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瓷片

来源 :新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琳达·休·帕克是从韩国移民美国的“移二代”。九岁那年,一首诗的发表及得到一美元稿酬这件事对她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童书写作,陆续出版了《看海的女孩》和《抢风筝的人》,2001年推出的《碎瓷片》,相继夺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国际安徒生作品奖、英国红房子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最佳童书等多个奖项。本书以一种宁静的风格,娓娓道出古代韩国人的生活细节,是一则很美的故事。
  一
  树耳是一名孤儿,从小被跛脚的鹤人收养,住在镇里桥下的一处空地。他们所在的茁浦镇因制陶而闻名。与其说树耳认识茁浦镇上每一位陶匠,不如说他熟悉镇上每位陶匠家里的垃圾堆——这里的残次品也是树耳的最爱。
  明师傅是镇上的制作陶器高手,树耳没事常去偷看他工作,渐渐地也看出了一些门道,甚至能扳着手指头算出制陶的周期。
  但有一天,树耳不小心碰碎了一件未完成的瓷器,他吓坏了,跪下来伏在地上,向明师傅赔罪。明师傅忙了三天,而今前功尽弃,于是气恼地吼道:“赶紧走开,反正你也赔不起!”树耳很感激明师傅没有对他实施体罚,进而壮着胆子问:“我能不能来为您工作,以此作为赔偿?”
  转眼几天过去,树耳努力工作,终于还清了欠下的“债”,却不想离开明师傅的作坊了。树耳恳请明师傅将他留在身边当学徒,明师傅见树耳好学便答应了。鹤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为树耳感到高兴。
  明太太每天发给树耳一份午餐,树耳吃掉一半,将另一半打包,等傍晚再带回去给鹤人吃。几次之后,明太太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极为感动,便默默地将发给树耳的午餐量翻了倍。
  几个月后,树耳学会了淘洗黏土和炼土。“或许今天明师傅会准许我坐在转盘前学习真正的制陶工艺吧。”树耳常常这样想,但他的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
  二
  皇室金特使的到访使镇上的人们异常兴奋,大家都相信陶匠们的作品将会给小镇带来荣誉。
  在茁浦镇,明师傅与康师傅是公认的两大高手。两人的器皿造型都堪称完美,明师傅的镶嵌工艺十分精湛,康师傅的作品釉料颜色更加讨巧。金特使自然把委派陶匠为宫廷制作陶艺品的目光落在了两人身上。
  很快,送选的样品出窑了。明师傅的陶器镶嵌部分毫无瑕疵,釉色却未尽如人意。追求完美的明师傅赌气地摔碎了陶器,金特使只好宣布聘任康师傅为皇室陶艺师。
  树耳心里比明师傅还要难过,他相信明师傅完全有能力重整旗鼓,而自己此刻若能帮上忙,就是对明师傅最好的感恩和报答。他向明太太自荐说:“如果师傅做出一批自信能赢得宫廷赏识的作品,并准许由我专程送到首府松都去,那将是我最大的荣耀。”明太太很感动,决心说服明师傅再重新制作。
  新制作的陶器又出窑了,果然十分完美。明师傅从作品中挑选出两只瓷瓶,装进用稻草制成的软硬适中的箱子里。
  临出发前,树耳将此前自己的第一件陶器作品作为小礼物送给了鹤人。这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从捏塑到雕刻他付出了全部心血,做好后又悄悄地将它藏在窑里的一个角落烧制成功。鹤人则对树耳好一番叮咛,道远路生,让他倍加留神。
  三
  树耳以每天走过一个村镇的速度向松都进发,沿途遇到的人们都勤劳而善良。一周之后,树耳来到了一个名叫落花岩的地方,这里山势陡峭,人烟稀少。
  树耳想起鹤人的叮嘱,不由得提高了警惕。快要抵达山顶前,猛然蹿出来两个拦路抢劫的强盗。强盗兴冲冲地打开箱盖,原以为是一箱大米呢,发现“上当”后气不打一处来,随手便把两只瓷瓶抛下了悬崖,山下随即传来瓷瓶撞击后的碎裂声。
  树耳拼命向山下冲去。第一只瓷瓶被摔得体无完肤,第二只由于落到了沙地上,裂成了较大的碎片,最大的一块比树耳的手掌还大。树耳仔细看去,鑲嵌着芍药花的那部分茎干和叶片依稀可见,釉料的颜色仍旧泛出明亮、纯净的光彩。他下定决心继续前往松都,把这块碎瓷片呈献给金特使。
  接下来的几天,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倾盆大雨,树耳从晨曦微露走到夜幕低垂,终于来到了位于松都城中心的皇宫前。树耳对卫兵恭恭敬敬地说道:“我跟金特使有约,代表陶匠明师傅从茁浦到京城来。”
  见到金特使,树耳陈述了此次艰险的经历,并呈上明师傅的陶器作品的碎片:“尊贵的特使,请您明鉴,即使是一块碎瓷片,我相信也足以展现我主人精湛的技艺。”金特使看着这块碎瓷片,如翡翠般光亮璀璨,如山泉般清澈透明,真是陶器中的极品,满意地点了点头,眼中充满了善意。树耳想开怀大笑,又想放声大哭,但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只是躬身拜倒在地,代表明师傅表达一份无言的感激。
  金特使签发了对明师傅的委任,并派了官员护送树耳经由海路返回茁浦,这比来时走陆路快了许多。
  回到镇上,树耳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明师傅。明师傅听完,神情镇静、淡漠,还有悲戚,这让树耳很不解。一问才知道,在树耳离开小镇的日子里,鹤人不幸意外坠河身亡,遗体被打捞上岸后,人们发现鹤人手中还紧紧攥着一只陶器小猴。
  树耳强忍住悲伤,又投入到了工作中。明师傅让他上山寻找一根尺寸适合制作转盘的圆木料,这意味着他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制陶转盘。
  他还要推车取土,用完一座山岳、一处河谷的土,直到在师傅的指导下制作出一件件、一批批完美的瓷器作品来。
  (责任编辑 赵艳芳)
其他文献
一  早上,大嘴兔子去溪边挑水。一只木桶装满了,又把另一个浸在水里。清凉凉的溪水抖动着,往桶里钻,也往桶外跑,耳边是嘻嘻哈哈的水声。  杨柳初绿,风暖了,草探出了头,溪水却还拔凉,她的手都冻红了。  第二桶水提上来,她一转身,看见一只鼹鼠立在水桶旁。  “谁家的?”大嘴兔子搓着手。  鼹鼠眨眨眼。  “渴了吗?”大嘴兔子问。  鼹鼠又眨眨眼。  她揪了把草,很嫩的,送到鼹鼠嘴边:“水凉,你喝了就闹
期刊
“看,外面结树挂了!”爸爸的呼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树挂?多么难得一见呀!”我赶紧爬起来,迷迷糊糊望向窗外——真的,好美的树挂!我不禁喜出望外,顿时睡意全无。只见树木悄悄披上了银装,小区里到处都是粉妆玉砌,充满了诗情画意,宛如童话镇一样。  我立即穿戴好,飞奔下楼。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小区广场,广场上热闹起来了,谁都要好好饱览一番这神奇的树挂。往日里毫无生气的高树和灌木,此时充满了活力,出尽了风头。
期刊
天,是碧蓝的;  树,是苍翠的;  田野,是金色的;  菜园,是绿色的。  这是,我儿时的田园。  我在这里成长,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陶醉,我在这里沉思。  春天,我在这里摘野花,插在头发上;  夏天,我在这里打水仗,玩得很畅快;  秋天,我在这里拾树叶,做成了标本;  冬天,我在这里堆雪人,它是冬天的精灵。  如今,我回到了家鄉,  又回到了田园。  它,变得更美了!  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
期刊
一只仰颈的鹅  被水波打湿了  自己的脸  一只小船  爬上了山  走进了云彩  开放在岩边的花  和水中的自己  斗艳  一只过往的蝴蝶  不忍驚扰水中的鱼儿  翩翩飞远  一弯湖  映出了一个春天  (责任编辑 李爽)
期刊
李紫硕是海城市北关小学六年一班的学生,在班级里数他知名度最高,走在校园里,经常听到身旁有低年级同学惊喜地说:“咦,那不是李紫硕吗?”  为什么大家都熟悉李紫硕?因为从一年级开始,他就成了校园大小晚会和文艺演出的小主持人。他的班主任刘文艺老师告诉记者,一次班级活动中,缺少一名主持人,她无意中让李紫硕上来试试,没想到李紫硕一点不怯场,站在讲台上的一刹那,小主持人的潜质就展现了出来。那以后,李紫硕便成了
期刊
新的学期,小动物班级来了一位新同学——矮矮胖胖的小刺猬。他高高兴兴来到教室,发现这里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小動物——小白兔、小狐狸、小松鼠……
期刊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和妈妈去园区里散步,来到小广场,这里可真热闹哇!有跳广场舞的,有骑自行车的,还有喂小鱼的……突然,我听见了微弱的“喵喵”声。  我顺着声音轻轻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披着白色“斗篷”的猫,又瘦又小,一双琥珀色的大眼睛正可怜兮兮地望着我们,看样子好几天都没有吃饭了。  “妈妈,这只小猫真可怜呀!我们可以收养它吗?”“快走吧!谁知道哪里来的野猫!”妈妈拉着我往回走,快到家的时候,身
期刊
我叫高庆峰,1996年8月我怀着梦想走进校园,开始了园丁生涯。我希望我的校园是个现代化的学校,有漂亮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还有热爱学习的孩子们。我要在那里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却那么遥远。毛家沟小学,九间平房,其中有六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全校学生200人,教师8名。这里就是我今后工作的地方。  如今,我是葫蘆岛市南票区大兴乡石灰窑小学校长兼少先大队辅导员。问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期刊
向艺术家致敬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他的一生留下了500多幅油画,把荷兰的肖像画、历史画和风景画发展到了极致,为油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于1642年创作了一幅布面油画作品《夜巡》,原名叫《队长及其全队人员》,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该画作在构图上采用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塑造了
期刊
小乔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要怎么制作呢?其实也不复杂!就是把最近发生的新闻汇总起来,抄写在一张大白纸上面,再绘制一些图案,做成一份全新的、内容更加精炼的“报纸”。  马一左和马一右很喜欢这样的作业,放学回来以后,他们跃跃欲试地想要完成作业。  “你们需要收集什么样的新闻?”马先生关切地问道。  可是,马一左和马一右还来不及回答,就听见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  马一右去开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