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教育创新的反思认识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当今人类社会第二次现代化之前沿,我国的教育创新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浪潮中,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中,必然不断改革和创新。如何深刻反思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失误,总结其经验教训,是振兴我国教育事业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现代教育;反思认识;创新发展
  当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发展的“三大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无不与教育创新息息相关。科教兴国、以人为本、社会全面进步、教育创新是灵魂。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这是加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导。
  面临我国教育改革这场深刻的革命,笔者认为:只有深刻地认识和全面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其教训,才能正确把握和准确定位当今时代潮流的创新与发展脉博,更好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事业并健康发展。
  一、不同时代的需求和教育观的形成
  (一)传统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之职责似乎是“唯古至上”。这种“返古”式教育职责,与当今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三个面向”差异何等之大。致使国人错过和失弃了18世纪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先驱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大好契机,教训可谓深刻。这里,笔者特别强调指出:在教育观念和思维创新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解决重大难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内外诸多原因,我们还必须克服中西文化意识的差异,克服长期以来极“左”思潮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特别是打开五千年来国民尚存的“固守疆城”的禁区意识,才能迈出思维创新的步伐。
  (二)农业时代的“小农经济”式教育。其教育的真实代表是“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命运。其根源在于数十年的封建意识,“重义轻利”、“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似乎,读书做官的追求,胜过科教创新的贡献。这种“先天生农而忧,后天科举而乐”的教育,或许也算是一种“成才”之路和“奋斗”之途吧!当然,这种“井底之蛙一线天”的教育目标,只能是培养“灌木丛材”,何能培养出“森林巨木”。
  (三)工业经济时代给人们提供了较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基础,加之一种享受与从属意识的萌发,“绵羊”式的“三好生”培养教育也应运而生。把学生当成“驯服工具”的示范标准,要“三好”就必须唯唯诺诺、绝对服从、唯书至上、师道尊严。这种“负罪感”的教育,带来的是:创造性灭失,个性沉没,“羊群效应”式的圈内教学,怎能培育出“蝴蝶飞舞”、“斑烂之彩”的太空型“超人”。
  (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人才竞争伴随“高智化”、“高知型”的教育必上“风景线”。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为核心,追求读名牌大学,留学海外,考研中举,高薪回报,利益驱动似乎已成“时尚”。而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改革步伐尚为艰难。但无论如何,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决策已定,全国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深化改革的趋势中得以实现。
  二、我国教育创新的战略思考
  (一)重新审视和定位高校教育的职能和地位
  传统观念认为:高校只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这是单一职能的定位,制约和影响了高校教育“三个面向”的发展。把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教育功能和职责结合起来。一是培养高知型、高能型、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二是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产、学、研一体化,高校是主力军之一;三是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总之,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而且也是从事科研的基地,同时,又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创业基地。在当今经济初见端倪,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挑战时期,大力发展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具有时代特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转变
  笔者认为: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切入点”。应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一锤定学历的单向教育,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多层次、多渠道、多选择、多功能的“专才与通才”结合的全方位教育转变,向终身教育。网络式、多媒体、开放教育转变。这是突破传统观念的办学体制和模式,走向“三个面向”的现代化教育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变
  教学形式应从学年制、学分学年制向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转变。教学内容从全国统一、固定又较陈旧的教科书中,转向既要打基础,又要创新意、更新知、追前沿面向新时代、新教育改革趋势转变。特别是名牌高校更要追踪世界知识创新潮流,网络信息教育资源、开发人才精英工程,使我国的高校真正办成“名牌大学、顶极大师、一流学生”的人才培养基地,使中国的教育走向现代化。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上,准确地说,它不仅是对学生这个受教育主体而言,同时也是对教师这个教育者而言的“双重主体”。因此,教与学这个“双边”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填鸭式”、“满堂贯”与死记硬背的机械功能,对于获取新知识,发挥和运用其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潜在的“扼杀”。教师本身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先知才能,才能启发式地教育学生。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多种学科和广视野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发散型、智慧型等,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式,从教育学、心理学的全方位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故“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这里,笔者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我国的素质教育实施和推行为何艰难与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不在于学生,而在于先生,在于教育制度、运行机制、教育观念、师资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上。对此,应引起教育界和专家的高度重视。   三、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正因为如此,“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才是当今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知识创新”被称为“第二次现代化进程的前沿”。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知识具有“四大特征”(永恒性、公用性、创新性和物化性),其中物化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知识必须物化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推动力作用。离开这个前提和条件,所谓知识可能变为陈旧的、束之高阁的、甚至成为“历史的垃圾”。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推动知识创新工程。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重大的贡献。
  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主要涵盖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创新系统以及知识传播与应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其核心组成是产业企业、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即“产、学、研、政”联姻“四位一体”。这是我国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基本模式。
  我国的知识创新工程,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论证后,获得一系列有价值意义和经济效益的创新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且构成生产、扩散、应用这些新知识的各种机构、组织和网络体系。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逐步健全完善过程中,笔者认为:这种知识创新的体系和模式应逐步突破单一的国家及科研部门和专业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多选择的复合型、开放型的网络体系和模式。即以“国家级知识创新工程为主”,以“市场型知识创新工程为辅”,共同发展的知识创新工程,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体现。
  据统计,1995年我国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GERD/GDP)为0.5%,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水平。而我国高校研究开发经费又只占全国GERD的13.7%。新加坡国立大学1995年从政府获得的研究开发经费高达3200万美元,使之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该校当年在SCI收入的论文超过1000篇,相当于我国当年居全国第一、二名的南京大学(452篇)和北京大学(269篇)的总和的1.4倍。同时,该校当年在EI(工程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达504篇,也大大超过当年居全国第一名的清华大学的343篇。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决定》所制定的2000年GERD/GDP达1.5%的目标,至今未能走出0.5%的低谷和徘徊局面。可见这是一项多么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和投入。
  这里,笔者特别强调,任何创新的主体都是“以人为本”。因此,人才创新和教育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灵魂。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才是科教兴国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和国家创新体系最本质、最关键的环节。
  笔者认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首先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一体化,没有跨国型的创新人才和创新知识,经济全球化就断了通路之“桥”和顶梁之“柱”。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包括有形商品和资本融通,而且更重要还包括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无形“稀缺”资源的融通。
  人才是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据初步统计,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34余万精英弟子,学成回国报效者仅11万。仅去年,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多达5万余人,相当于中国20多所名牌大学一年的毕业生,而这些高才生学成回国者尚不足三分之一。其中关键的制约因素,就在于人才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不利于其才华的发挥和创新的潜能。对此,必须把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知识创新和人才教育创新的培育。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口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党中央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根本的“科教兴国”战略极其高度重视。特别是把高科技人才的“含金量”价值贡献,提高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最高生产力高度来认识和实践,这是我国科技史上从未有过的首创。
  综上所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新时期下的中国教育事业,在知识创新、人才教育创新、科教兴国、与人为本的战略决策上,已给我们开辟了新时代的良好发展机遇和氛围。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从反思中得到启发,获得力量,从而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创新作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清时.《创新人才的素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2
  [2]江泽民.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社论. 《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
  [3]参考消息.《日新月异的中国制造业》.驻北京记者.藤贺三雄.2001.06.09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制造业的影响。论述了适应经济时代的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技术及其组织模式,并重点讨论了未来企业的核心结构,制造业组织构思-虚拟一休化等。
化学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从化学联系生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更
本文全面地总结了反向工程的环节,目前的研究应用状况现有系统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反向工程的研究方向。
【摘 要】英语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基础的英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起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持久强烈兴趣,并且为学生进入高等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创设高中英语的有效课堂成为众多高中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将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融洽课堂气氛以和谐师生关系、凸出学生主体性地位这三个方面来探究有效课堂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有效课堂;建设;方法  有效性
年轻时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有这样一个情节:冉阿让刚出狱便偷了主教的银具,被抓后,主教却说:“我的朋友,你还喜欢烛台,我应送你更多。” 主教的感化成就了冉阿让的事业。这盏良心的明灯二十多年来牢牢占据我的灵魂。班主任对学生如果无爱,缺乏感情,这种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是否真的会象韩寒所说的师生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当然,他的原话比这更难听。我相信韩寒的这种言论能公开发表,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们的老
从理论上研究了进口压力对推力轴承热动力润滑性能的影响。进口压力的存在,使油膜厚度增大,油膜内粘性能耗散减少,进油流量增大,温升减低,有利于提高润滑性能,轴承转速愈高,进口压力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从重视学生参与、抓好课堂常规和改革教学内容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体育;素质教育;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抽象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课堂的效果。下文中,笔者结合人教版物理教材,就关于电化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释。  【关键词】电化教学;中学物理;运用  电化教学主要是通过运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开展中要使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化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