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房价为什么不听话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且调且涨
  
  观察北京的房价,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在以2006年“国六条”为代表的一系列旨在抑制房价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北京房价不仅没有出现走低迹象,反而有且调且涨之势。
  来自北京市房地产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06年12月,北京普通住宅销售均价为10323元/平方米,比1月的7460元/平方米均价整整涨了34%。在调控政策和实施细则出台之后的三季度,北京房屋销售均价为9397元/平方米,与二季度相比上涨19.5%。
  粗略估算,北京市2006年整体房价(含商品房及其他类型住宅)的涨幅接近20%,均价已達8000元/平方米以上。
  2006年5月,国务院转发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结构及稳定价格的意见》(下称“国六条”)。意见甫出,业界大哗。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国六条”对房市的影响,与2005年疏可走马的“国八条”相比,要直接狠辣得多。其一,“90平方米住宅需占总开发面积70%”的套型新政直接影响开发商的规划报批和市场运作;其二,限价限户型的“双限政策”改变价高者得的拿地规则。
  然而,细心者会注意到,文件中对于调控房价使用的是“稳定”一词。从这个词的选择上,政策制定者的矛盾心态可见一斑。一方面,房价飞涨引来的民怨沸腾与对房市泡沫的担心交织,使得控制房价的上涨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信贷和地方财政休戚相关——北京、上海等地方财政70%左右收入来自土地出让金,银行信贷资金则一半以上集中于房地产;如房价下跌过猛,势必对银行和地方财政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从一开始便是希望通过某种不至伤筋动骨的结构调整,在平衡地方财政、银行等多方利益的同时,达到“适度”放缓房价涨幅、平抑民怨的目的。对政府而言,房价涨幅的理想模型是——房价指数持续上涨,但涨幅严格控制在某个范围以内。
  这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利益的复杂“理想”。至少从2006年的情形来看,房价并没有朝着这个“理想方向”行进。
  
  宏观调控后遗症
  
  从2005年开始,房价就成为一个让中国政府头疼的问题。当年4月,国务院下发一份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即“国八条”。文件从房价、土地供应、供应结构、拆迁、消费观点、市场监测、检查等多方面切入,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稳住房价。
  其时,这一政策也曾引起市场广泛震荡,但结果不如人愿,房价在调控声中继续高涨。这直接导致了2006年“国六条”的出台。
  持续两年的宏观调控的结果,显示了中央一级政府对于房价问题的忧虑。但是在各种利益格局的消化和左右之下,新政对市场的直接影响,只是刺激了新一轮的炒房热潮。
  回顾2006年调控,“90平方米占70%”的户型限制,由于地方政府的实施细则或迟迟不出台,或大打折扣,最终对待审批项目的影响十分有限。即使这项政策能有影响,也仅是在完成土地开发两到三年后,能大大增加小户型供应量,这是否会进一步影响房价,还要看市场的反应。
  从目前来看,房型限制政策立竿见影的影响是,超过90平方米的“大户型”成为新一轮炒房热的主题。该政策公布仅一周,北京90平方米以上住宅均价便明显上涨。由于该户型住宅在北京的总供应中占70%以上,导致三季度房价拉升近20%。超过90平方米的大户型本来就是目前市场销售的主题。在市场人士看来,三口以上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升级住房,是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如,在二手房强制征收个税政策及经济适用房回购政策出台前,均出现集中交易导致价格上涨的现象。2006年,北京二手市场交易价格上涨达25%左右。
  另一方面,宏观调控直接导致市场供应与投资的集中波动,这一波动亦最终传导至房价上。北京自二季度宏观调控后,商品房竣工面积大幅度下降。
  来自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的统计显示,1月-9月,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1259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9.5%。其中住宅894万平方米,下降36.4%;商业及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76.4万平方米,下降10.2%。至10月,普通住宅月均供应面积较2005年减少了28.5%,别墅公寓月均供应面积减少38.9%。
  宏观调控导致的市场空白期,间接助长了开发商囤盘沽价的行为,直接刺激了由投机主导的存量住宅的销售。至2006年7月末,北京商品房空置面积955.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41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积511.9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287.8万平方米。在全部商品房空置面积中,位于四环路以外的面积有544.7万平方米,占全部空置面积的57%,空置时间在三年以上的面积为110.7万平方米,占全部空置面积的11.5%。
  


  事实上,自2004年以来,每一轮宏观调控都会带来市场供应的一段空白期,这种人为制造的供应波动,加重了供求的不平衡,也是刺激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影响将延续至2007年。而北京地区因2008年举办奥运会对土地开发的限制,更加剧供求失衡,很可能形成“挤压下的井喷”。
  在“2008效应”下,自2006年中开始,北京开发商均加大了对现有土地储备项目的开发。其中,2006年1月-10月的新开工面积,较2005年同期提升14%。据伟业顾问公司预测,2007年北京有效供给住宅面积将达2145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50%。
  但是,预售面积的大幅增长会导致房价下跌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土地成本还在攀高。房价的构成主要包括房屋开发成本(包括建设成本税收等)和土地成本。前者一般在1000元/平方米至4000元/平方米间,历年变化不大,地价则相反。2006年1月-10月,北京住宅用地平均土地价格为3463元/平方米,比2005年的2546元/平米方增长36%。
  
  “崩盘”可能?
  
  对土地增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双重预期,构成了热钱涌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动因。但是,与资金快速进出房市相对应的是资金在房地产开发中的低效率运转。
  房地产开发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开发商一半以上的先期投入来自银行信贷,银行与地产商这一利益共同体对土地持续升值的信心,令这一开发周期进一步延长。大部分地产龙头企业均囤积大量土地。在房地产行业,另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是先盖再付款,前期投入由施工方垫付,这也主要来自施工方对土地和房产增值的预期。
  也就是说,归根溯源,银行、地产商与施工方的利益驱动均主要来自于对未来土地升值的预期,土地增值会令房地产项目的利润远高于其他行业。
  在操盘过程中,开发商更有多种方式来降低资金压力,而不必依靠实际销售回笼资金。例如通过内部认购的方式,合法的项目转让,发行信托、固定资产抵押,乃至假按揭等,有多种途径套现。
  这种资金运转模式,是导致地产商囤地囤房的主因。有数据显示,北京至今仍有近8000万平方米土地被开发商囤积,按照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日售600套住宅的速度,如全部开发成住宅,可卖到2015年。至2006年10月,商品房空置面积为893.9万平方米,同期竣工面积仅为1433万平方米,而2005年的数字为3771万平米。
  另一方面,与房价飙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近年来开始递减。2004年该数字为3054万平方米,2005年为2966万平方米,2006年仅为2164万平方米。
  可见,在土地形成住宅实际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对土地升值的预期,始终主宰着各个利益方的行为。对这一预期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市场恐慌,这由土地增值税政策出台对地产股引发的震荡可见一斑。
  这种土地供应稀缺,因而长远来看持续增值的信念来源,是开发商认为中国房价持续升高的梦想之源。
  在他们看来,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城市的聚合效应,构成了土地升值的基础,其发展瓶颈会一直延续至城市老龄化——届时,独生子女继承大量房产将构成对房价的最大威胁,但这至少要20年后才可能出现。
  不过,这一论点忽略了一个更朴素的因素,那便是房价上涨是否会超过买方承受能力的极限?
  在上述长期预期和短期人为因素影响下不断翻倍升值的土地,一旦超过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则很可能在上升到某个高点后迅速崩溃。
  北京常住人口的购房冲动正在下降。北京市发改委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显示:2005年,北京全市普通商品住宅交易中外省市个人购买占36.8%;公寓别墅交易中,外省市个人购买占39.2%,已超过本市个人购买的比重(38.4%)。
  这种下降与房价水平和个人信贷压力有关。有学者计算,如以2006年北京平均商品住房销售价格近8000元/平方米计算,购买一套符合“国策标准”的90平方米的住房,其每套价格为72万元,加上契税、公共维修基金等为74.52万元。再根据2006年1月-7月的统计数据,预计今年每个家庭(2.8人)的可支配收入为56515元,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约为13∶1。如果按照两成首付和6.84%的房贷利率抵押贷款20年,每月需要归还月供4042元,约为家庭月收入4710元的85.8%。个人住房信贷面临着极高的风险。
  不过,中国向来缺乏对房屋实际销售数字等基础数据的权威统计,这也使得各种对房价的预测都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2006年下半年的房价走势,也许还不足以说明宏观调控措施的完全失效。但只要政府仍然扮演着土地控制者的角色,同时又担负着稳定市场的监管职责,调控便可能永远无法摆脱利益趋动与抑制风险的悖论。
其他文献
本法由4个化工单元操作组成:旋流离心分离、絮凝、重力沉降和混合稠浆过滤。实验结果表明:第1级旋流离心分离效率在80%以上。第2级含固相细粒的旋流溢流采用絮凝预处理后,沉降速度提高
一种含有双羟基层的结构的粘土材料(StraifiedDoubleHydroxides简称SDH)的高温下对SO2具有良好吸附性能,本实验用合成的SDH材料研究脱硫反应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DH对SO2的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高,选择性好,通过对不同温度下
要承认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也要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更不能被阵痛遮蔽结构转型的大视野      时间定格在2008年7 月。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正处于一个颇为微妙的关键时刻, 何去何从,众目所瞩    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正处于一个颇为微妙的关键时刻。人们无不关心,施行大半年的紧缩性政策,是否因经济持续下行而即将调整。  如同为温家宝总理“最困难的一年”的判断作注脚,中国经济的总体环境正在
这项改革不仅纠正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而且打破了僵硬的价格管理制度,还带动了计划、物资体制的改革。这是对计划经济制度的重大突破    价格问题越来越突出了  1979年初,我调到国家计委研究室。当时,研究人员总共才四个人,两个人研究生产力,两个人研究生产关系,我和魏礼群是研究生产关系的。  1979年7月,国务院财经委成立体制改革研究小组,由张劲夫领导,一开始实际参与这项工作的是国家计委综合司处长柳
从提高电解处理的效率、降低能耗和改善回收沉积物性状的目标出发,,通过对含铜工业的磁电解处理试验和极化曲线的测定,确定了磁场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采用制粒烧结工艺成功地把煤矸石、粉煤灰及废石膏(或烟气脱硫污泥)制备成建筑用轻质陶粒,实现了对上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稳定化。煤矸石等的配料比以及粉状原料的颗粒尺寸分布
从2007年12月21日开始,将有九个新的欧盟成员国加入《申根协定》,其内部海陆边界检查点将被拆除,而航空边界检查点将于2008年3月拆除。新加入的国家有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
日本的总负债已超过其GDP的160%,这一比例意味着,日本政府负担着比任何其他工业化国家都要高的公共债务。北海道的夕张市是一个缩影,这座城市欠下巨额债务,要在未来18年中偿还3.23
采用TF-TA工艺治理粘胶化纤厂废气。先以TF脱硫液选择脱除H2S,再以TA液体脱除CS2。H2S脱除和再生能一步完成,脱除率98%以上,其表达式:ηH2S=99.5+4.71×10^-4x-3.68×10^-7x^2。CS2脱除率在气液比200-300时达80%-90%,其表达式:ηcs2=98.9-1.32×10^-3x-2.00×10^-4x^2。文中
从汽车保有量,油口消耗、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汽车污染现状及2000年和2010年2个时段的发展趋势,从节能,净化和管理的角度初步分析了削减汽车污染物排放的综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