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姑身份的多重话语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iajign1323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仙姑作为反面人物在《小二黑结婚》里属于被批判改造的典型人物,即使在阶级话语的重构下,她在集体主义的政治大环境下勇于追求身心自由的女性主体性魅力依然吸引读者眼球。虽然赵树理在延安文艺反对封建意识、破除愚昧思想的整风运动倡导下对三仙姑作了戏剧化的丑化处理,但正是在这样的戏剧化处理下,我们看到了三仙姑作为个体主体性的正常欲求,看到了在政治规训下她用巫神的幌子反而在不平等的男权社会获得了与男性抗争的权力与话语,她以神之名切割了一部分的政治权力,在两种权力的间隙下她的被压抑的人性才得以展示。
  关键词:三仙姑;女性主体;现代性;政治规训
  鲁迅被誉为是五四文学反对封建启蒙的一面镜子,而赵树理则被誉为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文学的一面旗帜。赵树理为配合民主政党在农村地区顺利推行土改政策,1942年,他创作的《小二黑结婚》以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婚姻自主的主旨歌颂抗日民主政权对传统农村成功的现代化改造。毫无疑问,歌颂自由恋爱、倡导民主改革是当时对民主革命的理想性建构,但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表述下,展现的却是复杂的革命现实。
  《小二黑结婚》是通过两类人物的精神面貌来展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第一类人物自然是具有先进思想的正面人物,以年轻的小芹和小二黑为代表,正面弘扬他们对爱情婚姻的大胆追求。勇敢反叛传统婚姻制度的小芹和小二黑也作为思想解放的新一代农民的代表,成为民主政权在农村现代化改革中的新主人。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具有封建落后思想的三仙姑和二诸葛,他们不仅以蛮横的传统家长制度干预子女的婚姻,还装神弄鬼传播封建迷信思想。二诸葛在赵树理的笔下是一个真正的迷信主义者,他的封建行为和封建思想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秩序的维护者。他信奉中国传统道家的宇宙世界观,爱好摆弄阴阳八卦,并以阴阳为依据,对小芹和小二黑的婚姻横加阻隔,极尽迂腐之态。他还笃定地迷信黄道黑道,闹出“不宜栽种”的笑话。从封建迷信的角度看,二诸葛的思想是自觉接受了道家最初的宇宙历史观,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他严重的迷信观念和天命观是在宗法制的旧社会形成的,在封建专制与迷信的影响下,他被封建意识形态规训为封建伦理秩序的真正维护者,他麻木迟钝、愚昧守旧的精神世界恰好是一个旧时代的农民集体的普遍精神状况。他相信人生祸福由神仙操纵而自己不可变更,愚昧的为小二黑订下童养媳,对小二黑和小芹婚姻“命相不对”的言论更是显得滑稽迂腐。因此在二诸葛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他自发对自身进行改造,也没有对民主政党改革农村的信任,最终的被改造却是在区长面前俯首磕头,在“恩典恩典”的“求情”中服从于另一种权力制度。从改革成效来看,封建伦理秩序被民主秩序成功代替了,二诸葛的自我话语也被另一种权力秩序规训了。二诸葛被动地离开了巫术的权威世界和封建等级制度,又被动进入了另一种政权统治下需要严格规约自我行为的社会制度。
  毫无疑问,三仙姑的形象比起二诸葛是更丰满真实的。如果说二诸葛是民间伦理秩序的维护者,那么三仙姑则恰好相反是传统伦理秩序的反叛者。在“米烂了”的典故中就可以看到巫神不过是三仙姑的一种展现自我的虚假手段,是为了一己私欲。三仙姑在花样年纪时因为嫁给老实木讷、只知埋头干活的于福,身体寂寞,精神空虚。后来因为跳大神的契机,她可以肆意地“为老不尊”,即使四十五的年龄,她依旧以偏爱老来俏的方式反叛这传统伦理的秩序。她极尽利用女性的身体,浓妆艳抹,跳大神时动作夸张,与年轻男青年插科打诨,又利用女儿小芹的年轻美貌吸引年轻后生到她家里来,在巫神的幌子下尽情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她对女儿小芹婚姻的干预不仅是一种嫉妒,更是一种像曹七巧一样在极端环境下心理被扭曲的报复心理,这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不幸和悲哀。在三仙姑没有被政治权力规训以前,她在以神之名的世界里实现了女性最大胆的僭越和反叛。她以神之名颠覆了不平等的男权社会,获得了与男性抗争的权力与话语。当她跳大神时,金旺他爹作为男权社会的代表者也得双膝跪倒在香案前认真听取三仙姑的胡言乱语。三仙姑巧妙地利用农村人对神绝对敬畏的心理,假借神之权威,获得了神的权力最高合法性,不仅让男性屈膝臣服于女性身体之下,她还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秩序。同时,三仙姑也借助巫术活动,借助神的权威得以逃避传统乡村性别秩序的规约,利用传统乡村性别秩序与巫术活动交叉地带存在的裂隙空间,以“装神弄鬼”的方式成功逃避了中国乡村父权伦理秩序、男尊女卑社会制度共同形成的压抑性环境,为个体欲望的发泄寻求到一片安全、合理的自由的精神领地。如果说三仙姑年轻漂亮时喜欢和村里男性“每天嘻嘻哈哈,十分哄伙”,这样的行为尚属于寻找对其空虚的身体和精神的补偿,那么当年轻的身体不再有性魅力后,年老色衰的三仙姑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招揽男性的关注,以更另类的不符合作为一个长者的花哨打扮方式想方设法勾引青年人,“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即使这样的打扮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她依旧利用自己的身体和女儿年轻的容貌,来招引包括小二黑在内的年轻小伙子们,甚至为了满足自己未来想要对小二黑调情的欲望,不惜强加干涉女儿的婚事,以巫术之名说出“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表面上是信奉天理命定,实则是满足一己私欲。三仙姑利用自己的身体,在压抑性的乡村秩序环境利用男性对她身体的关注、窥视,寻求到作为女性的主体性主导地位。
  赵树理对女性的解放显然表现出认知的局限性,他深刻批判封建理念,无情挞伐传统包办婚姻对年轻人的伤害。但很显然,他把解放自我的特权只给了年轻女性,对老年女性却依旧是以旧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规訓。老年女性作为一个旧社会制度的产物,她们本身也是受害者,但是在新的阶级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下,作者却是配合了新政权对封建落后思想的批判,在一种新旧对立的阶级叙事中,无视老年女性精神被压抑的状态,而是对其身体进行新的阶级伦理的规训,使其言行符合新民主政权的现代性改造。三仙姑虽然最后也在区长对她评头论足的训诫下,“把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弄得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三仙姑最后也臣服于另一种政治权力,终于改造成“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最终三仙姑又回到了传统社会“长幼有序”的社会规则中,表面上看起来是被成功的改造成了新人形象,但从反封建秩序的伦理看,三仙姑又回到了旧的社会秩序中,依然是被压抑,没有话语权的女性群体。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看,赵树理的叙事存在矛盾性,他所批判的恰恰成为了他在潜意识中自觉维护的。在《孟祥英翻身》《传家宝》中赵树理也无情嘲讽传统伦理秩序中作为老一代的恶婆婆的专断蛮横形象——孟祥英的婆婆和金桂的婆婆。孟祥英的婆婆觉得孟祥英自成当了村干部以后“媳妇越来越不像个媳妇样”,而金桂的婆婆也不满金桂“不像个女人家的举动”,却大加赞赏孟祥英、金桂作为新女性积极参与乡村土改工作,敢于反叛“男女有别”的乡村性别规范,勇于僭越“长幼有序”的传统乡土秩序。赵树理对两类女性的解放的态度是矛盾复杂的,这也说明民主政权在对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时,它对民间伦理秩序是有选择的进行改造,也就是说民主政治话语合法性的前提是重构民间伦理秩序,让被压迫者翻身成为权力的新执行者,掌握主体话语权,对旧的伦理秩序进行新的颠覆,形成新秩序对旧秩序的另一种绝对领导和规训,而重构的民间伦理秩序的合理性是取决于新农民精神面貌是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造。如对三仙姑的改造并不是在区长的训诫、引导下深刻认识到民主政权在根据地推行的婚姻自主、反封建思想政策的先进性, 而是意识到自己身体形象不符合性别规范、伦常秩序后陷入了一种“原罪”心理,“三仙姑只听见院里的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对区长提出的各种要求都“一一答应了下来”。三仙姑的失语和臣服不是认同了婚恋改革的合理现代性,至少她也作为一个等待被解放的女性来说,她并不是这次现代化婚恋改革的收益者和被普及者,相反却是新的婚恋改革观念下精神再次被压抑的女性。她的沉默屈服反映的是在新的解放环境下,她无法找到更自由、平等的生存环境,进而退回到之前既定的传统伦理秩序中,放弃了对自我个性、幸福的追求。这种无视精神解放,却采取与传统社会伦理秩序殊途同归的方式对其身体进行规约,使其符合新的民主政权促进社会进步的秩序,无疑显示了民族国家话语对女性话语的压制状态。正如王宇所说,“如果说小说通过三仙姑形象要承载的是现代意识形态对乡村旧文化的改造,那么,这样的改造已然与对女性身体和情欲的改造监控密切相关。对三仙姑的改造始于身体也终于身体,女性的身体成了现代权力实施与运作的重要场所。”[1]
  赵树理以反封建思想,倡导新社会风气为出发点,却在重构新社会伦理秩序时在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干涉下,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在表层意义上简单表述为两代女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新旧观念的更新和替代,其深层却是表述为国家民族话语对女性的救赎。在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中,作者所关注的始终是在国家话语的前提下对女性的政治解放,不可避免的忽略了作为个体的女性的精神解放。这源于赵树理信奉并希冀新民主革命改造旧文化秩序的革命实践,他心甘情愿地响应《讲话》精神对农民精神面貌进行启蒙,但同时他又深受中国传统乡村伦理秩序的影响,尤其是在一定意义上认同民间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这不禁使他的男权意识在处理三仙姑形象的时候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女性”身体在民族国家利益与伦理道德的双重规训下便陷入了更复杂的处境。
  参考文献:
  [1]王宇.三仙姑形象的多重文化隐喻——重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J].学术月刊,2013,(01).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远古时期部落中的人类,他们不仅在森林或高原、聚居、狩猎、耕作,他们的生活中还出现了歌舞、祭典、仪式和巫术。而这些细碎的、片段化的原始人类活动,都被他们以图形的方式记录在了曾经聚居的山崖和洞穴中,這便是岩画。它既反映着原始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又作为早期人类一种不自觉对美的艺术呈现出现在美学史中。它是先民将感知映象的自我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想象进行最初的融合,后来成为近现代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年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当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年画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传承与保护传统年画,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美术,彰显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四川夹江木版年画为例,通过分析夹江木版年画现有的图案特征,利用扁平化的设计手法,进行图案再设计实现“古为今用”,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年画;夹江木版年画;再设计 
期刊
摘 要:“虚静”作为影响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审美范畴在中国的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虚静”理论将一种无功利、无利害、纯粹的心理环境带入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在一种纯粹的“忘”的心理状态下进入神思然后进行自由的艺术创造。当前,对于真正艺术价值和终极生命价值的追求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对于“虚静”的认知似乎进入到了一种解释学的循环,其对于生命个体和生命本真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虚静;忘;纯粹;自由
期刊
摘 要:我们应该对美国做一个深入的但并不是很肤浅的了解,才能获得杜尚为何成为大智者的背后原因,并将其与东方禅宗大师铃木大拙的感悟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某种超越艺术领域的启发,这种体会和感悟要比掌握艺术史的知识更重要的。  关键词:杜尚;铃木大拙;禅宗;纯艺术;非艺术;权威  就美国80年代以前的现代艺术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可以分为两种趋势既纯艺术和非艺术。第一种纯艺术指一种追求纯粹的艺术形
期刊
摘 要:重点以《牡丹亭》文本为依据,对它在白先勇小说创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究。同时以其文学性的对话交流为重点,进而对白先勇小说的相关内涵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白先勇;《牡丹亭》 ;古典;现代;苍凉感  [基金课题:《牡丹亭》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1610320020Z]  一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被搬上舞台,自此这门重被唤醒的舞台艺术所产生的轰动,使昆
期刊
一、孤独感和归属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  情感是绘画创作中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情感在绘画中对画面的影响,着重强调了在绘画中一个绘画者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情感是一个创作人在其艺术作品中必须具备的艺术价值。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构思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一幅创作新的活力,无论从艺术鉴赏或者是审美角度出发,其艺术创作想体现的核心都是审美情感。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产生的孤独感和归属感。我相信人们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产品、品牌能够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值得我们去思考。产品标志设计的新颖、独特等特点,就显得格外重要。标志的渐变设计表现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设计中,使得标志造型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在未来的设计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渐变表现方法和思路,从全新的视角和技术来展现标志形态,从而区别于其他的产品品牌。  关
期刊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带动着文化的繁荣,敦煌文化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重视与研究。敦煌舞蹈作为一个新兴流派,现在已经在部分高校和中专艺校运用于教学。试图对敦煌双人舞进行探索,通过分析壁画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关键词:敦煌壁画;双人舞;欢喜金刚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项目,项目号:Y
期刊
摘 要:传统手工艺是民间代表性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人们智慧的体现。它像一个活化石一样见证着中国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人们的生活状态、风景面貌。随着大工业时期的到来,手工艺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机器开始代替手工艺,工艺人的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处,为了生活不得不转行,导致到现代不少手艺已经失传。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感受,冰冷机械大批量的生产品,不能满足很多人的情感需求
期刊
摘 要:孔子云:“谁能出不由户?”意为没有谁走路会不出入门户,可见“门”的概念在人们心中由来已久,除去防御和守护的基本意义外,后来人们在门饰上花费更多心思,赋予其更多的功能与内涵。但反观当下的“门”,尤其是“家门”,似乎已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安全性能已占据主导地位,唯有在少数中式园林建筑空间中能见到传统“门”的身影。诚如《阳宅十书》中说道:“大门吉,则全家皆吉矣,房门吉,则满屋皆吉矣。”古人对于宅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