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质疑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才能得到比解决问题更深层次的收获。通往探究性学海的航船就是掌握了问题生成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能抓住问题的切入口,教给方法让学生发现、生成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促进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解决。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生成;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62-02
  一、抓“题眼”生成问题
  “非问,无以广识。”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题眼”——题目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它提出问题,对读懂一篇课文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中有一篇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一文,其课题中的“窃”就是关键词,是“题眼”。一“窃”串全文,记叙了“我”别样读书的两个场景,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小英子的热爱阅读、渴望知识。笔者在揭示课题后,先引导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归纳,又追问通过这句话你明白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字来写的,即关键词是哪个。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眼“窃”提出问题:谁“窃读”?为什么“窃读”?怎样“窃读”?“窃读”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对课题的疑问走进课文内容的探究实践,就能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二、找“矛盾”生成问题
  语文阅读教材中存在着许多“矛盾”,有的是文题与内容的“矛盾”,有的是情节“矛盾”,有的是课文内容前后之间的“矛盾”。文章的内涵也常常借助矛盾冲突来揭示。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到“矛盾”生成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探究。如《穷人》一课,学生明白课题“穷人”的意思是生活贫穷困苦的人,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用读重音或对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如:“桑娜的丈夫养活一家七口人”与题目“穷人”相矛盾的内容,再引导学生从桑娜一家住、吃、穿等方面的语句探究是否“文”与“眼”矛盾——桑娜的家“穷”,还是“不穷”?再引导读读桑娜和渔夫勤劳的语句,边读边比,学生就理解:桑娜家的生活是贫穷的,全靠勤劳的双手养活一家;然后因势利导:桑娜一家的生活虽贫穷,但她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她们甘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课题为“穷人”,正说明人“穷”心不“穷”。像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教材中很多,教者应引导通过重点读即读悟、找反义词等方法抓住“矛盾”引导生成问题,促进探究实践,就能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
  三、置“情境”生成问题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看似无疑处生成问题,促进探究实践,使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更深一层。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在学生都认同了伽利略实验的结论后,应鼓励、引导孩子们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你们敢怀疑伽利略吗?”随后笔者从强调“同时落地”四个字着手引导生成问题。一个孩子举手发言:“老师,我想起一个现象,那鹅毛和干树叶总会在空中飘荡好久才会落地,这是不是可以推翻伽利略的结论呢?”另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纠正:“课文里说的是两个铁球!”“对呀!是‘铁球’呢!”教者着重强调是“铁球”,又一个孩子眨巴着眼睛,仔细想了想,站起来说:“一个空心球是不是可以和鹅毛一样轻呢?如果这样的话,那他的实验结论应该附加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两个铁球都必须是实心的。”老师适时点拨鼓励:“没错,空气是有阻力的,这个现象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思索、探究发现的,很多自然界的奥秘,科学家们也是经过这样的过程发现的,只要你们肯动脑筋,敢于向看似无疑的地方提出问题,挑战‘权威’,你们也是可以成为‘伽利略’的!”孩子们笑了。将学生置于特定情境,培养了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思维,促进了探究实践向纵深处发展,有机地实现了语文、科学两个学科内容的交叉整合,真可谓一箭三雕!
  四、揣“内心”生成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又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学科。可是有许多文章只写了人物的外表特征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就把人物的个性、品质表述出来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外表特征这面镜子生成问题,诱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来透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独特得感受、体验、理解”。如《丰碑》中第七自然段人物外表的描写十分精彩,它既勾画出了军需处长的“形”又暗含了军需处长的“神”。教师要抓住人物外表特征描写的句子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如:“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的神态描写,可引导用从神态想象内心的方法来生成问题:军需处长冻僵时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当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而诱导学生探究军需处长的内心世界:(1)面对寒冷和死亡毫无惧色,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战友的生命,他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2)为了战友,为了能到达革命的目的地,即使自己牺牲了也是非常值得的;(3)从军需处长牺牲前的神态感到心安理得、死有所值等。又如:“單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的服饰勾勒,首先学生从有关资料中知道“军需处长”是军队的给养装备的负责人,读到这句时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一个军需处长怎么会没有一件棉衣呢?怎么穿的是“单薄破旧”的衣服?教师应适时适势引导探究。更要从“贴”字上下功夫——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教师可把外表描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理解:若外面穿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能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吗?若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能说“贴”在身上吗?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是怎么样的?(单薄,也许还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可见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又加上下雪,所以衣服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学生通过抓住“单薄破旧”、“贴”等外表特征进行探究实践,深入到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1)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2)他有一颗金子般晶莹、透亮的心;(3)他的确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座丰碑,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表特征描写由外表想内心、抓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生成问题,促进学生自然而然去揣摩、探究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了独特的感悟。
  五、填“空白”生成问题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的篇章作家往往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令人遐想,令人深思。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生成问题,是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如《赤壁之战》一课第五自然段,记叙了黄盖给曹操一封投降信以及曹操接到信后兴奋的心情,文章黄盖的信是怎样写的?曹操接到信后是怎么想的?……这些都没有交代。现行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空白处生成问题,引领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去深思、去探究,以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
  引导学生生成问题的方法还很多。只要运用得当,问题就会像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实践也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他文献
摘要:《长歌行》情景交融、感悟人生,堪为乐府诗之代表。全诗通过描写季节交替和生物荣衰,感叹光阴一去不回,激发人们自励图强不蹉跎岁月,娓娓道来,余韵无穷。  关键词:《长歌行》;汉乐府;赏析;惜时  中图分类号:I2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45-01  乐府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门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歌谣及文人诗与乐曲相配,以备朝廷祭祀和宴
摘要:班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班级管理的方法,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也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重要课题。尤其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得体,直接关系班主任工作的成败。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高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规律和时代的变迁交融在一起,使得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挑战性。所以,针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培养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不例外,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特别是三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如何在学生开始接触写作时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培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摒弃传统教学理念,通过明确学生学习语文目的,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法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素养;教学环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46-0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发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
摘要: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提高学生在法律实践环节的能力,如何有效推进法学实践教学,是当前的法学教育中学校和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模拟法庭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因其本身的特点和独特的运行方式及其超强的综合性模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像律师那样思索”,能真正地提高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模拟
摘要: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除了学习,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去认识学生,去亲近学生;除了本人,还可以向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做多方面的了解,争取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和协作。  关键词:良师益友;宽容;快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54-02  案例介绍  现在的陈明是我班一个遵守纪律,主动学习,成绩良
摘要:对于班级中思想品德一般、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如果我们能够热情关心、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用爱心感染他们,他们就可以同优等生一起进步。因此,班主任要做现实中的“皮格马力翁”,重视“灰色学生”的需要和渴望,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让“灰色学生”显出亮色。  关键词:灰色学生;皮格马力翁效应;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
摘要:快乐学习是音乐课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音乐教师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感悟并给予多元评价,让学生更快地融入体验音乐的情绪,发挥想象的空间,能说则说,能舞则舞,能奏则奏。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学生将会愉悦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快乐学习;有效教学;音乐课堂;以学论教;多元评价 
摘要: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旨在激发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本文在与深圳宝安区某小学教师就绩效工资制的实施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探究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实施现况,包括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以及体现出的问题。  关键词: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成效;问题  一、引言  2008年12月2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
摘要: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重视不足、方法不当,不少随迁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偏差。基于学校视角,学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运用矫正性教育,科学树立教育理念,有效利用课堂资源,自觉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对接社会教育。  关键词:随迁子女;认识偏差;行为偏差;矫正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09-02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