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间我只是文学作者,后来成为出版人。职业生涯完成,既是个人兴趣使然,也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需要,成为“全民阅读”推广人。三重身份都与书籍相连
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开展全民阅读”的呼声,不断出现在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提案建言里。其中,有一位孜孜不倦为此付出诸多努力的“全民阅读”倡导者,给人留下难忘印象。他就是第十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北京春天的一个上午,记者前往位于东城区的一处办公场所,见到这位举止干练、待人真诚的长者。他就有关“全民阅读”、数字化时代阅读特点和个人阅读经历等话题与记者进行深入交流,思想深刻,内容翔实,给人启发。
从倡导到推动“全民阅读”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聂震宁作为第一提案人,与3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后,全国政协每年的大会他都提出相关提案。2012年3月,聂震宁与13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将城市全民阅读状况指数纳入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建议”提案。2013年,除参与11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建议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提案外,他再次呼吁设立“全民阅读日”。201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近年来,国家领导人提倡“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全民阅读立法已纳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与此同时,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新书出版发行提速,数字出版、网络传播乃至云出版日新月异。着眼大众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扶持实体书店政策,营造读书环境,养成阅读风气。“全民阅读”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提及此,聂震宁专注而细致地阐述道:“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写的是“推动全民阅读”,推动意味政府发力、社会出力。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全民阅读’做出安排:‘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由此可见,‘推动全民阅读’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已不是个人是否读书、精英人才得到怎样培养的事情,而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能否跃升的重要举措。阅读状况,是民族文明传承发展的必要基础。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不读书的社会盲目混乱。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我国人均阅读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能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为此,国家通过立法促进人们更多地开展阅读,政府和社会组织更有效地支持阅读,保障人们阅读的权利和得到应有的阅读服务,是文明进步之举。”
什么是“全民阅读”?聂震宁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提出“全民阅读”,1982年又提出“走向阅读社会——八十年代的目标”,1995年决定将两大文豪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忌日——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及保护版权日”(现一般简称为“世界读书日”)。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宣言:“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裕,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理解这一宣言,“全民阅读”是为广大人群更加健康有趣地生活,为提升个人情趣和修为的阅读,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阅读。
在聂震宁看来,“全民阅读”不应强调功利性目的。思维严谨,目光恳切,他儒雅温和的讲述中透出真知灼见:“我们常对‘全民阅读’的理解有些随意,甚至偏差。最典型的是不少地方用‘读书改变命运’号召大众读书,用所谓‘成功人士’的实例鼓舞大众读书,这并不符合‘全民阅读’的主旨。我们现在倡导‘全民阅读’,并非为功名而目的极强的阅读。人们常说‘读书改变人生’,我是赞成的,但不能把人生的改变狭隘看作是个人的职业高低、地位升降和收入多寡,人生状态和价值还包含精神境界、道德修养、为人态度和家庭生活等许多更有意义的内容。”
阅读与否、多还是少、读什么怎么读,既是个人精神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自由,也将影响民众精神的现实状态和长远走向。近年有专业人士表达担心:“读书这种私人化的事,如何由行政机关推动?”对此,聂震宁坦言开展“全民阅读”不能仅止于行政力量和外力强加,不是每天早晨人们拿着同一本书齐声诵读,那样民众阅读的习惯仍难养成。他不贊成闹腾着阅读,特别是阅读一旦被弄成“运动”,往往流于庸俗让人反感。聂震宁特别强调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最终形成一流的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试想,当人们完成求学任务、到人生旅程休息阶段、温饱问题解决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是否还需要读书?那些阅读状况优秀的国家,国民愈发以读书为寻常之事,生活应有之内容,公园、街道、大巴、火车、飞机上常见有人在读书。而我们的状况却令人遗憾。”
视野开阔、求真务实的识见背后,饱含着聂震宁常年不懈的扎实调研与深入思考。他提示“全民阅读”书目推荐应设定知识层次,可涵盖众多范畴,但要适宜基础与大众。“我既是写作者,又是出版者,写作关心别人是否愿读,出版关注读者是否踊跃。1999年尚未提出‘全民阅读’时,我写过一篇文章《读者你是谁》,说的是读者是出版机构的服务对象,但我们出版人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读者是谁,更不理解读者的诉求。不是有人写和出书就自然有人读,从写作、出版到推送,读者看后有好的反馈可以传递影响作者,作者听取后再与出版社继续合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出版社成功与否,不是凭出书的数量,而在于有多少被公认、被历史证明的精品书。书籍关乎人的全面成长,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要‘开卷有益’和‘有书为证’的,理应精心去做。”
阅读的好时代与碎片化
聂震宁认为阅读的好时代,是政府有好政策推动大家学习,环境宽松民间写作热情高涨,时时自省、不满足既有阅读状况的时代,也是社会转型创新的时代。春秋战国,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策论遍天下,学者到处走。唐朝初期呈现重文风气,形成文治化转型趋势。至盛唐开元、天宝年间,阅读诗歌蔚成风气。宋朝从武人专权弊端中吸取教训,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阅读受到很高推崇。作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清末民初时期,西学东渐,阅读非常活跃。近代洋务运动以降,内忧外患,国门洞开,图书市场涌现大量国内外名著。至抗战时期,青年读书欲望强烈,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文化书籍受到追捧。“我研究邹韬奋先生,1938年至1940年,他领导的生活书店分布全国多地,开有56家分支店,一度居中国年度出书量之首。当时社会危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青年寻找方向,阅读成为重要精神支撑。”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数字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新闻出版传播领域后,阅读的碎片化、浅表性问题招致批评。然而,批评并未阻止碎片化阅读发展。近些年,作为典型碎片化阅读的手机阅读愈发普遍。“试想,移动互联网带来碎片化阅读,然而没它大家就都去读书吗?有微信后还会低头看看,比如一些写情致、抒情怀的短文,成为一种文化熏陶也很好。”对此,聂震宁进一步表达见解,“对国民阅读率低的中国,用相对廉价便捷的阅读终端读些内容良好的文字,使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较多,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对许多上班族年轻人而言,在高峰拥挤的地铁、公交车上捧读手机就方便得多。倘若有些人读了短小碎片后,引起兴趣发现一本好书,闲暇再去深读更是相得益彰。碎片化阅读的不足是原来读完整书的人,现在觉得微信好玩便捷,不像纸质书那样有压力,从而失去深度阅读的耐心。我们应顺势而为,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和弱化整体、深度阅读,同时承认并尊重受众碎片化阅读的权利,并尽力提供更多优美感人的文字,将互联网发展成生动、活泼、清新的精神文化空间。”
阅读收获人的全面发展
数十年来,书籍与聂震宁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成长过程中,阅读对他的品格独立完善和综合素质提升起到独特作用。聂震宁动情地回忆道:“书对我的影响很直接。小时候家里穷,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孩子们从南京搬迁到广西外婆家。外婆是文盲,家里没什么书。为让我们吃饱饭,身为知识分子的母亲每天奔忙十分辛苦。即便如此,母亲仍坚持从县图书馆借书回来看。我是在她的影响下,养成读书的习惯。”1963年秋天,聂震宁考进县城中学,因陌生进而好奇、向往,特别是人手一本的学校图书馆借书证,令他心里涌起莫名的激动。终于,聂震宁如愿以偿,跟着高年级同学学习检索书卡,填写借书证。颇有如入芝兰之室的满足感。就这样,求学期间他坚持用心阅读。
回顾聂震宁的阅读经历,最重要的阶段是知青岁月。“文革”十年浩劫,初中毕业后聂震宁去农村做了7年的插队知识青年。如何度过这段漫长的时光?除下地劳动和青春痴想外,就是渴望读书。有位同学家里藏书多,聂震宁就不断从他那里借,蜷缩在茅草屋里看书,饿了吃点冷饭,渴了就在水缸里舀水,全神贯注格外投入。时光之河悄然淌过,通过积累他读了不少书籍,其中最爱的还是文学,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手不释卷,外国文学名著能找到的也要读。时至今日,谈起这段难忘的阅读时光,聂震宁的眼眶中泛着晶莹的光亮:“读书是否认真用心效果不同。大家当时喜欢看小说,但我很细致地读了‘文革’前由北京大学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语文选读式的作品。还有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外国名著巴尔扎克、梅里美等人的作品。那时,读书打发许多孤寂时光,消解若干冲动狂想,振奋精气神,激发进取心和写作欲望,使我在思维逻辑和文学素养上得到明显提高。”
凭借阅读积累和实践磨砺,聂震宁在写作领域展现出众的才华。1980年代初期,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是广西唯一录取的青年作家。在作家班里,看到很多同学忙着写小说,聂震宁也在写,但觉得还是应该在阅读上多下功夫,使自身更充实丰厚。在北大的阅读令他思想沉淀、行文流畅,不仅促成写作上的爆发,更对后来从事出版工作带来极大帮助。此后,聂震宁历任漓江出版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在日常繁重的领导工作中,聂震宁注意将阅读时间妥善分配,一是为工作研读、审读及浏览书稿,二是为志趣爱好乐此不疲。“组织各种选题,我可以直接发声,不会在专业编辑面前一无所知。比如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于2004年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标志性出版工程《中国文库》,旨在整理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优秀的文化和出版成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和综合普及等六大类别,出版5辑共500多种图书。大凡名著,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功在当时、利及千秋、传之久远。组织《中国文库》出版,如此大量的图书我难以逐一研读,但能做到熟悉了解,这得益于长期的阅读积累。追溯成长经历,我总会动情地想到多年的閱读时光。”
2011年8月,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领导岗位卸任,聂震宁有意识地安排新的生活内容和工作节奏。阅读伴他静处一些时日。读起前辈贤达文集,回望、触摸屡屡不绝的数千年历史风烟,体会非凡长者的胸怀、眼界、睿智、敏感和丹心。从秦汉到明清,自正史至野史,由改朝换代到民间争讼,观帝王将相察三教九流,书籍中所记录的纵横驰骋,涉笔成趣,小大由之,时有令人拍案的古今取譬,不乏精良辞藻让人感叹,足显史家缜密、杂家笔法和作家才情,让聂震宁产生融通古今之感。他如此这般静心读了不少书,觉得收获满满。聂震宁的读书时间主要在清晨。新一天开始之际,晨曦初露,周遭静谧,身心轻捷,头脑清醒,读书感受一份高尚情谊,认识一点生活道理,为一个小小的幽默会心微笑,在一处惊奇的发现轻轻慨叹,人生中宠辱相忘。文史读物、人物传记,甚至一二短篇,三四美文,皆为他之喜爱,常一天读来暮色临窗身心愉悦。阅读的同时,聂震宁喜欢思考问题,并将新的观感流诸笔端,发表高水准的文章。阅读的储备,又使社会活动众多的他,每次演讲时都具备新意与气度,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人文荟萃,俊彩星驰,在困厄时坚忍不拔,在成就中内敛自知,对阅读用心之深,对事业力行之切,展现出聂震宁的坦荡热忱与朴实赤诚。回眸人生勤勉之路,聂震宁吐露心声:“早年间我只是文学作者,后来成为出版人。职业生涯完成,既是个人兴趣使然,也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需要,成为‘全民阅读’推广人。三重身份都与书籍相连。不管身份和地位怎样变化,让我从心中感到亲切与珍视的最是‘读书人’这个称谓。被称作‘读书人’,是受到尊重的褒奖,少了些世俗中的虚张声势,多了番内心里的自在轻松。‘全民阅读’是静水流深、深水流缓的过程,希望更多的人为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捧起书。阅读可以让人智慧清醒、成长壮大,看清楚许多事物和人生道理,检点自身过往得失,从而选择好继续要走的前途。文明进步的阅读观,收获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余玮
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开展全民阅读”的呼声,不断出现在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提案建言里。其中,有一位孜孜不倦为此付出诸多努力的“全民阅读”倡导者,给人留下难忘印象。他就是第十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北京春天的一个上午,记者前往位于东城区的一处办公场所,见到这位举止干练、待人真诚的长者。他就有关“全民阅读”、数字化时代阅读特点和个人阅读经历等话题与记者进行深入交流,思想深刻,内容翔实,给人启发。
从倡导到推动“全民阅读”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聂震宁作为第一提案人,与3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后,全国政协每年的大会他都提出相关提案。2012年3月,聂震宁与13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将城市全民阅读状况指数纳入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建议”提案。2013年,除参与11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建议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提案外,他再次呼吁设立“全民阅读日”。201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近年来,国家领导人提倡“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全民阅读立法已纳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与此同时,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新书出版发行提速,数字出版、网络传播乃至云出版日新月异。着眼大众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扶持实体书店政策,营造读书环境,养成阅读风气。“全民阅读”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提及此,聂震宁专注而细致地阐述道:“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写的是“推动全民阅读”,推动意味政府发力、社会出力。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全民阅读’做出安排:‘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由此可见,‘推动全民阅读’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已不是个人是否读书、精英人才得到怎样培养的事情,而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能否跃升的重要举措。阅读状况,是民族文明传承发展的必要基础。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不读书的社会盲目混乱。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我国人均阅读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能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为此,国家通过立法促进人们更多地开展阅读,政府和社会组织更有效地支持阅读,保障人们阅读的权利和得到应有的阅读服务,是文明进步之举。”
什么是“全民阅读”?聂震宁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提出“全民阅读”,1982年又提出“走向阅读社会——八十年代的目标”,1995年决定将两大文豪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忌日——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及保护版权日”(现一般简称为“世界读书日”)。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宣言:“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裕,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理解这一宣言,“全民阅读”是为广大人群更加健康有趣地生活,为提升个人情趣和修为的阅读,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阅读。
在聂震宁看来,“全民阅读”不应强调功利性目的。思维严谨,目光恳切,他儒雅温和的讲述中透出真知灼见:“我们常对‘全民阅读’的理解有些随意,甚至偏差。最典型的是不少地方用‘读书改变命运’号召大众读书,用所谓‘成功人士’的实例鼓舞大众读书,这并不符合‘全民阅读’的主旨。我们现在倡导‘全民阅读’,并非为功名而目的极强的阅读。人们常说‘读书改变人生’,我是赞成的,但不能把人生的改变狭隘看作是个人的职业高低、地位升降和收入多寡,人生状态和价值还包含精神境界、道德修养、为人态度和家庭生活等许多更有意义的内容。”
阅读与否、多还是少、读什么怎么读,既是个人精神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自由,也将影响民众精神的现实状态和长远走向。近年有专业人士表达担心:“读书这种私人化的事,如何由行政机关推动?”对此,聂震宁坦言开展“全民阅读”不能仅止于行政力量和外力强加,不是每天早晨人们拿着同一本书齐声诵读,那样民众阅读的习惯仍难养成。他不贊成闹腾着阅读,特别是阅读一旦被弄成“运动”,往往流于庸俗让人反感。聂震宁特别强调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最终形成一流的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试想,当人们完成求学任务、到人生旅程休息阶段、温饱问题解决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是否还需要读书?那些阅读状况优秀的国家,国民愈发以读书为寻常之事,生活应有之内容,公园、街道、大巴、火车、飞机上常见有人在读书。而我们的状况却令人遗憾。”
视野开阔、求真务实的识见背后,饱含着聂震宁常年不懈的扎实调研与深入思考。他提示“全民阅读”书目推荐应设定知识层次,可涵盖众多范畴,但要适宜基础与大众。“我既是写作者,又是出版者,写作关心别人是否愿读,出版关注读者是否踊跃。1999年尚未提出‘全民阅读’时,我写过一篇文章《读者你是谁》,说的是读者是出版机构的服务对象,但我们出版人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读者是谁,更不理解读者的诉求。不是有人写和出书就自然有人读,从写作、出版到推送,读者看后有好的反馈可以传递影响作者,作者听取后再与出版社继续合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出版社成功与否,不是凭出书的数量,而在于有多少被公认、被历史证明的精品书。书籍关乎人的全面成长,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要‘开卷有益’和‘有书为证’的,理应精心去做。”
阅读的好时代与碎片化
聂震宁认为阅读的好时代,是政府有好政策推动大家学习,环境宽松民间写作热情高涨,时时自省、不满足既有阅读状况的时代,也是社会转型创新的时代。春秋战国,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策论遍天下,学者到处走。唐朝初期呈现重文风气,形成文治化转型趋势。至盛唐开元、天宝年间,阅读诗歌蔚成风气。宋朝从武人专权弊端中吸取教训,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阅读受到很高推崇。作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清末民初时期,西学东渐,阅读非常活跃。近代洋务运动以降,内忧外患,国门洞开,图书市场涌现大量国内外名著。至抗战时期,青年读书欲望强烈,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文化书籍受到追捧。“我研究邹韬奋先生,1938年至1940年,他领导的生活书店分布全国多地,开有56家分支店,一度居中国年度出书量之首。当时社会危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青年寻找方向,阅读成为重要精神支撑。”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数字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新闻出版传播领域后,阅读的碎片化、浅表性问题招致批评。然而,批评并未阻止碎片化阅读发展。近些年,作为典型碎片化阅读的手机阅读愈发普遍。“试想,移动互联网带来碎片化阅读,然而没它大家就都去读书吗?有微信后还会低头看看,比如一些写情致、抒情怀的短文,成为一种文化熏陶也很好。”对此,聂震宁进一步表达见解,“对国民阅读率低的中国,用相对廉价便捷的阅读终端读些内容良好的文字,使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较多,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对许多上班族年轻人而言,在高峰拥挤的地铁、公交车上捧读手机就方便得多。倘若有些人读了短小碎片后,引起兴趣发现一本好书,闲暇再去深读更是相得益彰。碎片化阅读的不足是原来读完整书的人,现在觉得微信好玩便捷,不像纸质书那样有压力,从而失去深度阅读的耐心。我们应顺势而为,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和弱化整体、深度阅读,同时承认并尊重受众碎片化阅读的权利,并尽力提供更多优美感人的文字,将互联网发展成生动、活泼、清新的精神文化空间。”
阅读收获人的全面发展
数十年来,书籍与聂震宁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成长过程中,阅读对他的品格独立完善和综合素质提升起到独特作用。聂震宁动情地回忆道:“书对我的影响很直接。小时候家里穷,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孩子们从南京搬迁到广西外婆家。外婆是文盲,家里没什么书。为让我们吃饱饭,身为知识分子的母亲每天奔忙十分辛苦。即便如此,母亲仍坚持从县图书馆借书回来看。我是在她的影响下,养成读书的习惯。”1963年秋天,聂震宁考进县城中学,因陌生进而好奇、向往,特别是人手一本的学校图书馆借书证,令他心里涌起莫名的激动。终于,聂震宁如愿以偿,跟着高年级同学学习检索书卡,填写借书证。颇有如入芝兰之室的满足感。就这样,求学期间他坚持用心阅读。
回顾聂震宁的阅读经历,最重要的阶段是知青岁月。“文革”十年浩劫,初中毕业后聂震宁去农村做了7年的插队知识青年。如何度过这段漫长的时光?除下地劳动和青春痴想外,就是渴望读书。有位同学家里藏书多,聂震宁就不断从他那里借,蜷缩在茅草屋里看书,饿了吃点冷饭,渴了就在水缸里舀水,全神贯注格外投入。时光之河悄然淌过,通过积累他读了不少书籍,其中最爱的还是文学,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手不释卷,外国文学名著能找到的也要读。时至今日,谈起这段难忘的阅读时光,聂震宁的眼眶中泛着晶莹的光亮:“读书是否认真用心效果不同。大家当时喜欢看小说,但我很细致地读了‘文革’前由北京大学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语文选读式的作品。还有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外国名著巴尔扎克、梅里美等人的作品。那时,读书打发许多孤寂时光,消解若干冲动狂想,振奋精气神,激发进取心和写作欲望,使我在思维逻辑和文学素养上得到明显提高。”
凭借阅读积累和实践磨砺,聂震宁在写作领域展现出众的才华。1980年代初期,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是广西唯一录取的青年作家。在作家班里,看到很多同学忙着写小说,聂震宁也在写,但觉得还是应该在阅读上多下功夫,使自身更充实丰厚。在北大的阅读令他思想沉淀、行文流畅,不仅促成写作上的爆发,更对后来从事出版工作带来极大帮助。此后,聂震宁历任漓江出版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在日常繁重的领导工作中,聂震宁注意将阅读时间妥善分配,一是为工作研读、审读及浏览书稿,二是为志趣爱好乐此不疲。“组织各种选题,我可以直接发声,不会在专业编辑面前一无所知。比如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于2004年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标志性出版工程《中国文库》,旨在整理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优秀的文化和出版成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和综合普及等六大类别,出版5辑共500多种图书。大凡名著,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功在当时、利及千秋、传之久远。组织《中国文库》出版,如此大量的图书我难以逐一研读,但能做到熟悉了解,这得益于长期的阅读积累。追溯成长经历,我总会动情地想到多年的閱读时光。”
2011年8月,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领导岗位卸任,聂震宁有意识地安排新的生活内容和工作节奏。阅读伴他静处一些时日。读起前辈贤达文集,回望、触摸屡屡不绝的数千年历史风烟,体会非凡长者的胸怀、眼界、睿智、敏感和丹心。从秦汉到明清,自正史至野史,由改朝换代到民间争讼,观帝王将相察三教九流,书籍中所记录的纵横驰骋,涉笔成趣,小大由之,时有令人拍案的古今取譬,不乏精良辞藻让人感叹,足显史家缜密、杂家笔法和作家才情,让聂震宁产生融通古今之感。他如此这般静心读了不少书,觉得收获满满。聂震宁的读书时间主要在清晨。新一天开始之际,晨曦初露,周遭静谧,身心轻捷,头脑清醒,读书感受一份高尚情谊,认识一点生活道理,为一个小小的幽默会心微笑,在一处惊奇的发现轻轻慨叹,人生中宠辱相忘。文史读物、人物传记,甚至一二短篇,三四美文,皆为他之喜爱,常一天读来暮色临窗身心愉悦。阅读的同时,聂震宁喜欢思考问题,并将新的观感流诸笔端,发表高水准的文章。阅读的储备,又使社会活动众多的他,每次演讲时都具备新意与气度,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人文荟萃,俊彩星驰,在困厄时坚忍不拔,在成就中内敛自知,对阅读用心之深,对事业力行之切,展现出聂震宁的坦荡热忱与朴实赤诚。回眸人生勤勉之路,聂震宁吐露心声:“早年间我只是文学作者,后来成为出版人。职业生涯完成,既是个人兴趣使然,也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需要,成为‘全民阅读’推广人。三重身份都与书籍相连。不管身份和地位怎样变化,让我从心中感到亲切与珍视的最是‘读书人’这个称谓。被称作‘读书人’,是受到尊重的褒奖,少了些世俗中的虚张声势,多了番内心里的自在轻松。‘全民阅读’是静水流深、深水流缓的过程,希望更多的人为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捧起书。阅读可以让人智慧清醒、成长壮大,看清楚许多事物和人生道理,检点自身过往得失,从而选择好继续要走的前途。文明进步的阅读观,收获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