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确定性的证成——以论题学为视角

来源 :理论与改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定性论争是20世纪西方法理学的热点问题。法学理论对法律确定性展开了激烈辩论,视域广阔,见解深刻。故有必要对这一论争进行考察,厘清脉络,辨明观点。在对确定性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辨明不确定理论对法律确定性的主要挑战,包括行为和心理分析,合法性困境,认知困境。为回应挑战,出现了规范确定性和程序确定性两种不同路径,展现了法学理论对确定性的不断追寻。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Maxeiner运用比较方法重申了法律确定性是形式法治必然要求的论断。
其他文献
一、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祖国大陆于1986年7月11日正式提出"复关"申请.经过15年有余的艰辛谈判,完成了与37个成员方的双边谈判,完成了37轮与中国工作组的多边谈判,中
一、WTO的法律制度与中国相关法律及司法审判的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特别是经济立法,取得了重大进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思想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策动力。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公民道德共识培育是价值观多元背景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范式,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共识培育的价值导引,公民道德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人们期望从媒介中认识和理解社会,借由媒介满足获取外界信息的需求。然而,媒介传达的并非是真实世界的全部。它是经过主观判断后的选择结果。
本文以最高行政决策权为例,通过比较中关两国控制决策权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效,分析认为,中美两国依据各自宪法框架形成的对最高行政决策权的监督制度与制约制度,是与两国政治资源
体性的原意是人成为自己欲望和要求的真正主体。然而,随着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推上神坛,主体性发生了异化。异化的主体性表现之一为人类中心主义,反映到实践中就是只支配客体,不
我国在多数人之债的制度设计上,继受了苏联民法的模式,进而作"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划分。但在学理解释上,我学者却通常将"按份之债"等同为于德日等国民法中的"可分之债"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全面转型,各种新兴矛盾日益凸显,使农村社会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对传统社会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
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应从时代化了的“现实的人”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分析“现实的人”的发展的时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