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e5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但是,我们一些习惯了老师讲解而自己不动脑筋的同学还一时转不过弯来。尤其是觉得老师讲的才正确,而自己的理解未必恰当。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老师的讲解,当然可能是正确的,而自己独特的与老师的看法不同的理解,也并不一定就是错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读者不同,理解就有可能不同。因为阅读者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修养、人生经验等各种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对文章的理解就可能不同。
  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不朽的失眠》带给读者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如从作者对张继的命运描写和带倾向性的关照中,也许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落第的痛苦未必没有价值,命运的坎坷未必没有意义;祸福相倚,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面对人生失意,不应止步不前,而要重整旗鼓,扬起生活的风帆。更重要的是,《不朽的失眠》带给读者的感触也许并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一语道破的。每个读者根据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或许有人会感触于张继的怀才不遇,失意沮丧,苦愁难眠;或许有人会感触人类情感的痛苦体验;或许也有人感触于人生多舛、生命多愁以及价值无常……无论是何种感触,只要它触及读者的内心,便可谓是一种深刻的体验,都是值得尊重的。
  二、同一读者对于同一作品,由于阅读的方式、情景、时间、地点、心情以及阅读次数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有一位文学评论家,曾就《阿Q正传》的阅读谈道,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看第1遍会笑得肚子痛,看第2遍才咂出一点笑的成分,第3遍鄙弃阿Q的人,第4遍鄙弃化为同情,第5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6遍阿Q还是阿Q……待读到第14遍,才悟出了文中的深刻哲理。这里谈阅读次数不同也就有不同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的心理认识过程。另外,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变化,对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有一位老教授曾说,年轻时读《阿Q正传》只想笑,中年时读《阿Q正传》只想哭,老年时读《阿Q正传》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显然,这里是将读者的人生经验参与到了文本意义的建构之中;有了不同的人生阅历对作品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呢?我觉得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学生“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到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撂进去”;“读出问题”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这是读书的高境界,力争达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的理想境界。
  我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时,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经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也能在真实的阅读中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最后都纷纷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生1:文章的题目为何叫“爸爸的花儿落了”?生2:本文插叙居多,为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生3:文中伏笔很多,几乎都有照应。为什么?为什么多次重复“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生4:文章第37段为什么说“我既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喜欢什么?害怕什么?生5:文章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花?生6:作者的父亲去世了,作者为什么那么镇定与安静?
  这些我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自己摸索、获取,自己概括掌握。
  也许,有些同学担心这种个性化的真实的阅读会不会有收获,能不能应对今天的标准化考试。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為这种由自主进行的个性化的真实的阅读,加速了自己积极的思维探索活动,阅读者可从中发现和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规律,从中获得更多的内隐知识,并且可以积蓄更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在这种个性化的真实的阅读中,你也会读得更有兴趣,而在阅读兴趣的引导下,你会读得更加积极;而更加积极的阅读,必将大幅度地提高语文素养。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按照现代阐释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参与建构的。任何文本,都由于阐释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命题者的不同也产生不同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命题者与学生都只是意义的建构者之一,对文本都只有“一票”的权力,命题者是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阅读活动的建构之中的,一般而言,答案不应该是惟一的。因此,对于考试中的阅读主观题,命题者也注意到了答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只要考生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是会被认可的。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个性化的真实的阅读,以便切实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并且为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位:浙江嵊州马寅初中学
其他文献
镇赉县在48.5万亩玉米上推广使用机引苗带镇压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抗旱保墒,提高地温,防止风蚀。使用苗带镇压器,对播种后的地块进行重镇压,使土壤紧密度增 Zhen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的信息就是指题目选项中涉及到的,命题者在拟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改头换面,有所转换,考生如果能熟悉命题者在设题
调和论是章士钊在《甲寅》时 期(1914~1927)的哲学思想。它分为调和立国论和新旧杂糅调和论两部分。调和立国论主张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互相容纳,互相尊重,遵循西方政党政治的规范
1986年摇滚音乐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从那时起,它迅速发展,一路绿灯。It has been 20 years since the birth of Chinese rock ’n’ roll. In 1986, during a TV talen
作者从欧阳修的经学、理学与史学关系出发,对欧阳修疑古辨伪、旨趣及特点进行剖析。认为欧阳修在疑古的同时,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性,是发韧于庆历年间的疑古思潮的开启者和代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
比喻这个修辞格用途广泛,用于议论叫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用于诗歌,能把意境开拓得更深邃;用于记叙文,能使描述的事物形象逼真,使刻画的人物活灵活现。但不管用于何种文体,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一、褒贬事物,情感分明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生动地描写了唐末平定藩镇叛乱的一场攻守战。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诗人以“黑云”借喻叛军,形象地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敌我
创造性思维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创造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并且能够作用于人的行为,进而创造实物形态的心智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能创造具有“关节点”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林伯桐是通过训诂考据的方式来阐发其人生哲学的。他的人生哲学既保留了传统儒家的精神 ,又体现出了岭南学者“开风气之先”的近代特色。 Lin Baitong is the way to int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