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治原则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6例诊治经过。
  结果:26例病人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愈。平均治疗时间13天。无1例出现肠坏死。
  结论: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时间概念最好定在4周左右。这类肠梗阻有其特殊性。其特点有:①发生于手术后早期,常于术后3~7天左右开始出现症状;②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③肠梗阻的症状,体征十分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④虽有机械因素,但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⑤保守治疗大都有效。炎性肠梗阻最好先试行保守治疗。
  关键词: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肠梗阻早期诊断保守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085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60-0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一种早期并不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逐渐被认识、重视。它有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但治疗方法不尽相同。若处理不当会引起肠瘘、重度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以往有误诊、误治的经验教训。我院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共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6例,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14~76岁,平均45岁。胃十二指肠穿孔行胃大部切术后5例;胃癌根治术后3例;闭合性腹部损伤行肠修补术后3例、行脾切除术后3例;急性阑尾炎伴穿孔行阑尾切除术后6例;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后3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3例。症状多发生于4~18天,其中1周内5例,1~2周内16例,2周以上5例。
  1.2临床表现。本组2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有不同程度腹痛者23例,恶心,呕吐者24例,腹部有固定压痛者21例,其中6例可及压痛性包块。腹部透视、摄片:全组病例均可见多个液平。行腹部CT均示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及肠腔积液,未见过度扩张的肠管。
  1.3治疗方法。本组26例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①禁食、胃肠减压至肠梗阻症状消失;②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并给静脉营养支持;③联合应用抗生素;④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生长抑素;⑤症状减轻后向胃管内注入中药大承气汤150~200ml夹管20~30min,每天2次;或向胃管内注入蓖麻油、甘油等。
  2结果
  26例患者无1例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全部治愈。肠梗阻症状于3~6天后开始缓解,治疗6~20天症状消退,平均14天症状完全消退。
  3讨论
  3.1诊断。术后早期肠梗阻就其“早期”时间段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最好是14天,有人则认为是4周、6周、3个月、半年不等。目前倾向于4周者占多数,因为太早不能脱离原发病的影响,太迟不能与后期的肠梗阻相区别。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系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及渗出,形成一种机械与动力性因素同时存在的肠梗阻。炎症导致肠蠕动减弱,是造成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肠壁水肿引起的肠腔梗阻[1]。本病有以下主要临床特点:①本病多见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手术时间长、腹腔炎症重等病例;②大多数病例在术后4~18天起病,往往有排气排便,进食后出现梗阻,呈症状逐渐加重趋势;③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④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但较少发生肠绞窄;⑤虽有机械因素,但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造成广泛粘连所致;⑥一般腹部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金属音或气过水声;⑦体温一般<38℃,白细胞不超过15×109/L;⑧动态观察可排除肠麻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所造成的梗阻;⑨保守治疗大都有效。根据症状、体征、结合腹部透视、摄片均可见多处气液平,并有肠积液征象,腹部CT扫描见肠壁水肿增厚、肠袢成团,肠腔内无显影剂等[1],多可诊断。
  3.2治疗。保守治疗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唯一可行的方法[2]。术后早期肠梗阻是由于肠管高度水肿,并致密粘连所致,而非肠管某处的机械性梗阻,无法通过手术解除,若强行分离易造成小肠多处破裂,导致肠瘘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保守治疗,无1例发生绞窄,均治愈。表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保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我们认为规范化治疗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是保证治疗的基础,腹胀减轻后定期向胃管内注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可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缩短病程;腹腔内炎症是造成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应用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防止毒血症,对抗厌氧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促进炎症消退及粘连松解。生长抑素的应用可减少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内环境的稳定。及时合理充分的营养支持治疗是对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应用3升袋可保护患者体力,减少胃肠液分泌,促进胃肠道炎症早日恢复。应用胰岛素亦可以促进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应用,加速肠功能的回复[3]。如病情无加重和肠坏死征象病情稳定者宜耐心观察,持续保守治疗,直至症状缓解。如有白细胞增高、体温持续升高、心率增快、腹痛逐渐加重、满腹压痛、肌紧张、腹穿抽出血性液体,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应及时中转手术。
  3.3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腹腔炎症反应重,手术创面大,存在内环境失衡的病人。因此大部分的早期肠梗阻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措施:①术前纠正内环境的失衡,如:水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等;②术中尽量减少腹腔干扰和肠管暴露时间,温盐水纱垫覆盖肠管,减少缺血组织存在,术毕将小肠按解剖位置回纳入腹腔,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以彻底清除积血、脓液等防止腹腔污染,避免不必要的腹腔引流,关腹前将大网膜铺在切口下方,积极防治脏器炎症;③术后采用静脉营养支持,尽早下床活动。对于高危患者:如多次腹部手术史、肠粘连广泛、腹腔炎症重、肠排列术、异物或坏死组织残留及其他因素造成肠管浆膜广泛受损的患者,术后胃肠减压、禁食时间应适当延长。
  参考文献
  [1]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458
  [2]翟保平,任金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1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7-468
  [3]张英豪,雷鸣.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1,16(8):48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表达及其发病机制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4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并选取同时期40例卵巢囊肿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核转录因子-kB在患者血清、腹腔液、囊内液中的表达。内异症患者三种体液中核转录因子-κ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期别,内异症重度组患者三种体液中核转录因子
期刊
摘要:目的:就醒脾养儿颗粒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以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儿科门诊收治的120例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儿接受常规基础疗法,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醒
期刊
摘要: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出生缺陷则是严重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出生缺陷的流行特征(国家、种族、年代、区域、性别、季节性、产母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妊娠时间、胎数等)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出生缺陷长期趋势的研究情况,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胎儿畸形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出生缺陷致畸因素流行特征长期趋势  Doi:1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上颌神经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翼腭窝内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成人头颅部标本15 例,解剖观察上颌神经的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及其与上颌动脉的关系。  结果: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的距离为(13.76±2.23)mm;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7.92±2.64)mm。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位置关系是:60.0%动脉位于神经的外下方,4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对乳腺肿瘤手术患者应用临床路径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肿瘤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比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在知识掌握、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的大于对照组,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的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对21例复杂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对其X线、CT、手术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6个月,其中根据影像学评价,解剖复位:7例;复位満意:12例;复位不満意:2例。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价标准[1],优:8例;良:9例;尚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支气管动脉(BA)成像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0例病例,对50例病例进行 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而重建(MPR)进行三维重组,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其中17例有DSA对照。  结果:50例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均像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和血管直径。24例肺癌病例由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多排螺旋CT对不典型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经临床证实为不典型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不典型鼻窦炎的多排螺旋CT影像特点。  结果:80例患者中鼻道窦口复合体型鼻炎鼻窦炎37例,占46.25%;漏斗型慢性15例,占18.75%;鼻腔鼻窦息肉型22例,占27.50%;蝶筛隐窝型6例,占7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消化道肿瘤人工精确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研究分析。  方法:按照患者放射治疗时间的不同,随机在我院选择从5月开始依次4个月的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瓦里安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治疗的前正侧位验证影像与CT定位影像重建的DRR影像进行比较,并测量患者的前后、左右和头足方向误差。  结果:根据测量以及计算的结果分析可知,5、6、7月份患者消化道肿瘤外扩PTV的理论边界下降明显,并在8月份下降停止,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治疗股骨髁间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3七年间使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股骨髁间粉碎骨折36例患者的临床效果。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进行评价,采用电话回访方式进行术后满意度调查。  结果: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按HSS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