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读之,通融行之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理性使用教材的一般性说法。但是,怎样使用教材才算得上是用好教材呢?一线教师常存在着诸多困惑,也常见诸多不甚合理的做法。一方面是对于“教材”琢磨得不够,折射出“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于“教学”思考得不深,折射出“行”的问题。笔者以为,“读”可取的态度应该是“琢磨”,而“行”可取的策略可以是“通融”。其根本指向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考”。具体操作如何进行,本文结合课例具体展开探讨。
  一、琢磨教材,在“通透”中前行
  要用好教材,首先就要琢磨教材,认真、仔细、深入地读懂教材。这其中,包括表层内容,如课题、情境、问题串、旁白、习题等,也包括深层内容,如内涵、外延、逻辑、意图等。既要读出教材科学、合理的内容与形式,也要善于思考,提出教材因篇幅、地域、时间变迁等而产生的不适切内容。这样读,才能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通透”地前行。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下“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分析教材中的3个问题串: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问题(有的能摆成,有的摆不成);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學生思考其中的道理,发现三边之间的初步规律(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长的那根小棒);第三个问题则用一一列举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完善到完善、从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三边间的关系。
  教材的编排从操作入手,逐步过渡到观察、分析、计算、归纳等环节,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但反复琢磨,可读出如下问题:其一,如果摆不成三角形,那么这3根小棒就不是三角形的边,可以借用它们来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其二,两根较短的小棒长度之和刚好等于较长小棒的长度,用于操作的话会很“顺利”还是很“意外”?其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通过摆出来发现的吗?其数学本质是“加法的不等式”吗?
  显然,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二是,基于关系,对所给3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做出判断。一个是理解,一个是应用。两个层次一先一后,相衔而行。而教材编排上,这个次序显然是颠倒了,先“应用”后“关系”,逻辑上不通透、不合理。
  基于逻辑通透的思考,笔者对本节课进行如下设计:①出示小明家、公园、学校的路线图(刚好围成一个三角形)。以“可以怎么走”为核心问题,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从小明家去公园或学校,或从学校去公园等,都是“直着走”比“绕着走”近。再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A+B>C、A+C>B、B+C>A。从而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②要选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会怎么选?(提供:6厘米、8厘米、9厘米、11厘米、13厘米、15厘米的小棒各1根)让学生先说出选择的小棒,再进行实际操作验证;学生应用规律实现应用的泛化,借助操作理解6+8<15围不成三角形的道理,借助课件理解6+9=15也围不成三角形的道理,再进行练习强化。③提供两根小棒(9厘米和15厘米),让学生思考第三根最长几厘米?最短几厘米?(取整厘米数)紧接着,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两根同样的小棒,第三根小棒的长度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从而发现:小角对应着短边,大角对应着长边。(如图1)让学生不仅知道第三边的结果,更知道第三边长度变化的缘由,让学生获得顿悟的愉悦。
  这样教学,既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思考上的通透,决定着学生数学思维的通透,最终以“序”为线,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一方面,遵循认知逻辑上的序:先理解、再应用。另一方面,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的序:先整体、后微观。同时,在教学中放大、突显数形结合、猜测验证、观察明理等环节,使学生的归纳思维、求证思维、辩证思维等得到确实的发展。
  二、琢磨学生,在“变通”中深刻
  教学,教是起点端,学是终点端。教学出现问题,常常是教师对于学生琢磨得不够、不透,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读懂学生的现有起点、学习需求、内在心理等,不墨守成规,才能变通设计,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深化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下“邮票的张数”一课。对课例情境“家中姐弟集邮”(姐弟共有180张邮票,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以及4个问题串进行分析:前3个问题是可以归为一组,从问题和方法指导入手,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第4个问题其实是这一过程的拓展应用(从和倍问题到和差问题)。
  从学生的起点来看,学生已学习过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方程、解方程等初步的代数内容,并且也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本课中未知数从1个增加到2个,且指定用方程解答,是要让学生体验化逆为顺的思维特点,增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在不强求用方程解答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学生采用的是算术解还是方程解?甚至在强求用方程解答的情况下(如考试中),仍有部分学生采取算术解的方式,又是为什么?折射出来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等需要我们琢磨。对于和倍问题、差倍问题等两个未知数的数学问题,学生由于先前学习经验影响(画图、平均分等),算术思维仍是潜意识的第一反应,代数思维仍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反应。同时,对于用方程解的过程的繁复(先解设,再解答等),学生常下意识地排斥。简言之,学生并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爱上方程解,教学目标谈何达成?
  基于对学生学情的琢磨,笔者对本节课进行如下设计:①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整理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180张。问:“那姐弟各有邮票多少张?”让学生明白,答案不确定。②逐步出示中间的条件信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式解答(算术解、方程解都是可以的)。a.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b.姐姐的邮票张数比弟弟多40张;c.姐姐的邮票张数比弟弟的3倍少20张。3个条件有序递进,从和倍问题、和差问题发展到非整数倍的数学问题,在重复中让学生经历从不用方程到用方程也可以,再到方程很好用的过程,深刻感受方程的特点和价值,体会用方程解的结构统一性、思维简明性。③让学生梳理小结:方程,好吗?强化学生对于方程的认知。④利用变式练习让学生形成理性策略:什么时候用方程解,什么时候不用方程解?   善于变通的教学,培养善于变通的学生,使学生数学思维更为深刻:其一,强化列方程而弱化解方程。突出意识优先,让学生先行确立“我想用方程解”“我会用方程解”的意识。课堂更聚焦,不陷入零散的求解计算中。其二,强化解法自由而弱化指定方程。变说教为自悟,“用方程解”不是教师单方面强求,而是学生在尝试中不知不觉地自我确立。由此,学生的方程思维、优化思维、灵活思维等得到了确实的发展。
  三、琢磨结构,在“融汇”中完善
  教材和教学都是有结构的,起承转合中自有内在的脉络。这些结构,如果只读一课教材而不放眼整套教材是难以琢磨出来的,如果只是读教材的表面知识、技能而不是深究數学本质也是难以琢磨出来的。换句话说,要把知识的前世、今生、未来放在全局中来看,要把课堂教学的起与落、放与收等放在结构中考量,用“融汇”给学生以合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下“买文具”一课。分析教材中的3个问题串及生活情境“买文具”,问题1与2解决的是一位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突出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发现整数乘法与今天所学内容之间的“结构一致性”。问题3,是知识的泛化应用,从0?郾2乘几到0?郾4乘几,从积为纯小数到积为带小数,从而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法、熟练算法。
  可以看出,本课教材内容安排已经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但是仔细琢磨,这一结构尚有一些欠缺:其一,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结构仅是转化为小数加法,还不够突显,没有和以往学习乘法的认知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二,小数乘整数的应用结构仅是买文具,局限于购物,没有更广泛、更灵活地解决生活问题;其三,小数乘整数的承载结构仅是纯小数乘整数,还比较单一,是否应该适当涉及带小数乘整数的内容;其四,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结构仅靠学生感悟,还比较零散,没有进行算法的归纳与整理,不利于学生熟练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思维。
  基于对结构的思考,笔者对本课进行如下设计:①回顾,唤醒经验。用“你会计算吗”直击学生认知心理,把前面学习的相关计算内容进行一次简要梳理,也为课末的拓展埋下伏笔,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小数乘法有一个全景式认知。②迁移,利用经验。从买橡皮到买铅笔和尺子,从纯小数乘整数到带小数乘整数,让学生理解算法、熟悉算法。可以把二年级学习乘法时用的数线模型纳入本课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形成一致性的认知结构。(如图2)③应用,活用经验。以0.5乘3为载体,从有单位的量到无单位的数,从一种列式到两种列式(渗透乘法交换律),从买文具的生活场景到“还可以解决什么样的生活问题”,从一位小数乘整数到两位小数乘整数,从熟悉算法到概括算法,使学生感悟到小数乘整数结构应用的广泛性及方法的可迁移性。④拓展、内化经验。以0?郾3×0?郾2引发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后续还将学习什么?从而使今天的学习、未来的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更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
  良性结构的教学,成就有张力结构的学生。把有联系的内容联通起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起来,从原有的教材出发,向四面八方展开搜索、链接、整合,体现教学的完整性、丰富性、层次性,使学生在化归思维、求异思维、类比思维等方面获得发展。
  琢磨从教材、学生、结构入手,以通透、变通、融汇等通融策略为着力点,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多种数学思维的确实发展,也推动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行动上的不断深入,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教育理論的总结与提炼,是源自无数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实践积累,这种积累最常见的便是积少成多的微创新式的积累。《和易教育思想论》以“和”立论,以微创新形式在继承、吸纳、融合中,创生了教育思想,形成有别于其他与此相似的教育理论。  一、继承中的不断更新式微创新,使教育理论永葆活力  教育理论不是从天而降,它有其来源、继承和发展过程,到先秦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根”不是“复古”,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后再出发,是更
期刊
在教学之前教师首要的是认真研读教材,谨思慎行,这既是尊重教材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途径。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思维及认知的发展规律,对教材进行“增、删、选、调、改”,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充实、合理的规划。  一、研读教材,谨思慎行  在以往“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时常会不自觉地将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将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技能训练与掌握上,而忽视了
期刊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整合和应用,也是教师实施教学设计,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所以,设计好语文作业是沟通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方式、内容与检测都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多样化、游戏化、生活化  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作业设计的合理性
期刊
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导图是让隐性思维显性化的有效工具之一。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思维导图汇集了图像、颜色、文字等多种表达信息的方式,变化丰富、色彩多样、结构活泼,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线条、图形等将各个信息点巧妙连接起来,让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文本,养成寻求事物之间内
期刊
2018年1月初,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读书》杂志原执行主编贾宝兰邀请我去通州看一位雕塑家的作品。她告诉我,想发展他为民进会员。  她告诉了我这位雕塑家的名字:纪峰。说句实话,当时我在大脑记忆中搜索了一遍,但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来到纪峰的雕塑馆,里面的塑像每个人都是如雷贯耳——语言学家周有光,作家巴金,美术大师刘海粟、韩美林,文化大家饶宗颐、季羡林、冯其庸,诗词学家叶嘉莹,古书画鉴
期刊
以读书写作作为基础媒介,介入学校师生的内心,渗透于整个校园,是学校阅读文化建构的关键。而学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文化阵地,是师生读书的基础保障,办好图书馆可以为师生开展阅读活动、教育科研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我校在基于图书馆的校园阅读文化建构上,进行了一番大胆和有益的探索。  一、改革传统运营模式,为师生读书提供基础保障  受机构编制的限制,一般的小学图书馆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基
期刊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树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主性,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STEAM教育理念指的是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和有机整合,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相契合。因此,我们尝试将习作教学同STEAM教育理念有机融合,通过项目式课程的设计,实现跨学科整合,让每一课的教学都成为培
期刊
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唯有富有个性、符合实际的办学思想方能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爱的教育”是我校历经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凝练出的办学思想,我们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三管齐下,潜心实施建设  (一)环境熏陶入脑入心  1. 以文化人,培育情怀。在以文化人的理念指引下,从校园的宣传栏到每一面墙,从古朴典雅的凉亭到舒适便捷的开放式书吧,从整洁大气
期刊
统编版教材以单元整组形式编排教学内容,对习作训练要素进行了集中安排,把读写训练有机结合了起来。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带着整体的观念,立足习作单元整体,在研制单元核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整合单元板块,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一、巧借课后习题精细定位——循序而作,文有法  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结合了学段目标及文本内容的各项能力训练点,不仅为文本及单元整体服务,还贴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想象作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不断加强学生想象作文训练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水平,从“遐想”“奇思妙想”“畅想”到“科学幻想”的序列化编排,使想象作文的教学更有条理。  一、联系生活,寻找想象之源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主要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