。
(三)加强校企合作
教师应借助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双方的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与社会、市场相衔接,在学校教师与企业有经验的人员的联合教学下,为学生以后能充分就业,快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具体会计业务时能及时解决,不再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教师应在扎实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去企业、事务所等培训、学习,积极了解一些实际业务,与时俱进,比如说当前营改增问题,增值税业务的处理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只有自己吃透掌握现有知识并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再如,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的操作业务,从总账、薪资、应收应付款到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及供应链等基本功能与其使用方法,教师应肯花功夫下大力气,针对实验的背景资料与具体要求,熟练业务操作流程,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寻求解决方法,不厌其烦地对实验步骤进行练习并不断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达到“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有一桶水”的状态。
(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教师而言,学生作为自己的“产品”,须严格控制质量,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争取一切培训的机会,多走出去,了解同一层次其他学校的相同专业都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汲其精华,敢为人先,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回首往昔,凤阳大包干对我们教师今天的工作仍有实践指导意义,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要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强化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一、小岗村的尝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深切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在不同时期,结合时代特点和国情,农村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安徽是农业大省,当时农村问题严重,农民生活困苦。1977年,万里的到任及《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的出台,促使安徽的干部们更加重视农业、农村情况,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包干最先是由滁州市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采用“赌咒发誓”“按手印”“偷偷摸摸”方式干起来的,实行大包干一年后,全队交足国家的粮食还有剩余,社员们生活有所改善,在当时十分贫穷的背景下,人们得到这个方法带来的益处,都陆续实行了大包干,很快在凤阳县推广,最终推向全国。小岗村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它也带来了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开创性的一步。暫且不论大包干是否适宜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但它体现出的勇于突破现状、改革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传承和发扬。
二、教研室的整改
笔者学校教研室始建于2009年,在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稳步前进。为提高专业影响力及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研室急需像当年的小岗村一样,突破现状,进行专业建设改革。笔者身为教研室的一员,站在专职教师的角度,结合教研室现状,就该专业的发展之路,浅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该专业共有专职教师9人。具体师资结构为:中级职称以上占56%,硕士以上学历的老师占78%,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89%。
多数教师“由学校到学校”,“青椒”居多;个人知识结构中,理论知识占绝大部分,实践经历缺失。面对如此情形,教研室的教师需向当年小岗村带头进行大包干的农民学习,从困境中探寻思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在“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寻求实践平台,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助教学。
(二)优化课程体系
会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该专业“课证融通” 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考(会计从业)证通过率,教研室做出了突破以往教学的尝试。据调查反映:考证三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中,财经法规内容多、难度大,通过率低。针对此情况,教研室多次会议探讨,欲将这门课程安排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进行滚动式学习,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大三的会计实训课将根据学生考证通过情况分为三个教学模块:一是考证未通过的学生进行强化辅导,二是考证通过的且参加了专接本的学生继续学习专接本课程,三是未参加专接本的学生学习会计综合实训。由于处在实践的起步阶段,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改进。
(三)加强校企合作
教师应借助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双方的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与社会、市场相衔接,在学校教师与企业有经验的人员的联合教学下,为学生以后能充分就业,快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具体会计业务时能及时解决,不再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教师应在扎实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去企业、事务所等培训、学习,积极了解一些实际业务,与时俱进,比如说当前营改增问题,增值税业务的处理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只有自己吃透掌握现有知识并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再如,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的操作业务,从总账、薪资、应收应付款到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及供应链等基本功能与其使用方法,教师应肯花功夫下大力气,针对实验的背景资料与具体要求,熟练业务操作流程,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寻求解决方法,不厌其烦地对实验步骤进行练习并不断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达到“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有一桶水”的状态。
(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教师而言,学生作为自己的“产品”,须严格控制质量,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争取一切培训的机会,多走出去,了解同一层次其他学校的相同专业都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汲其精华,敢为人先,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回首往昔,凤阳大包干对我们教师今天的工作仍有实践指导意义,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要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强化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