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列兹聂夫(1916-1997)前苏联著名档案学家,文献编纂学家。
1 生平简述
谢列兹聂夫1916年出生在莫斯科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保卫祖国的反法西斯战争。1946年在苏联十月革命中央国家档案馆科学编研处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历史档案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1955年他被派遣到中国,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教研室讲授档案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档案工作者和档案专业教师。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历史档案学院创建文献编纂教研室,并任主任,随后长期担任该院副院长。1997年病逝。
2 主要贡献
2.1 中国现代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开启者
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编纂思想和优良的传统。然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建立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档案文献编纂学是在谢列兹聂夫应聘来华讲授苏联文献公布学,以及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翻译出版了他的著作《苏联文献公布学》之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谢列兹聂夫《苏联文献公布学》的理论体系分为档案编纂基本理论和档案编纂方法论两大层次。教材结构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档案编纂的基本理论,即文献公布学的对象与历史。第二部分是档案编纂方法论,即公布文件的原则与方法。在借鉴苏联文献公布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特点,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文献公布学教研室编写刊印出中国第一部《文献公布学》油印教材。这部教材的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文献公布学的模式设立编、章、节的。
2.2 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档案工作者和档案专业教师
1952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创立,由于缺乏教员,周恩来总理亲自给苏联方面打电话,聘请档案专家来我国讲学。同年,谢列兹聂夫到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受聘讲课,先后开设了《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苏联档案史》、《苏联档案文书处理工作》和《苏联文献公布学》。这些课程对当时专修班的教员和译员直至全体学员,都是前所未闻的。从备课、写出讲稿到指导译员译出中文稿,再给不同的听课对象进行讲授,所有的档案专业课都是由他一人来完成。他当时每节课几乎都要讲三遍:第一遍给译员讲,主要是指导译员译出中文讲稿,供专家讲课时翻译使用;第二遍给中国教员讲,以便他们能给学员上辅导课;第三遍则是直接给学员讲授。正是在谢列兹聂夫的辛勤耕耘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档案工作者和学者,他们已成为我国档案事业的骨干。
2.3代表作:《苏联文献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
1974年,谢列兹聂夫总结多年从事苏联文献编纂学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在莫斯科出版了《苏联文献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全书除前言和作者的话外,分九章论述了苏联档案文献编纂的定义、对象、方法和任务,选题、题目概念和编研计划,文献出版物的分类、编研中问题的提出和史料研究,供编纂档案史料的查找和史料研究,原文鉴定学(版本考定学)的原则、方法及其在文献编纂中的作用,文献的编辑加工,文献出版物索引的编制,原稿的校勘、印刷装祯和校对等。该书首先作为莫斯科大学历史档案学院的教材使用,获得广泛好评。
3 简评
回顾中国档案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必须提及谢列兹聂夫所做的贡献。他的授课内容对中国档案学科体系的确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档案学教育早期课程的设置,与他在首届档案专修班上讲授的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苏联档案史、苏联文献公布学、技术档案管理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时至今日,这种由教学体系转化而来的学科体系依然是我国档案学的基本框架。作为一名档案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发表论文140余篇,涉及诸多领域。他尤为关注编纂学,其代表作《苏联文献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是苏联第一部论述文献编纂理论与技术的著作,原苏联档案界曾给予高度评价;后被译为中文,对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学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其敬业精神感染了一代中国档案学人。
1 生平简述
谢列兹聂夫1916年出生在莫斯科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保卫祖国的反法西斯战争。1946年在苏联十月革命中央国家档案馆科学编研处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历史档案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1955年他被派遣到中国,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教研室讲授档案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档案工作者和档案专业教师。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历史档案学院创建文献编纂教研室,并任主任,随后长期担任该院副院长。1997年病逝。
2 主要贡献
2.1 中国现代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开启者
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编纂思想和优良的传统。然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建立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档案文献编纂学是在谢列兹聂夫应聘来华讲授苏联文献公布学,以及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翻译出版了他的著作《苏联文献公布学》之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谢列兹聂夫《苏联文献公布学》的理论体系分为档案编纂基本理论和档案编纂方法论两大层次。教材结构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档案编纂的基本理论,即文献公布学的对象与历史。第二部分是档案编纂方法论,即公布文件的原则与方法。在借鉴苏联文献公布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特点,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文献公布学教研室编写刊印出中国第一部《文献公布学》油印教材。这部教材的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文献公布学的模式设立编、章、节的。
2.2 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档案工作者和档案专业教师
1952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创立,由于缺乏教员,周恩来总理亲自给苏联方面打电话,聘请档案专家来我国讲学。同年,谢列兹聂夫到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受聘讲课,先后开设了《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苏联档案史》、《苏联档案文书处理工作》和《苏联文献公布学》。这些课程对当时专修班的教员和译员直至全体学员,都是前所未闻的。从备课、写出讲稿到指导译员译出中文稿,再给不同的听课对象进行讲授,所有的档案专业课都是由他一人来完成。他当时每节课几乎都要讲三遍:第一遍给译员讲,主要是指导译员译出中文讲稿,供专家讲课时翻译使用;第二遍给中国教员讲,以便他们能给学员上辅导课;第三遍则是直接给学员讲授。正是在谢列兹聂夫的辛勤耕耘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档案工作者和学者,他们已成为我国档案事业的骨干。
2.3代表作:《苏联文献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
1974年,谢列兹聂夫总结多年从事苏联文献编纂学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在莫斯科出版了《苏联文献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全书除前言和作者的话外,分九章论述了苏联档案文献编纂的定义、对象、方法和任务,选题、题目概念和编研计划,文献出版物的分类、编研中问题的提出和史料研究,供编纂档案史料的查找和史料研究,原文鉴定学(版本考定学)的原则、方法及其在文献编纂中的作用,文献的编辑加工,文献出版物索引的编制,原稿的校勘、印刷装祯和校对等。该书首先作为莫斯科大学历史档案学院的教材使用,获得广泛好评。
3 简评
回顾中国档案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必须提及谢列兹聂夫所做的贡献。他的授课内容对中国档案学科体系的确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档案学教育早期课程的设置,与他在首届档案专修班上讲授的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苏联档案史、苏联文献公布学、技术档案管理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时至今日,这种由教学体系转化而来的学科体系依然是我国档案学的基本框架。作为一名档案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发表论文140余篇,涉及诸多领域。他尤为关注编纂学,其代表作《苏联文献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是苏联第一部论述文献编纂理论与技术的著作,原苏联档案界曾给予高度评价;后被译为中文,对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学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其敬业精神感染了一代中国档案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