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60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如今的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综合实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奇迹每天在你眼前出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城市,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取得积极进展。现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老百姓腰包鼓了,眼界开阔了。近年来,载人航天工程圆满成功,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更是大大提振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
孟加拉国海外贸易公司董事长巴什尔乌拉对中国几十年发展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变”字。巴什尔乌拉有个中文名字叫百兴隆,自1966年初访中国以来,他先后访问中国74次。他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还很封闭,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没有几家涉外酒店,出租车很少,没有多少中国人会讲英语”,而现在“低矮的平房已经被摩天大楼所取代”,他的很多中国商业伙伴都会英语,“交流起来十分方便”。
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穆斯万格瓦用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这样评价中国日新月异的改变:“在北京,变化天天发生,你的确看到奇迹每天在你眼前出现。在北京问路不能以建筑物为基准,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旧的建筑不见了,新的建筑突然间矗立在你眼前。”
马来西亚前驻华大使马吉德用这样一个细节来讲述他对中国60年巨变的感受。他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内地人给马来西亚亲友写信,多数是表达生活困难,希望外国亲友提供经济援助;现在中国内地人也经常给马来西亚亲友写信,但内容却是希望他们回乡看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北京首席记者吉米在中国生活了38载,从1971年因祖国菲律宾时局动荡被迫留在中国后,他当过知青,经历过文革,从北大毕业成了记者。先后在美国《新闻周刊》和CNN工作过的吉米,目睹了中国的变化,报道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伟人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北京举办奥运会……在他看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自不在话下,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的深刻变化,他说:“今天的中国人正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世界,所有这一切在30年前简直无法想象!”
“你们国家实行的政策是正确的”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党中央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
从选择改革开放到被世界认同,绝非坦途。多哥前驻华大使亚沃·阿博分析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许多困难,而中国政府在困难面前作出了新的选择,这就是对外开放。“对中国而言,开始是不容易的,她经历了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同样的困难。但中国人民以其战胜困难和夺取胜利的决心克服了种种苦难”。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漫步,但同时也经历了特大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但是,中国人民在困难和灾难面前没有低头,而是顽强战胜考验,向世界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尼日利亚前驻华大使戚本杜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驻华期间,他就认定中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将成为举世瞩目的政治和经济强国,这是他毫不犹豫把后半生奉献给尼中友好事业的原因。在他看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渐入佳境,在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举办奥运会对中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迅速从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灾难中恢复过来,也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一个孱弱的国家很难应对如此巨大的灾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副校长阿诺德·万·齐尔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和金融体制,日益在世界经贸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曾于2001年至2004年担任突尼斯驻中国大使的萨拉赫·哈姆迪说,中国不仅同西方大国开展合作,而且重视同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阿、中非合作的新平台,有力地拓展了双方在各层次、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俄罗斯莫斯科茶文化俱乐部的老板米哈伊尔·巴耶夫每年都来中国采购茶叶,其足迹遍布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程度和文明程度都很高的国家。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客人,在这里都过得很自在”。“我接触的是最普通的中国人。最近1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证明,你们国家实行的政策是正确的。”他说。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中国世纪’”
距离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已过去整整60年。60年来,怀揣着民富国强梦想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奋起直追,傲然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穆斯万格瓦和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的副校长阿诺德·万·齐尔不约而同地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来形容中国60年的发展。
“正如大多数人希望看到的那样,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中国世纪’,中国正在承担起许多人希望她承担的角色,”第63届联大主席米格尔·德斯科托·布罗克曼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世界需要中国的价值观和规则,这些将给我们以希望,并确保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海外的华侨华人最知道中国的强大意味着什么,他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为中华民族,为中国感到骄傲与自豪。“看中国落后一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令世界震惊,令全球华人自豪。”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说起中国的发展来情真意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开始发展,现在中国也成了值得别国学习的榜样。
多哥前驻华大使亚沃·阿博说,“中国在过去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她成功地战胜了困难。中国有许多我们可以分享的经验。”“我希望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全面了解在中国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从中得到启示和经验。”
曾3次访华的塞内加尔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阿里·索乌认为,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与非洲在经济上几乎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但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跻身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之列。中国的社会制度、治国经验和发展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经济学家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孟加拉国《今日新闻》报主编里亚祖丁·艾哈迈德曾经七访中国。他对中国最大的印象就是“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了”,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领导人的正确决策”。“中国政府将发展经济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都坚定地奉行这个方针。中国的这一做法很值得孟加拉国政府学习和效仿。”带着这样的想法,里亚祖丁在家乡成立了一个中国友谊中心,向当地人介绍中国。
60年的独立自主,其中30年的改革开放,开放的中国用实力、用事实,赢得了认同,赢得了尊重。
“我从不怀疑,中国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一席,为人类文明作出积极贡献。”荷兰前驻华大使杨乐园这样表达他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根据新华社稿件摘编)
如今的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综合实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奇迹每天在你眼前出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城市,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取得积极进展。现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老百姓腰包鼓了,眼界开阔了。近年来,载人航天工程圆满成功,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更是大大提振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
孟加拉国海外贸易公司董事长巴什尔乌拉对中国几十年发展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变”字。巴什尔乌拉有个中文名字叫百兴隆,自1966年初访中国以来,他先后访问中国74次。他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还很封闭,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没有几家涉外酒店,出租车很少,没有多少中国人会讲英语”,而现在“低矮的平房已经被摩天大楼所取代”,他的很多中国商业伙伴都会英语,“交流起来十分方便”。
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穆斯万格瓦用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这样评价中国日新月异的改变:“在北京,变化天天发生,你的确看到奇迹每天在你眼前出现。在北京问路不能以建筑物为基准,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旧的建筑不见了,新的建筑突然间矗立在你眼前。”
马来西亚前驻华大使马吉德用这样一个细节来讲述他对中国60年巨变的感受。他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内地人给马来西亚亲友写信,多数是表达生活困难,希望外国亲友提供经济援助;现在中国内地人也经常给马来西亚亲友写信,但内容却是希望他们回乡看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北京首席记者吉米在中国生活了38载,从1971年因祖国菲律宾时局动荡被迫留在中国后,他当过知青,经历过文革,从北大毕业成了记者。先后在美国《新闻周刊》和CNN工作过的吉米,目睹了中国的变化,报道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伟人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北京举办奥运会……在他看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自不在话下,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的深刻变化,他说:“今天的中国人正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世界,所有这一切在30年前简直无法想象!”
“你们国家实行的政策是正确的”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党中央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
从选择改革开放到被世界认同,绝非坦途。多哥前驻华大使亚沃·阿博分析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许多困难,而中国政府在困难面前作出了新的选择,这就是对外开放。“对中国而言,开始是不容易的,她经历了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同样的困难。但中国人民以其战胜困难和夺取胜利的决心克服了种种苦难”。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漫步,但同时也经历了特大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但是,中国人民在困难和灾难面前没有低头,而是顽强战胜考验,向世界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尼日利亚前驻华大使戚本杜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驻华期间,他就认定中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将成为举世瞩目的政治和经济强国,这是他毫不犹豫把后半生奉献给尼中友好事业的原因。在他看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渐入佳境,在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举办奥运会对中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迅速从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灾难中恢复过来,也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一个孱弱的国家很难应对如此巨大的灾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副校长阿诺德·万·齐尔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和金融体制,日益在世界经贸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曾于2001年至2004年担任突尼斯驻中国大使的萨拉赫·哈姆迪说,中国不仅同西方大国开展合作,而且重视同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阿、中非合作的新平台,有力地拓展了双方在各层次、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俄罗斯莫斯科茶文化俱乐部的老板米哈伊尔·巴耶夫每年都来中国采购茶叶,其足迹遍布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程度和文明程度都很高的国家。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客人,在这里都过得很自在”。“我接触的是最普通的中国人。最近1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证明,你们国家实行的政策是正确的。”他说。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中国世纪’”
距离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已过去整整60年。60年来,怀揣着民富国强梦想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奋起直追,傲然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穆斯万格瓦和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的副校长阿诺德·万·齐尔不约而同地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来形容中国60年的发展。
“正如大多数人希望看到的那样,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中国世纪’,中国正在承担起许多人希望她承担的角色,”第63届联大主席米格尔·德斯科托·布罗克曼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世界需要中国的价值观和规则,这些将给我们以希望,并确保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海外的华侨华人最知道中国的强大意味着什么,他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为中华民族,为中国感到骄傲与自豪。“看中国落后一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令世界震惊,令全球华人自豪。”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说起中国的发展来情真意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开始发展,现在中国也成了值得别国学习的榜样。
多哥前驻华大使亚沃·阿博说,“中国在过去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她成功地战胜了困难。中国有许多我们可以分享的经验。”“我希望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全面了解在中国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从中得到启示和经验。”
曾3次访华的塞内加尔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阿里·索乌认为,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与非洲在经济上几乎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但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跻身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之列。中国的社会制度、治国经验和发展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经济学家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孟加拉国《今日新闻》报主编里亚祖丁·艾哈迈德曾经七访中国。他对中国最大的印象就是“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了”,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领导人的正确决策”。“中国政府将发展经济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都坚定地奉行这个方针。中国的这一做法很值得孟加拉国政府学习和效仿。”带着这样的想法,里亚祖丁在家乡成立了一个中国友谊中心,向当地人介绍中国。
60年的独立自主,其中30年的改革开放,开放的中国用实力、用事实,赢得了认同,赢得了尊重。
“我从不怀疑,中国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一席,为人类文明作出积极贡献。”荷兰前驻华大使杨乐园这样表达他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根据新华社稿件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