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的审美——解读流行语“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结合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从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审美品格等方面来解读“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能够为大众文化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有利借鉴。
其他文献
一九四六年四月,陶行知先生从重庆回到上海,七月二十五日在上海逝世。在这短短的四个月中,陶行知忙于民盟的工作,忙于生活教育社的工作,忙于育才学校迁沪的筹划工作,忙于上海社会大
语言规范化对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一直是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孔子所执皆雅言也"到秦始皇的"书同文",从<尔雅><方言>到切韵系韵书、<中原音韵>及<
“此”“是”“斯”都是古代汉语常用的指代词,讨论“此”“是”的论著较多,而讨论“斯”的论著却较少。“斯”在不同版本的《古代汉语》的注释中,存在着一些分歧,给教学带来不便
中国是诗词的泱泱大国,古今诗词像一条婉蜒绵长的大川,源远流长,亘古未绝。河面时而风光旖旎,时而波起浪涌,倘徉其间,能感受诗境词情的至美。  一首优美的诗词应当是至性至情的自然流露,不应当有丝毫做作。阅读、欣赏古代诗词是一种情感熏陶过程。读者通过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自然而然地融入诗词意境中。古代诗词之所以能经受时间考验,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词表现了人类
问题链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一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构成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
11月27日,对于每一个忙碌在生活中的个体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然,1949年的那一天,却永远铭记在了我们的心中。69年后的今天,对于初2021级的每一个育才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育才学校的教育基础为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参加份子相师共学,力求进步,探讨真理,服务社会。第二条育才学校集体生活,基本上由指导员艺友及学生组成之。第三条育
在中日两国关于陶行知学术的问题的研究中,有两件已经明确的重要史实。其一,陶行知曾在1930年秋到1931年初这段时间从上海秘密亡命日本,先后辗转、滞留于东京、京都等地。事
“副+名”结构是指在句子或短语中实际存在的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语法结构现象。从现有的材料看,“副+名”结构出现的年代较晚,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日出》中,才有了“
在我们刚刚隆重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王勤、朱云同志及其亲属作为革命烈士后代,将其二十五年来收集和积累的王洞若烈士资料捐赠给市档案馆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