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目工程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能级提升亟需的人才。项目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本文构建了地方性应用型大学项目工程师培养体系;对项目工程师的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以此来促进项目工程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项目工程师;新工科;培养模式
Abstract: Project Engineer is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level in China. The Training Standard of project engineer includes professional theory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learning 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roject engineer,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roject engineer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y and studies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roject engineer.
Key Words: Project Engineer; New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
引言
国外工程教育围绕工业改革经过了实用导向、通识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回归工程实践等改革阶段。例如:美国高校让学生参与开放式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建模、仿真能力及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加拿大侧重项目工程的实践性,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设计真实项目,学生在复杂、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形式解决问题,形成实践能力;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提倡大设计观工程教育模式。 自2017年来,针对产业技术的使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要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旨在通过新工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国内一些大学开始对此展开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先后实施了很多创新性的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国外的发展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国内的重点大学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对本科生培养的改革依然停留在理科化教育,即便是学科的交叉也只是理工科范围的融合,难以满足项目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且对于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而言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更应该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开展“项目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研究。
1.项目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现阶段项目工程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且能够完成管理工作和研发报告的撰写。
(1)具备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项目工程师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的项目工程师是一种智能型人才, 既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更宽广的专业知识面。
(2)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工程师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能力。工程实践是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和途径。只有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 尤其是到生产车间或工程一线学习和现场实践, 才能对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才具备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条件。
(3)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工程师的工作环境是团队,单枪匹马对复杂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与操作是不可能。因此,工程人才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项目工程师不可忽视的重要素质。
(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本科层次卓越现场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 只是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一种“粗加工”, 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其以后企业工作中的工程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因此, 在项目工程师培养标准中, 更多强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而不是“跨越式”地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是指现场工程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引发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 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相应的意向、愿望、构思和设想。
2.项目工程师的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对项目工程师内涵和培养标准的认识, 通过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从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等方面构建了技术本科项目工程师培养体系。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按照新工科建设思路,结合学校实际特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新型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加宽泛的选择空间,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适合“项目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师资力量,开办“企业教师工作站”,让教师到企业任职,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租、协同育人。另外,教师要不定期的外出参加行业的高端会议和培训班来掌握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适合“项目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除了校内的课程实践以外还要不间断的去企业进行实习。安排专人对接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管理和跟进实习进度和情况,掌握实习生动态,根据企业和学习的反馈情况,做出实习和教育评估,从而改进校内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史铭之.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 (22): 61-66.
[2]李菲.新工科背景下本科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 (9):187-188.
[3]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2012(03):7-23.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项目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GJJG558)研究成果。
本论文是沧州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项目工程师构成要素及其培养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JGA0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苗苗(1982.05--),女,河北沧州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
【关键词】项目工程师;新工科;培养模式
Abstract: Project Engineer is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level in China. The Training Standard of project engineer includes professional theory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learning 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roject engineer,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roject engineer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y and studies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roject engineer.
Key Words: Project Engineer; New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
引言
国外工程教育围绕工业改革经过了实用导向、通识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回归工程实践等改革阶段。例如:美国高校让学生参与开放式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建模、仿真能力及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加拿大侧重项目工程的实践性,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设计真实项目,学生在复杂、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形式解决问题,形成实践能力;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提倡大设计观工程教育模式。 自2017年来,针对产业技术的使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要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旨在通过新工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国内一些大学开始对此展开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先后实施了很多创新性的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国外的发展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国内的重点大学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对本科生培养的改革依然停留在理科化教育,即便是学科的交叉也只是理工科范围的融合,难以满足项目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且对于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而言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更应该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开展“项目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研究。
1.项目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现阶段项目工程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且能够完成管理工作和研发报告的撰写。
(1)具备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项目工程师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的项目工程师是一种智能型人才, 既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更宽广的专业知识面。
(2)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工程师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能力。工程实践是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和途径。只有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 尤其是到生产车间或工程一线学习和现场实践, 才能对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才具备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条件。
(3)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工程师的工作环境是团队,单枪匹马对复杂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与操作是不可能。因此,工程人才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项目工程师不可忽视的重要素质。
(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本科层次卓越现场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 只是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一种“粗加工”, 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其以后企业工作中的工程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因此, 在项目工程师培养标准中, 更多强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而不是“跨越式”地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是指现场工程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引发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 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相应的意向、愿望、构思和设想。
2.项目工程师的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对项目工程师内涵和培养标准的认识, 通过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从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等方面构建了技术本科项目工程师培养体系。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按照新工科建设思路,结合学校实际特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新型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加宽泛的选择空间,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适合“项目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师资力量,开办“企业教师工作站”,让教师到企业任职,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租、协同育人。另外,教师要不定期的外出参加行业的高端会议和培训班来掌握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适合“项目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除了校内的课程实践以外还要不间断的去企业进行实习。安排专人对接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管理和跟进实习进度和情况,掌握实习生动态,根据企业和学习的反馈情况,做出实习和教育评估,从而改进校内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史铭之.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 (22): 61-66.
[2]李菲.新工科背景下本科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 (9):187-188.
[3]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2012(03):7-23.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项目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GJJG558)研究成果。
本论文是沧州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项目工程师构成要素及其培养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JGA0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苗苗(1982.05--),女,河北沧州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