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创 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创新教育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旧模式,以崭新的风貌贯穿于整个教学领域内。
  关键词:学生 学习 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和弊端,即重视学生对主要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忽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想到,改变学生从小形成的被动状态,不仅是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我们现在职业技术院校施行的教学课程,其最大优点就是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参与实践,也就是给他们一片创新的空间。依据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提出的目标,未来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以下几点:要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要有经受挫折而不懈追求的心理品质;要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性格特征;要有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要有面对竞争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气概;要有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寻找走向成功的能力。在这些能力中,把“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放在第一位,足以看出未来人才拥有创新能力是多么重要。因为只有创新社会才会进步,只有创新科学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
  首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应多留给学生学习观念改变的空间。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围着教师团团转,不能很好地发挥自我,只能墨守成规,言听计从,即使是老师讲错了,也只能顺理成章,不能有丝毫的“反抗”。为了应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得到的定理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着定理公式去解题,而没有教会学生分析定理公式得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死记硬背,无形中封闭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不经过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定理公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这种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必然会阻碍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挥。因此,只有突破常规,真正给学生“全身”的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学习中培养,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寻找规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强化、感受,更好的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讲网络基础知识时,教师先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电脑和电视机上的多媒体图像是如何制作的?”并在计算机上操作实践,让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有一个空间来发挥自己,并能从中得到认识和启发。“为什么制作图像必须有这些条件?”“怎样制作动态网页”等问题,都能从实践中得到解答,有的同学立即表示“我一定要学会多媒体网页制作”从而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更开阔,联想更丰富,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其次,要循序渐进,要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原有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教师把按教学内容设计的各种问题逐一提出,并马上引导学生进行解答,没有充分留点思索的余地,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解释被动接纳,对其所以然还不甚清楚,就稀里糊涂被“蒙”了,难以发挥。大家都知道,拿我们中国的学生与外国学生相互比较,就显得没有外国学生的思维活跃,行动拘谨、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思考想象能力都不如人家。为什么?这就是传统教育惹的祸。我国家长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当做至理名言,把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做神圣的职责,为孩子设计人生的道路,甚至代替孩子做一切本该由他自己做的事。我国教师则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道”要靠教师“传”,“业”要靠教师“授”,“惑”要靠教师“解”。特别是在长期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中,考试的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中,即意味着真理在教师手中,能记住教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度过他们的学生时代的。在这种框架下,好学生无疑是好的执行者,但很难成为有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课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它拟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创见和猜想,积极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尽可能给每位学生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
  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而且要尽量地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制作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具、课件,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及流程;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的参加中与老师发生共鸣。要让学生产生好的、创造性的想法,就必须先使他们有许多许多想法。我们在教学改革上应当多为学生用点心思,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好务。
  计算机学科与社会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例如,讲平面设计时,先从photoshop图像的编辑中提出问题:“图像变形会出现什么情况?”由此诱发学生进行思考,大胆猜想,然后发表意见。进而进行Photoshop图像的特殊处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后进而由Pagemaker的文字操作到图像操作直到完成排版。这样在讲述过程中故意设置悬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去自行思考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从动手、动脑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丰富了计算机知识水平,也让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得到拓展。
  另外,应多变换学习的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以往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教到哪,学生就跟着学到哪,这样学生只能始终随着教师的脚步慢慢地跟着,而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针对这种情况,课改就避开了原有的这一情况,而是把学生引入生活,从周围环境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来理解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又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例如,在Internet编程基本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窗体的设计”“对话框的设计”“菜单的设计和多文档界面”等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最优方案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程序调试和文件管理及操作,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注重创新教育,从各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求每个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应用写作》课是经济类八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也是语文类学员的选修课。
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一席地位,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我们讲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从它的兴起谈起。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作为答语标记的"可不是"表示肯定、赞同。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和分析"可不是"这个答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和功能,可以发现,"可不是"最初由表示否定的一个短语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和抗战时期的后方建设,甘肃农田水利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的重点之一。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根据甘肃水资源环境和地理条件,在河
清代京剧的形成,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790—1840):清初至清中叶乾隆年间,活跃在北京舞台上的戏曲剧种,主要有昆腔和京腔。京腔是弋阳腔的一个分支。公元十八世
和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一样,孟子的文章,也并不刻意于文辞的雕琢,而只是坚韧执着、淋漓尽致地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同时猛烈抨击、尖锐批评与自己的思想、主张大相径庭的
《左传》、《国语》两书引谚极其丰富多采,作者运用谚语的手法灵活巧妙,除了明白指出是引谚语的如《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渭也”一类之外,由于行文的
中唐陆长源的小说集《辨疑志》,批驳怪诞虚妄之说,是对当时流行的小说志怪主题的否定,但其写作意图又是来源于小说实录“阙史”的传统。《辨疑志》的叙事结构同样体现出对志怪类
在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形态特征分类中,攻击性驾驶行为是主动实施危及通行安全或者突然改变通行状态影响他方安全通行、他方难以发觉或难以被动避让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其本
桐城派兴于清代的康、雍年间,盛于乾、嘉,其间,有文学发展的内部必然性,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清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多民族统一政权。起初,它招致了汉族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