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的修饰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起源于延髓的背侧运动核~([1-2]),发出节前纤维构成迷走神经主干,自颈静脉孔出颅后沿颈部下行,经胸上口入胸腔,发出心支至心丛,并在此处交换神经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主要是乙酰胆碱,可以和心肌细胞上的M2受体结合,与Gi和Gk蛋白耦联。

其他文献
随着对凝血分子机制的更多了解、重组DNA技术的进步,以及以结构为基础药物设计的进展,加速了新药开发的步伐.目前已经出现一系列以凝血过程中特定的凝血因子为靶点的新型抗凝药物,一些具有良好设计的大中型临床试验已经或正在验证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期刊
目的 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探讨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心房纤维化关系的分子机制.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半
目的 总结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逐级消融策略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40例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逐级消融手术,第一步行环肺静脉前庭电学隔离术(PVAI),未复律者继续行线性消融,仍未复律者再继续行碎裂电位消融,直至复律或电复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40例患者PVAI后有11例转为窦性心律,线性消融后11例转为窦性心律,碎裂电位消融后6例转为窦性心律,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初中音乐课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教学目标上,为中学生开设音乐课程,除了强化文化课程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来放松身心,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析中学音乐教材,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古典音乐作品,对这些作品的了解和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艺术。但是,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给予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因此发
期刊
摘要:批评一直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教育方式,不过在现代教育思想下,批评也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具有艺术性,把批评作为父母和家人对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我们传统教育理念中强调严师出高徒,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也要讲究合理与适度,即通过批评的有效实施,为孩子的身心进行爱的加法和减法,通过严管与厚爱的相结合,促进孩子的共同成长。批评是必要的,只是要在动机、原因、时机、方式和结果导向上,不断的进行优
期刊
目的 应用64层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钙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行64层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原始和重建图像及临床资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共发现377个斑块,颈动脉斑块钙化率为63.40%.≤50岁患者的斑块钙化率显著小于51~59岁、60~69岁及≥70岁患者的斑块钙化率(分别为P=0.003,P=0.002,P=0.000).颈总动
目的 观察脂联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32只8周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地尔硫革组和脂联素组,每组8只.(1)假手术组:只穿线,旷置90 min.(2)缺血再灌注组:先阻断血流30 min,再灌注60 min.(3)地尔硫(革)组和脂联素组:先阻断血流30 min,于再灌注开始时,从鼠尾静脉分别注射地尔硫(革)(3.5 μg·g~(-1)min~(
目的 通过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围手术期不同时间人类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评价h-FABP在术中对心肌缺血及损伤的预测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2月至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者各30例,分别于术前、主动脉夹闭时及主动脉开放后10 min、2 h.6 h、12 h、24 h取静脉血,检测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肌肌
【摘 要】城市化進程在调档升级,而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尤其管网的功能却没能同步跟上,由于近年极端气候频现,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以此切入,从“城镇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的问题梳理”和“对提升城镇老旧管网改造质效的对策”两方面,做了切近实际的分析,对城镇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有较强针对性。  【关键词】城镇老旧管网 更新改造 问题及对策  正视城镇老旧管网改造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效改造提升,提高城镇管网运作
期刊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以无特定原因的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为(5-10)/10万.K(a)rkk(a)inen等~([1])报道至少25%~30%的DCM患者与家族(遗传性)因素有关.已发现30个基因的突变与DCM发病有关,其中核纤层蛋白基因(LMNA)是DCM的重要致病基因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