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乐侧商调再解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yu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侧商调位是唐时正宫(或越调)位下面大二度的黄钟宫位.唐代调式音阶方面的变化致使整个音高上升了大二度,于是,黄钟宫从调首转到了调尾小七度位置上.在新调首正宫确立后就给黄钟宫一个新的调名——侧商调,运用的是宫音侧向于商音的下大二度宫调音阶,并与正调作大二度调式交替,这为宋·姜白石的侧商调调弦法所证实.姜氏宫与商合一的音阶形式主要运用上大二度正调五声音阶,实际定弦被下大二度侧调七声(实为六声,缺徵)宫调音阶所囊括.这种现象不仅涉及唐乐一系列的难解之谜,而且日本雅乐壹越律(调)的产生与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旋律中出现调式交替的运用,产生出一种正调与侧调混合的色彩与韵味,这才是姜氏认为“此调甚流美也”的主要原因.至于姜氏按纯律来调弦,显然是由于用纯律调弦取音比按音要方便、明确且稳定些,实际与纯律调弦的乐曲本身关系不大.
其他文献
在数字化背景下,做好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现状来看,当地要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拓宽传承途径,建立完善的传承体系,让这一地区非遗文化艺术重新散发活力和魅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因此,本文通过结合数字化背景,就如何做好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沧州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自处女作伊始,集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贾樟柯便有意持续关注同一社会群体,聚焦有着鲜明区域特色的地域空间,敏锐捕捉当下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叙事母题,逐渐形成了明晰的贾氏电影美学.贾樟柯在作品中有意拼贴、挪用和重组其他媒介信息产生巨大“互文”能量的同时,更是拼贴、挪用和重组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时空以及情节主题,这一创作上的自觉在电影《江湖儿女》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至此“贾樟柯导演作品”系列得以建构起了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意识与无意识是人类常见的两种心理现象,既属于心理学范畴,也属于哲学范畴,它们都是人类发展到较高历史阶段才形成的心理状态,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存在于同一艺术创作过程中,既有“主从之分”,又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纯意识的艺术作品,也没有完全无意识的艺术作品,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艺术家意识与无意识艺术共同构思的产物.
摄影创作中合理的色彩配置是形成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在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中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视觉心理相关理论来分析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问题,发掘摄影创作中视觉认知和表达拍摄对象的重要规律,有利于为摄影色彩配置中的和谐统一、影调表现、平衡律动提供理论支撑,摄影创作过程中的色彩配置还需注意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2021年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一经上映便获得了社会和权威媒体的一致认可,这是对传统叙事电影的一次新实践和新探索,由此对大众的普世情怀起到唤起作用.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影片叙事.
我国关于古代小说、戏曲文本图像化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对于古代小说、戏曲的文本图像化的研究资料、著作已经十分丰富,从宋代开始流行的小说插图到完整绘出故事情节的连环画册,及演变成民间流行的年画形象;再到民国开始兴起的“洋画片儿”,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图像化作品形式一直在丰富.
2021年8月18日,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四川音乐学院原院长宋大能教授病逝,享年90岁.作为学生、晚辈,亦是同事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从秉公、审稿、历练、作序、浓情、离别几个故事中,回忆过去几十载与大能院长交往时萦绕心际的珍贵往事,表达了他对大能院长深切的缅怀和浓浓的思念,领略一位耕耘者自我鞭策的心境和抱负.
20世纪20~30年代王光祈在德国撰写了若干与音乐美学相关的文章,采用中西比较视角探察中国音乐特点和时代状况.他提倡“谐和态度”,并将礼乐置于其中,希望复兴谐和,并以此感化世界;通过中西音乐文化的美善关系探讨,指出当时中国传统音乐的衰落,希望借鉴西方音乐理论来振兴国乐,却又反对走西化道路;以西方社会政治和宗教中心由多到少再到无,音乐从多调到双调再到无调为参照,认为中国音乐也将走向无调性.他虽然持“音乐进化”观念,却指出判断作品优劣不能以所处时代先后为依据,这些思想都以他出国之前倡导“少年中国”的理想为基础
黄箓斋是运用最广泛的道教仪式音乐类型.清代道教仪式大师娄近垣或依旧仪增删,或据立成仪实录而编的两种科仪文献,完整传承了黄箓斋自东晋以来发展的两种基本样式,并凸显了正一符箓道的传承特色,由此成为黄箓斋传承史和清代仪式整体研究的重要资料.
宋大能(1931.1-2021.8)是我国老一辈传统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奠基人、第二任院长、学报《音乐探索》创办人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奉献给了川音.通过对10余位熟知宋大能相关事迹人士的采访,结合川音积累的部分校史资料,梳理和总结他的成长历程、教书育人、音乐创作、民歌研究、奉公履职等方面,勾勒出宋大能不平凡的一生,以表追思悼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