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纪录片的创新性表达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传统技艺题材网络纪录片层出不穷.与文字相比,把具有独特纪实性与视听结合的纪录片作为传播传统技艺的媒介,更能还原传统技艺醇厚的文化内涵与原生态性.网络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在对传统木工技艺传承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多种创新性地表达,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鲁迅早年受契诃夫影响,虽然两人作品有类似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他们的希望观却并不相同.鲁迅将自己的精神与希望观熔铸于作品中,化身为“过客”、“火”,一方面将他的“走”与契诃夫的“停顿”对立,代表着中国式的长于行动而短于思考和俄国式的长于沉思而短于行动的相异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走”的无目的性又将它导向与“停顿”无差别的虚无境地.不过,契诃夫在“俄式沉思”中构筑出一座精神碑塔“莫斯科”,它较之“中式行动”中远方的“坟”来说更具希望;鲁迅的复杂性在于,他在以“年龄和经历”的个人立场塑造“坟”之意象的同时,不忘
《海上花列传》与《繁花》一同划归为通俗吴语方言文学视阈下的写作,在选材与叙事风貌上我们足以洞见二者间的极大类同.韩邦庆有意以吴语对抗京语,目的是提升吴语文学的地位;而金宇澄既要运用母语方言进行文学思维写作,又要拿捏沪语在已普及的国语之上出现的分寸尺度,二者就呈现面貌与读者接受度而言必定存迥.本文拟通过《海上花列传》与《繁花》两部吴语方言小说横亘时代所产生的碰撞和对比,以对晚清方言文学的溯流为探寻背景,以期更好地把握现代语言变革的实质和发展动向.
作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的谷崎润一郎,是一位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的作家,曾两次到访中国.十分钟情于江南风景的谷崎,在短暂访问杭州后创作了以杭州为背景的作品《西湖之月》、《天鹅绒之梦》等,以亦真亦幻的细腻笔触塑造了唯美、神秘而又富于诗意的杭州形象.
古巴犹太裔美籍人类学家露丝·贝哈和她的犹太家族、犹太族群承受着流散哀伤.露丝·贝哈意识到流散的犹太人面临身份危机,他们既渴望保持种族纯粹,又必须正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种族融合.露丝·贝哈将自己无处安放的乡愁借由房屋钥匙和外曾祖父的手写书两个回忆形象,找到了回家指引和精神家园.同时群体代表贝哈姓氏的离散犹太人重返西班牙贝亚尔市,举行贝哈世界峰会,建构了政治想象上的回忆空间.犹太人身份焦虑和文化记忆,呈现出流散犹太人在回归犹太身份和种族融合之间的不可抉择.
桂馥是清代重要的学者,著有《说文解字义证》,以治文字、金石之学闻名,且在书法、篆刻、诗歌、杂剧方面都有涉猎,各有成就.在学术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与他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晚学集》作为桂馥重要的学术性随笔具有重在考据、学理性强、简洁精炼等鲜明特色,而将其作为单独研究者甚少,所以本文将从版本、学术分类思想、治学思想等三个方面对《晚学集》进行阐释.
近年来热播的《甄嬛传》一度霸占各大荧屏甚至远传海外,它展现出丰富的中华古典文化内涵,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诗词曲赋不仅增添了影视剧的艺术魅力,还具有重要的叙事价值,如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等.
对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的阐释往往囿于两种路径:一种是将其视为东方主义的建构,另一种是将其视为手法陈旧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对传统与现代、爱欲与道德这些人类基本疑难的追问.同时,其处理历史事件与个人经验的手法也为当下的文学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纵观中国翻译史,严复自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对我国翻译的发展影响颇深.本文从笔者对英国著名女作家A.S.拜厄特的文学评论集《论历史和故事》的部分章节翻译的译文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信达雅”翻译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广东省的文化产业振兴政策带动了戏剧艺术行业的发展,省内多所高校也随之积极发展校园戏剧,陆续在非表演专业开展戏剧教育课程.戏剧教育可令学生以全身心参与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领略时代精神、感受民族魄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广东财经大学通过原创戏剧《桃花涧》的排练和演出活动,将戏剧表演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和艺术实践、参与文化产业振兴事业,取得良好成效.
《诗经》中记载了圭、璋、璧三种玉礼器,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阿连壁1891年出版了英译本《诗经》,其对玉礼器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玉礼器文化的理解,但也存在一些失误.本文以玉礼器词汇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异同,分析阿连壁对玉礼器文化的理解,进而探讨阿连壁对玉礼器文化的跨文化诠释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