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里,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要针对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和评价。要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教学內容而发生变化,教师就要给学生喜怒哀乐的不同刺激。正确处理客观事实与主观内心体验的关系,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艺术,也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外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意识 启情点
在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里,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要针对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和评价。历史知识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爱憎分明、喜怒有别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需要,要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教学内容而发生变化,教师就要给学生喜怒哀乐的不同刺激。正确处理客观事实与主观内心体验的关系。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艺术,也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外化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目标落在实处呢?笔者认为,应从教学实践和学生心理水平出发,遵循以下三个教学原则:
一、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原则
情感和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属性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情感也越肤浅;认知的错误,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情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能起到积极的、发动的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和抑制作用。历史教师应依据情知互促的原则,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端正其情感的倾向性,培养其情感的稳定性。
二、情感传控的时效原则
情寓于史,情随事迁,离开了历史知识,情感就难以萌发。因此,教师的情感应随着知识讲授而及时表达出来,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要寄希望于过后补遗。如,邓世昌为抗击外敌以身殉国,林详谦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他们的高风亮节和坚定信念,必须伴随着讲授甲午黄海大海战和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有关知识进行渲染。教师必须适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人历史知识的讲授之中,才能收到满意的情感教育效果。
三、情感表达适当性原则
历史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依据历史知识素材。自我调控情感,当柔则柔,应刚则刚。教师毫无情感地讲授,难以萌发学生情感的嫩芽;但教师若情感表达过分偏激,怒则咬牙切齿,悲则痛苦流涕,这种不适应的表达,会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所以,历史教师应大致上把握情感的分寸,师生之间春风坐对,既可交流信息,也可交流心事。 在遵循上述情感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移情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外化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是难以“神人”历史和置身历史氛围之中的。以旁观者的角色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实施情感教育。具有情感意识的教师,则能“神人”历史,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 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移情的作用。
情感是制约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容易相信其传授之“道”,最终增大教师的影响力。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情感意识,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体验历史人物的不同情感。通过移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从而在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沟通桥梁使他们能与历史人物进行情感交流。
2 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现的核心
启情点,即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启情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某个史实的片断。选择启情点时,教师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因素,又要照顾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祖国。’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军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人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衔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达到了启情的作用。
3 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达的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达的手段。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和现场教学法等。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4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仿佛身临其境,转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如笔者在上《中国历史》第二册“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节课之前,让学生先预习,掌握八股取士的内容和危害,让学生扮演科举考生看榜时的各种表情,以及把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这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纷纷回去做准备。在课堂上,扮演考中进士的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哇,我中了!我中了!”扮演落选的学生沮丧地哭叫:“这世道真不公啊,我从十四岁考到六十岁,次次都名落孙山,老天爷太不公平了。”学生在表演中基本上把各种人物的表情展示出来,懂得八股取士的毒害,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历史素材,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意识 启情点
在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里,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要针对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和评价。历史知识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爱憎分明、喜怒有别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需要,要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教学内容而发生变化,教师就要给学生喜怒哀乐的不同刺激。正确处理客观事实与主观内心体验的关系。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艺术,也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外化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目标落在实处呢?笔者认为,应从教学实践和学生心理水平出发,遵循以下三个教学原则:
一、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原则
情感和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属性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情感也越肤浅;认知的错误,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情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能起到积极的、发动的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和抑制作用。历史教师应依据情知互促的原则,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端正其情感的倾向性,培养其情感的稳定性。
二、情感传控的时效原则
情寓于史,情随事迁,离开了历史知识,情感就难以萌发。因此,教师的情感应随着知识讲授而及时表达出来,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要寄希望于过后补遗。如,邓世昌为抗击外敌以身殉国,林详谦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他们的高风亮节和坚定信念,必须伴随着讲授甲午黄海大海战和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有关知识进行渲染。教师必须适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人历史知识的讲授之中,才能收到满意的情感教育效果。
三、情感表达适当性原则
历史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依据历史知识素材。自我调控情感,当柔则柔,应刚则刚。教师毫无情感地讲授,难以萌发学生情感的嫩芽;但教师若情感表达过分偏激,怒则咬牙切齿,悲则痛苦流涕,这种不适应的表达,会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所以,历史教师应大致上把握情感的分寸,师生之间春风坐对,既可交流信息,也可交流心事。 在遵循上述情感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移情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外化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是难以“神人”历史和置身历史氛围之中的。以旁观者的角色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实施情感教育。具有情感意识的教师,则能“神人”历史,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 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移情的作用。
情感是制约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容易相信其传授之“道”,最终增大教师的影响力。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情感意识,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体验历史人物的不同情感。通过移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从而在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沟通桥梁使他们能与历史人物进行情感交流。
2 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现的核心
启情点,即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启情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某个史实的片断。选择启情点时,教师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因素,又要照顾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祖国。’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军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人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衔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达到了启情的作用。
3 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达的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达的手段。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和现场教学法等。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4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仿佛身临其境,转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如笔者在上《中国历史》第二册“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节课之前,让学生先预习,掌握八股取士的内容和危害,让学生扮演科举考生看榜时的各种表情,以及把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这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纷纷回去做准备。在课堂上,扮演考中进士的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哇,我中了!我中了!”扮演落选的学生沮丧地哭叫:“这世道真不公啊,我从十四岁考到六十岁,次次都名落孙山,老天爷太不公平了。”学生在表演中基本上把各种人物的表情展示出来,懂得八股取士的毒害,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历史素材,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