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孩子喊“妈妈,过来一下”时,我默默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横,第10个“正”字完成了。这说明,一早上他已经叫了50遍“妈妈”,而我分别处理了以下这些事情:
1.妈妈,这个字我不认识。
2.妈妈,我想喝口水。
3.妈妈,我可以去下厕所吗?
4.妈妈,我的尺子在哪里?
5.妈妈,我的笔不够尖。
6.妈妈,我想要张纸。
7.妈妈,这个单词怎么读?
……
“妈妈,这个字我不认识。”
又绕回来了。绕回来好几轮了……
以上问题,我已经全部处理完。
现在,《新华字典》在书桌上,旁边是iPad和手机,它们都安装了字典App,孩子已可以熟练操作了。
水杯也在桌上,水还是满的、温的,各种文具列队展示,刨笔刀、橡皮、尺子、草稿本……等我第50遍过去时,发现橡皮在地的一头儿,尺子在地的另一头儿。
那么,一早上,我又做了哪些事呢?
1.开一个电话会议。
2.在笔记本上记录会议要点。
3.打开电脑,和3个合作伙伴同时沟通。
4.看一篇稿子的反馈意见。
5.列另一篇稿子的提纲。
6.从书房到客厅来回穿梭了100次。
客厅的电视上播着网课,1.5米外是孩子和孩子的书桌,桌上是他所需的一切。
两个半小时,50遍“妈妈,你过来一下”,平均每3分钟我被打断一次。
二
“我们谈一谈吧。”我举着画了10个“正”字的白纸,搬张凳子,坐在他的书桌前。
“谈这个我不认识的字吗?”孩子仰起脸。
“不,那个你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你早就学会怎么查了。下面,我们来谈谈这10个字。”
“这字我认识,正!”孩子一副“你以为我是一年级小学生吗”的表情。
“是的,你已经上二年级了。在学校,你渴了,会自己拿着杯子去饮水机前接水喝;下课10分钟,想上厕所就上厕所;东西丢了,会找,找不到,会借;笔秃了,会削,而不是一切都在等我。”
接下来,我解释了10个“正”字的由来,它们代表什么,代表哪些事。我将每一件事由写在“正”字下,看一看这些叫了我50遍的7件事,究竟哪件真的需要我。
“1.妈妈,这个字我不认识。”孩子读。
“你可以查字典。过。”我说。
“2.妈妈,我想喝口水。”
孩子的目光投向我,我的目光投向满满的水杯,他自己伸手去拿了,喝了。
“除非水杯空了,要动用热水瓶,否则你自己可以解决,不要来找我。过。”
“3.妈妈,我可以去下厕所吗?”
“你在下课时间上厕所需要老师同意吗?过。”
“4.妈妈,我的尺子在哪里?”
“接着读。”
“5.妈妈,我的笔不够尖。”
“继续。”
“6.妈妈,我想要张纸。”
“好,这3个问题其实是同一类,你可以自己找纸或找其他文具。”我指着地上的尺子,桌上的草稿本、刨笔刀。
我讀起最后一条:“7.妈妈,这个单词怎么读?你觉得第七个问题和前六个中哪个是一类?”
孩子伸过头来看,还以为是做合并同类项游戏,拍手道:“第一个!‘妈妈,这个字我不认识’。”
“第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查字典!”
“你的英语字典呢?”
瞬间,iPad和手机“漂移”到他手上。
“查给我看看?”
“嗒嗒,嗒嗒”,孩子小手指飞快按着,口中准确地念着一个个字母。
三
7件事其实是3件。
经过合并,无非是:1.生理需求,“人有三急”的“三急”;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器”,主要是各种文具、用具;3.知识盲点。
解决方案,呼之欲出。
我在白纸的背面列下:
A.你能直接解决的
B.要用工具解决的
C.可以不解决的
D.必须有人帮助解决的
我们来做选择题。
“上厕所,应该选ABCD中的哪项?”我问。
“A。”孩子说。
“对。”
“马桶要是坏了呢?”
“那再来找我。”我回答,又问,“不认识字和笔秃了呢?”
“B。”
“对,如果没有字典或刨笔刀坏了,你再选D,再找我。”
“那什么选C?什么是可以不解决的问题?”
“举个例子,上课大家讨论时,忽然有人发言错误,这事儿就和你没关系,不需要解决,也不用告诉我。”
“那么,选D的事,就可以找妈妈吗?”
“宝贝,这段时间,妈妈和你都在家里各忙各的,在妈妈工作的时间里,你可不可以想一想这件事是不是一定要找人解决?是不是除了妈妈其他人也可以做?”
孩子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4个选项里想了很久。
四
“联合办公”以来,我终于有了第一个完整的半小时。
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我打印出来,贴在孩子书桌的一角:
1. 你能解决的,不要找妈妈。
2. 能用工具解决的,已经有工具了,不要找妈妈。
3. 妈妈帮你解决过一次,也教过你怎么解决的,不要找妈妈。
4. 你解决不了,想一想,不解决也没关系的,不要找妈妈。
祝福每一个在家办公的职场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