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国庆35周年大阅兵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作为一名光荣的女兵,为庆祝国庆35周年,走在1984年10月1日通过天安门前的阅兵方队中。
  2009年4月6日,我受邀来到了位于京郊的国庆阅兵村的女兵营地,看望正在像我们当年一样训练着的小战友们。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抹不去的记忆,任凭时光流逝,它却永远深藏在心,在阅兵村中,我的思绪飞回到25年前,记忆深处的那段珍藏,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神圣使命从天降
  
  1984年2月的一个上午,承德解放军266医院赵院长办公室。
  “邵雅梅同志,经院党委严格审核,研究决定,派你去参加国庆35周年‘大阅兵’!”
  “大阅兵?”19岁的我全然不知它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一下子懵住了,院长看出了我的心思,接着对我说:“小邵呀,这次国庆‘大阅兵’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它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振军威,扬国威,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举世瞩目,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站起身来,郑重地向院长敬了一个军礼:“请首长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两天后,我在兴奋冲动的状态中,来到了石家庄北京军区军医学校训练基地。经过严格的体检和体能测试后,我和421名女战友被留了下来,从这一刻起,我们这群“小女兵”就走进了长达8个月的全封闭、超强度、单调艰苦的阅兵训练。然而它却最终演化出了我们生命百花园中的一朵绚烂之花。
  
  烈日之下树军威
  
  5月初,我们女兵方队正式进驻北京沙河机场的阅兵村。
  与其说训练比拼的是姿态、动作、步伐,倒不如说是对每个人意志的锤炼和韧劲、决心、自信心的考验,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有机会迈步走过那光荣的地段。
  方队正步训练恰逢酷暑盛夏,广阔的机场上连一棵小树都看不见,一丝风也没有。头上是烈日毒晒,脚下的水泥地烫得汗一落地马上就被蒸发掉了,地表温度最高时达到60多摄氏度,热气直往上冒,就如同置身在一个大火炉里。而且还要连续不停地做动作,不仅浑身湿透,鞋窠里都能倒出水来。
  帐篷里最高温度达到56摄氏度,队里怕我们休息不好影响第二天的训练,每天发冰块给我们降温。为了通过天安门这196米,3.3分钟,我们军姿站了上千个小时,齐步正步一丝不苟地走了数千公里,那其中的“滋味”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
  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拔军姿”训练,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太阳曝晒、疲劳口渴不说,各种蚊虫叮咬在脸上、身上,又痒又痛,站到最后时,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了,很多女同事的面部被强烈的紫外线烧伤了,脸上先是起疹子,接着是破溃流水,最后是结痂,即便如此,大家仍在坚持,再坚持。
  “魔鬼”般的训练,不久就让我们的忍受力达到了极限。可这时,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绝不能倒下,只要“站军姿”时晕倒过一次,第二次再晕倒时就要没商量地立即被淘汰,去当预备队员。
  为了那历史性的时刻,为了女兵方队的荣誉和自己的荣光,绝不能掉队,绝不能出局。这就是我们能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撑。
  阅兵后的25年中,这种顽强的意志和精神,使我勇敢地去面对、无数次战胜了各方面的困难,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
  
  阅兵村里甜美的歌
  
  阅兵村里的生活是极为单调枯燥的,每天从早到晚都是雷打不动的从训练场到饭堂再到帐篷,为了丰富队员们的生活,方队领导决定,定期为大家举办联欢会,首场联欢会上大家推荐我唱黄梅戏《天仙配》。队友刘月艳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演董永!”随即大伙兴奋热情地帮我俩进行排练。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段清唱的小曲为营队带来了欢笑和掌声。
  当晚,我俩演完谢幕时,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来,大家强烈要求我俩再唱一段。面对这出乎意料的热烈场面,没有准备其他唱段的我们,只能又将《天仙配》唱了一遍。
  打这儿以后,每次联欢会,我和刘月艳的《天仙配》都成了必不可少的保留曲目。后来,我俩又排演了黄梅戏选段《中状元》,再后来,队里的小才女吕艳红,帮我们将《中状元》重新填了词,每次演唱效果都不同凡响。
  25年来,我曾在单位活动、朋友聚会和家人团聚等不同场合演唱过《天仙配》,每次演唱时在甜美歌声里都蕴含着我对阅兵村往事的深情回忆。可此时,除了我自己又有谁能够知道这《天仙配》的背后,我和我的战友们那一个个的阅兵故事、那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呢?
  
  阅兵式的成功检验
  
  1984年10月1日,我们可爱的祖国诞辰35周年的当天,我们凌晨4时起床,6点准时从沙河机场阅兵村出发,抵达了前门徒步阅兵方队列队的预定位置,大家怀着急切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那历史性一刻的到来。
  随着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向军委邓小平主席的报告,阅兵式开始了。
  当小平同志乘坐的检阅车驶抵女兵受阅方队前时,我们全体随着小平同志的检阅车行注目礼。
  “同志们好!”我们整齐而洪亮地回应:“首—长—好!”
  那一刻,我为自己能够亲身经历见证了这伟大的盛事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更为我们能够在全中国、全世界面前,良好地展现出“红色娘子军”的飒爽英姿、威武刚毅的气势和风采,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分列式开始了,军乐声响了起来。我们踏着节奏,迈着铿锵有力、自信整齐的步伐向天安门进发。
  我们威武、雄壮、整齐地通过了天安门,我们女兵方队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时,我哭了,我们哭了!这是大功告成后喜悦的泪水!这也是饱经了长时间“苦”与“难”的“委屈”的泪水!这是为此时此刻意味着与阅兵有关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未来新的生活即将开启而流淌的泪水!
  阅兵指挥部对我们以分列式通过天安门的考核结果是:“横、竖、斜线整齐,踢腿、摆臂、步幅、步速合乎标准,规定通过时间为3分22秒75,实走时间3分22秒整,误差仅0.75秒,创造了徒步方队最佳成绩。”
  如今,参加1984年大阅兵时这几件刻骨铭心的往事,却永久地成为了我记忆深处的珍藏,无法忘怀!
其他文献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健康之道。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万承奎教授的精彩“健康语录”,令众人受益匪浅。     对老人 做个80岁的老少年  21世纪是长寿时代,这是安南曾在1999年向全世界宣布的。目前,全世界平均年龄66岁,中国平均71.8岁,北京平均79.07岁,上海前几年平均79.66岁,日本去年年底平均年龄81.9岁。现在海外说“百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摇篮里”。
期刊
一般认为汉代时我国肯定已有食醋。最初醋的制法是用麦曲使小麦发酵,生成酒精,再利用醋酸菌的作用将酒精氧化成醋酸,所以醋在古代还被称为“苦酒”。  北魏时期科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23种醋及其制法。造醋的原料有小米、高粱、糯米、大麦、小麦及黄豆等。用谷物固体发酵酿醋,是我国制醋的特点,由于曲中微生物种类多,醋中除醋酸外,还有乳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使醋的味道更好。  历史上酿醋的方法很
期刊
案例:60岁出头的王大爷丧偶多年,3年前经人介绍与来自四川的中年妇女李某相识,不久,二人就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并举行了结婚仪式。此后,二人常因一些琐事争吵。前年国庆节,王大爷从外边回家,发现李某失踪了,家中近两万元的存款也不见了。李某从此再也没有露面。万般无奈下,王大爷于去年7月到法院起诉,要求与李某解除婚姻关系。法院两次向李某的老家四川寄去应诉通知书都被退了回来,原因是邮政部门证实当地“查无此人
期刊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至今都难以解释的谜一样的巧合。    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史记》中所载的中国炎帝、黄帝同时代。两者都是东西方文化始源。  二、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代,两人年龄只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最大宗教之一 —— 佛教。   三、公元632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统一全中国,建立大唐帝
期刊
在兰州滨河路老年公园里,有一个中老年人交谊舞乐园。68岁的蔡志云曾经拜师学习拉丁舞,至今仍然为当年没有受到英国皇家舞蹈协会老师的亲传而遗憾,但因为生活的快乐,每天早上,上百名中老年人在公园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和老人们共同享受拉丁舞的激情和难得的快乐……   兰州最早推动拉丁舞的李志刚是蔡志云的启蒙老师,是他点燃了蔡志云对拉丁舞的激情。    每天早上8时30分,一位面容清癯、身材高挑的老人,会准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
期刊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跟我告别,说为了给男友庆祝生日,你要提前赶回学校,给他挑选合适的礼物。我只不过回了一句,你怎么从来不记得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呢,你便生了气,说,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从来没主动向孩子索取过礼物呢?他们疼自己孩子还来不及呢,哪像你一样,时时抱怨?况且,爱情怎能拿来与亲情相比呢?  孩子,你或许现在还无法明白,一个母亲,如果不是心里真的有委屈在,是不会抱怨给孩子听的,她宁肯独自一人默默承受
期刊
登东山  文/刘林彬      登上东山乐趣悠,风光旖旎眼帘收。    怡沁园边山水秀,崇莲寺里烛香稠。    青松翠竹迎宾客,暮鼓晨钟伴比丘。    遥望奇峰天际接,非凡胜景笔难周。    常德古城有怀  文/张公才     常德建成周赧王,武陵一郡古今扬。    湘西扼住称门户,历代兵家抢夺忙。    兴衰自古难期料,受苦人民哪个帮。    可喜今朝时势变,万民齐颂党恩长。    改革开放三十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期刊
“医托”的存在,给前来求医的病患者又增添了一道心理创伤。患者们怀揣着治病钱,来到哈尔滨,一心奔着疗效好的大医院而来,不料却掉入了“医托”早已编好的“黑医网”。     轮番轰炸患者上当   8月20日一大早,家住黑龙江漠河的白女士来到哈尔滨医大二院看病。一进门诊大厅,一名30多岁的男子就上前搭讪:“大姐,外地来的吧?看什么病啊?”“来看看风湿。”“那你得先挂号,那个窗口人少。”在这位热心男子的指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