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草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草,我总有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是自小就得下的“病”,至今治愈不了。
  少时家贫,不得不养一只羊、一头猪、几只鸡,割草便成了我最大的“营生”与乐趣。从3岁起,连路都走不稳的我,就知道挎笼磨镰了。稍长,便与一群穷伙伴上南塬、下河滩,往水丰草美的地方赶。有时,找着一块好草地,还要“封锁消息”,怕别人知道了偷着割去,也有为圈地占草与伙伴吵架甚至打闹的时候,但心里都不搁事,今天恼了明天又好上。傍晚回家,只要背上一笼满满当当的草,再看着妈妈微笑的脸,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割草就这样成了生活里重要的场景。
  那时的渭河,水还比较充沛,滩上的树高大而挺拔,虽然只是普通的杨、柳、槐等,但那场面与气势却是我至今最壮阔的回忆。遇到好年景,河边的草茂密又庞杂,真有点碧草连天绿无涯的味道。到了夏秋时节,花儿紫黄,蜂蝶嗡嗡,漫过我们脖子的草地简直成了乐园。乏了,就势躺在柔软的草上,像投进妈妈的怀抱,听鸟叫蝉鸣,看云走霞飞。
  也有割不到草的时候。饥馑的年代,好像什么都缺。将不多的草蓬了又蓬,让它虚虚地罩在笼里,或者干脆在笼底放些树枝,上面盖上薄薄一层草,迟磨到天黑,进村后先闪进羊圈猪舍,胡乱地撒上几根,才敢进屋。到了冬天,草更难找,只能在向阳的坡头、崖下、河边,遇上一些耐寒的植物,干枯的枝干下还有那么一小丛绿。
  割草还有讲究,对于枝干粗大韧硬的,比如“狼尾巴”,应用钝镰,带有砍削的劲头才能奏效。柔软或贴地长的,比如“趴地龙”,要用快镰,刃越利越好,一镰撸下去、偎着进、转几圈、不歇气,就能放倒一大片。有些草,比如“猫耳草”,根须很浅,实在不宜用镰,只要用手一拔、再向后一甩,泥土就全掉了。姿势上要得法,拔草应先弯后直,割草宜微屈前倾,大多时候要右腿盘坐在地上,左腿半屈,膝盖向上,以掌握前进的方向并平衡肢体。镰刀要用长把的,开镰时先用左手攥紧草的上部,再翻转着一缠绕,右手快速地使用“连刀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割草也让我知道,无论干什么事只要认真,就能把握特点和规律。有时生了气,也去割草,一看到绿色的海洋,闻着浅淡的草香,就把啥都忘了。
  后来上了大学,离开了草和割草的伙伴,但对草的钟爱不减而甚。每看见它,总有一股莫名的冲动。妻笑我:“人家是花痴,而你却爱草,怪……”女儿说:“我爸的驼背,是从小割草背笼落下的病根。”我至今仍记得《汉语词典》里“艹”部的字有530多个,从简单的“艺”、“艾”到笔画在17个以上的“蘸”、“蘼”……没事总翻一遍,看都是什么意思。唐诗宋词中,有关草的我能背上30多首,从简单的“离离原上草”到比较哀伤的“一身乌色更招馋”……草就这样,况味一言难尽,却滋养了我的人生和思想。
  有时候也想,水是草的泪,不然它们为何都扎根地下;树是草之最,因为它们都向往蓝天白云。读书时看惠特曼的《草叶集》,欣赏“我要到林畔的河岸,脱去伪装,吮吸草的真味”;看鲁迅写“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我就血往上涌、脊背汗热……几十年前,我第一次听到《小草之歌》,是在一个风雨之夜,我走出门去,跑了古城的几十条大街小巷,彻夜不归地寻草。我知道,从那一刻起,我这一生就是草命了,光水哺育、装扮大地,随遇而安、无名来去,又不惧风雨……
  [感悟]本文表现了作者对草的喜爱之情。文章开篇用“病”形容“我”挥之不去的“草”情结,表明作者对“草”的感情之深。割草是“我”童年最大“营生”与乐趣,伴随着“我”的成长。从割草的过程中,“我”不仅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而且还认识到人生的哲理。“我”爱草成痴,不仅喜欢真正的草,而且与草有关的汉字、诗词都爱屋及乌,喜爱有加。普普通通的草,滋养了“我”的人生和思想,草“光水哺育、装扮大地,随遇而安、无名来去,又不惧风雨”的精神成了“我”人生的精神追求。“我”喜爱草,不仅是因为草是“我”童年记忆的主要意象,更因为“我”喜爱草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城厢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文本当中,能读到一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这诗在你的眼前亮过之后,还能够让你的心隐隐作痛,那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疼痛是记忆的内核,人类总是对疼痛保持着深刻的记忆,这应该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反应。诗人们常常将疼痛融入在诗行之中,试图让读者产生疼痛感,从而引发回应和共鸣。有些诗人一生都做不到,尽管写了很多诗,但读者一首也记不住。有些诗人一首诗足以俘获你的心,让你时常
期刊
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红艳,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  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期刊
余显斌,从他的那本《紫藤花影》来看,绝对是一个孩子王。作为中学语文老师,他已经出版过十多本文集专著,这样的中学老师,为数不多。我曾经很羡慕朱自清做中学老师的时代,感觉那时的中学也是卧虎藏龙的。今天,当一切从分数出发的时候,如余显斌这样,潜心治学写作,认真教书育人,能够独树一帜,产生一定影响的中学老师,非常稀少。而这样的老师,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希望。  《青春盛开的早晨》,没有说教的口吻,而是用俏
期刊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不需要打车,出租车总是频频出现,一旦有急事打车,望眼欲穿也看不到空车,即使偶尔路过的空车也对你视而不见。  还有准备乘坐公交车,快到站点就看见自己要上的那一路刚好出站,你会加快脚步甚至一路小跑却赶不上;可有时在站台等了半天也等不到你需要的那路公交车,而不适合你上的车一辆接一辆地过。你可能会琢磨,还需要多长时间呢?于是就根据站点的人数多少加以判断。然后呢,仔细研究站牌的
期刊
【训练目的】  本单元的课文是中外人士的精彩演讲,读完这些演讲稿,无不被他们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和掷地有声的语言深深汲引和打动,激起了我们演讲的兴趣。选文作者无不是优秀的演讲者,从他们的演讲稿来看,他们了解了听众是哪些人,听众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愿望和要求。且演讲中心明确,观点鲜明;演讲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感情;道理一听就懂,听众一听就被吸引;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
期刊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和谐相处,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瑶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据传,瑶族本是炎黄子孙,大约是在战国时期,为避战乱,他们的先祖从中原迁徙至南方的两广和贵州等山区生活,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根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他们虽然历尽人间沧桑,饱经贫穷与磨难,但他们的血管里依然流淌着坚强与浪漫。瑶族著名诗人唐德亮与先
期刊
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甘肃大地,多年来诗歌创作活跃,成就斐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大省。从1986年至今,已经有19位甘肃诗人参加了诗刊社举办的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的“青春诗会”。他们立足于西部大地,根植于民族传统,无限真诚地热爱诗歌,集体守护着诗歌理想,以不同凡响的创作实力和锐气,引起全国诗坛的广泛关注。生活在河西走廊焉
期刊
当笔者翻开《小小说选刊》时,立即被《壶碎》这个标题吸引,我想知道壶碎过后发生了什么。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一位爱书的先生某日无意间打碎了教授的紫砂壶,教授只是笑笑,一只茶壶,无关紧要,多年以后却得知,那只被打碎的茶壶是制壶名家顾景舟的作品,价值连城。从此以后,教授不断地关注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却在不断贬值。于是他变卖了父亲留下的所有书,换回几十万元,却远远
期刊
有人说,大多男人生命里都会出现一个唐晓芙一样的好姑娘。她聪明漂亮、活泼可爱、清纯率性、耿直又洒脱。她无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总是能轻易撩拨起你的兴趣,点亮你的生活。总之,她是如此美妙而空灵,是你奔波半生好不容易才遇见的一个奇迹,可是这样一个玻璃娃娃你却抓不住她。  夏梦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牵挂让人着迷又让人自卑不敢靠近的女孩,充满了智慧跟热情,干净又纤尘不染。她像是一团火烧云,“又红又美”,燃烧在“我
期刊
桃花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花卉,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彩缤纷的桃花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纷纷吟咏桃花,赋予桃花多姿多彩的意象。  一、报春桃花  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唐代周朴在《桃花》中吟道:“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代吴融在《桃花》中写道:“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南宋词人赵鼎在《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写道:“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