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栖居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m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品味“桃子”,传承薪火
  
  著名诗人韩作荣对诗歌曾经做出非常精彩的界定,他认为这世界只存在两种诗:一是从感觉、感知和感受状态这审美的角度进入的诗;二是从真理和历史的角度把握艺术本质,从非美学角度思考艺术本身的诗。这也让我想到两个比喻,这两种诗,一种是桃子,另一种是核桃。
  而我们,若想让诗意重新栖居课堂,就必须觅渡桃源,然后由浅入深,让学生们先学会从审美的角度入诗,品味甜美的桃子,找到新诗和古诗薪火传承的血脉。
  其实,类似风格的诗词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还是有很多佳作的,学生经常阅读这些诗歌,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活在当下却可以领略历史的风景!
  
  二、精选“核桃”,深化思想
  
  当代诗歌的流派繁多,表现手法与古诗也迥异,加上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迁,人们理解起来难度越来越大,但这类诗歌,就像坚硬的核桃,它们追求的不是韵律和美感,而是思想的表达。
  例如诗作《台球》——
  “球,不同颜色的球/拢在一起/又在长杆和手指的操纵下溃散/球,撞击着球,奇巧的挪移/清晰、阴冷且琐细的声音/下坠的沉重和有意的磕碰/蕴涵在柔韧的呼吸之中/球,在墨绿的丝绒上滚动/硬碰硬地排斥/陷入网袋。球与球摞叠的音响/让眼角波动着快感/分寸的拿捏、熟稔的击打/都只为了一道简单的减法/让一些球在台面消失/用球把球埋葬”
  这首诗,落墨处只限于台球本身,写台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作为“客观对应物”,是单纯的,绝不在诗中说台球像什么,是什么,因为只有这种单纯的“狭窄”,其暗示的内涵才会更为丰富。或许,它揭示的是整个人类的争斗本性,是各个领域的竞争和权力的争夺。而所有这些,是对台球本身的把握和感觉所形成的。
  这类诗词,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极有益的,它让我们从一个很小的视角切入,看到了一个大的时空舞台上我们世世代代演绎的生活本质,一首诗,就把人和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说透了!
  另外,新诗的表达技巧也是值得玩味和学习的,它们会使学生的作文语言变得生动起来。
  如“他坚强得像岩石”,是一句毫无魅力的比喻。演变成“我感到思想坚实的重量”则趋于直觉的感应了。再演变为“于是你成为夜晚/坚定的部分/成为支撑墙的花岗岩”已具备了人与石头浑然一体的境界。
  又如“人像一只蜗牛”,演变为“柔软的躯体,需要一个坚硬的城堡”,已进入较深刻的生存需要的认知,再演变为“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则不仅是语言方式的变换,而是有着深入透彻的生命体验,既有着生存的压力,又进入了幻象的创造。
  如果学生能把这样机警的句子巧妙地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中,肯定可以为自己的文章增色!
  
  三、用心感受,诗意栖居
  
  其实,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吃过了桃子和核桃,我们就应该告诉学生:停止仰望,环顾四周,到生活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桃子和核桃!
  “年轻时∕我喜欢戴着斗笠∕挥舞着长剑∕在无边的旷野中,穿行∕那些被我劈开的岁月∕单纯,透明,星光闪烁”
  这首《风》(节选)提醒我们,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它们本身就是内涵丰富的诗歌啊!
  “多希望∕这只是一个,充满孩子气的追逐游戏!∕但是∕当我如此轻松地把你夹在手心里∕我的血迹告诉我——∕一个生命,也许注定是另一个生命的禁区!∕我和你的区别,只在于∕误入歧途的,是在哪一座城堡里!”
  这首《悼念一只蚊子》,悼念的自然也不仅指一只在蚊帐中觅食被拍打而死的蚊子——被那么多有形和无形的条条框框束缚着,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误入禁区的蚊子呢?
  所以,只要留心观察和思考,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只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愿意从应试教育的樊笼中走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诗歌的阳光必定可以照亮我们的课堂,进而照亮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只有诗意在我们的课堂栖居了,学生们的内心才会有诗意,这样,他们走出课堂离开学堂后,才可能真正做到“诗意地栖居”!
其他文献
从事教育工作几年下来,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的育人之语,诸如“同学们不准私自调换位置”“同学们不准在课堂上随便讲话”“同学们今晚必须完成”等等。听着这些话总感到不自在。这倒实在不是对老师有偏见,也不是听不惯老师们的“不准”,而是感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实在有点单薄无力。  老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这一群体有其鲜明特征: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期刊
能熟练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高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为此,我将文言文翻译的有关常识进行归纳。    一、文言翻译的标准    信——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雅——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且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达——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抄、换、释、调、删、补等    
期刊
一、运用网络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    1,主题式读写结合训练成为主要方式  主题式读写结合训练是在主题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择取自己喜爱的表达方法,就某一主题进行自己的表述。而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大量阅读相关文本。这是信息社会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这种技能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显得尤为
期刊
韵味道德作文是指选材独特、构思奇巧、意味深长、让人咀嚼有味的文章。培养学生写韵味作文的兴趣,不仅能使他们树立促进语言文学发展的志向,还会减少学生学习语文的无聊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写出感情真挚、哲理深邃、趣味盎然的韵味作文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质的飞跃。    一、品味欣赏,感悟韵味     学习语文不仅是生活
期刊
伟人毛泽东将他的一切献给了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带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浩渺星空,这颗巨星最为璀璨,永远闪烁于人类天穹。他的丰功伟绩且不评论,单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同样光彩照人,让人特别是青年人受益终身。《沁园春·长沙》是他的著名词作,也是而立之年的毛泽东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的精神与风貌的作品。当代的有志青年可以从这篇词作中得到哪些宝贵的启示呢?    一、作为有志青年,须有坚定的理想,有强烈的使命感    “
期刊
一、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评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评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评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
期刊
源于五千年的悠悠古韵,静静徜徉于中原大地,一如滔滔黄河之水从远古缓缓而来,渐向华夏大地蔓延开去。沉重古老的文明之花悄然绽放神州大地,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也不过千舟一叶;书廊画壁,瑰丽园林只不过万花一枝。看神州大地物华天宝争奇斗艳,华夏子女人才辈出指点江山。悠悠古国,巍巍河南!  华丽的诗文抖落盛唐,演绎出杜甫的悲喜人生,而绵绵的画意更是碎了宋代,仅《清明上河图》便尽显盛世繁华。  轻启画卷,墨香盈盈
期刊
一、积累的渠道    (一)从生活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虽然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一到写文章时,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尽在不言中”的局面。究其原因,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因违纪或其他原因与老师发生顶撞、抵触、摩擦等不愉快的现象,也听到老师在课后的唠叨不满之声“现在的学生难管,不听话、对老师不尊敬”等,难道是当今的学生退步到这种程度,还是我们教师在工作中缺少自身应用的某种因素呢?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首先不考虑教师年龄大小、教学技能水平高低、知识水平结构深浅与否,应该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教师的威信问题。那么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呢?
期刊
经过语言学人15年来的不懈努力,语言生活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在中国语言研究的语境中,李宇明《语言生活与语言生活研究》(《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3期)提出了“语言生活”的9个范畴,即“语言运用、语言知识的运用、语言技术的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术的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知识的研究、语言技术的研究”。这个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关注的议题,如语言接触、语言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