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付出,我更在收获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y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日,媒体集中报道了彭燕的事迹。彭燕奉献在高原、热情为兵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在人们都感叹她付出太多时,她却说自己一直在收获。在此,我们编发一篇彭燕的自述,里面细数了她的“收获”。
  最近媒体的报道让许多关心我的朋友了解了我在那曲的经历,他们给予我很高的赞誉。对于媒体的报道和朋友们的关心,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回想在那曲折平凡而又充满艰辛的12年里,自己虽然付出了许多,但是细心想来,更多的是收获:收获的是老高原们给我的感动,收获的是藏区百姓对我的支持,收获的是牧区病人们对我的信任,收获的是在工作中学会坚持、坚韧、乐观、积极的品质……这些收获并不是通过偶尔的一个人、偶然的一件事得来的,也无法用简单几个词语就能表述出来,它是静静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用我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得出的感悟。
  刚到那曲时我还是个充满幻想的天真女孩。看到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浪漫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然而对于自己的工作我却没有完全理解,是门诊所里的另一位女护师——段绍慧大姐用她的热情、敬业和对病人的和蔼可亲,使我理解了高原医务工作者的真正追求。
  那时的段大姐在那曲工作已近十年,经验非常丰富。记得有一次一位怀抱孩子的藏族妇女来到所里,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段大姐对孩子进行了治疗,并仔细叮嘱了注意事项,将母子俩送出门时还亲昵地逗了逗孩子。看到她极自然地做着这一切,她送完那母子俩回来时我迫不及待地问:“你得过麻疹吗?”“没有。”“那你怎么……”我想问她为什么不戴口罩、手套。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麻疹是极易传染的。但我所有的疑问在段大姐微笑的眼神中全部消失——她其实是不想看到因为自己采取保护措施而让藏族同胞产生隔阂。
  我后来才知道,那时段大姐的身体已经不好了,段大姐的爱人多次让她请假去检查,她每次都因工作忙而不愿请假。2001年12月,她硬撑着到拉萨先做完了新兵体检工作,才到总医院去检查自己的身体。回到成都没多久,段大姐就走了。
  她去世后,她的爱人在她常用的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封给我的信,其中历数了多年来我们一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我含着眼泪反复看这封信,下定决心要在这雪域高原践行自己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爱。唯有热爱,才能唤起热情。既然选择了从医,就应当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既然选择了工作在高原牧区,就应当把牧区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从那以后,我对病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自己开始有针对性地钻研一些高原病的疗法,慢慢地也在服务百姓的工作中激起了自己的工作热情,在一次次挽救生命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我身边,有许多常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高原的战友,他们大多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长期工作在高海拔地区的老西藏。坚忍不拔、勤奋好学、乐观向上、认真负责等优秀品格,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尤其集中和突出。一位在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只有60%的士官,得知这个检查结果时表情平静地说:“没什么,在这里缺氧很正常。”我看着脸上充满“高原红”的官兵问他们苦不苦时,90%以上的官兵都会说“不苦,习惯了”。其实,几乎所有在那曲驻守10年以上的官兵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损伤,并伴随着长期的头痛、失眠等症状,不少官兵都是依靠药物减轻症状,但他们仍然坚守在这里。
  我常常会想到那曲烈士陵园。那曲的烈士陵园与林芝的不同,这里没有绿树成荫,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藏北凌厉的寒风呼啸而过。烈士们多是平叛时牺牲的,都非常年轻。站在陵园中,望着这些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十八九岁的烈士们,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如果说几百名烈士让我肃然起敬,看着旁边的公墓却让我觉得心酸。这里躺着我身边熟悉的战友,他们有些是因为生病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而去世的。每每看到因病去世的刘斌、梁显军、王开卫等人的墓时,我都忍不住落泪。当我再一次站在墓前,除了祭扫,还想告诉他们:战友们,你们可以放心了,现在我们的条件越来越好,不会再让我们的战友因为生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去世。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看到这些墓,想到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与牺牲的同志们相比,我是幸福的,我应当继续在这里坚守,为需要我的人们服务,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我知道,不少战士出差到拉萨以后,都喜欢搬只小凳坐在办事处的院子里聊天。我觉得奇怪,都是喜欢热闹、喜欢逛街的小伙子,都坐在这干嘛。和他们聊天,我才发现他们的秘密:他们在看树,在享受树荫!我不由想起一名退伍战士的日记,其中写道:“记得第一次休假,因为经济原因,我选择了走陆地。先乘车到格尔木,再转火车。我看着窗外的景色,渐渐兴奋起来——我看到树了!”
  那曲是没有树的,就连草也很低矮,这仅有的为那曲带来生机的绿色得经受多少痛苦的磨砺啊!多年以来,树只在我的记忆中,每次休完假归队时我真舍不得走。但我必须走,因为每次回到家,见到父母,见到女儿,我更懂得了在那曲工作的意义。如果没有我们,那曲的人们会过得放心、会有安全感吗?巨大的责任感激励着我要成为他们心中的“树”,为那些需要我们的人遮风挡雨。
  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其实,每一次巡诊,我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工作,有时自己都觉得做得还不够好,但是牧民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让我感受到最诚挚的感情,让我永存感恩之心。
  为了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他们会不远千里为我这个“妈咪门巴”送来牛羊肉,那高原上最好的酸奶、沾满牛粪的哈达、风雪中等待的身影……让我永生难忘。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牧区巡诊,我被安排在侧屋测量心电图。侧屋没有生火,10月的那曲已经进入冰雪季节,屋内气温很低,怕冷的我干了一会儿就开始不停地哈气、搓手、跺脚。这时,一位阿妈挑开门帘进来,她一句话都没有说,径直走到我面前,将我冰冷的双手抓起,送进藏袍的胸襟,将我的手紧紧地按在她的胸口上。此时,我想到了妈妈。接下来,除了我操作仪器,阿妈一直用她的手温暖着我的手,直到我们完成出诊任务。这期间她没有说话,只是笑着和我对望。看着阿妈那慈祥的笑脸,我感受到了一种家庭的温馨。
  在敬老院里,我有时会把阿妈们的名字弄错,但阿妈们从不跟我计较,总是不厌其烦地再告诉我一次。只要发现我的手冰凉就会拉住我的手不停地揉搓,生怕我冻着。要是出诊时正好碰上她们吃饭,阿妈们还会用颤抖的手用力擦净碗,然后倒上酥油茶,一个劲儿地将糌粑和奶渣往我手里塞。
  在巡诊的路上,我们还碰到过一位护路的民兵,他应该有四五十岁了,黝黑的脸庞,见到我们就热情地打招呼。从他口中我们了解到,他年轻时当过兵,懂得一些汉语,现在又主动护路。“这个路好嘛,通了嘛,我们生活就好嘛。”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跟我说。我问他护路辛不辛苦,他回答:“辛苦?不苦,不苦,这个路我喜欢,就不苦嘛。”
  乘车离去时,我望着他渐远的身影,心里涌动着一种激情:这样不为名利的举动,表达的是对路的感激,是对共产党的感激。护路人让我明白,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感恩。当我了解到那曲孤儿院的孩子们缺乏书时,我认真地记录下他们提到的每一本书的名字,尽量帮他们买到,圆他们的学习梦。后来每次到孤儿院里送杂志,听到很多孩子说喜欢时,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快乐。
  很多发生在高原、发生在高原军人身上的故事都让我感动,回想起来,我收获得太多太多,因为它们已不仅仅是一件件让我感动的故事,更主要的是它们让我的精神实现了升华。有人说:你的事迹很感人,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泪。的确,很多人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选择远离高原,我选择了坚守。但是,回头想想,正是因为自己经历了这些事,才懂得了什么是风餐露宿,什么是感人至深,什么是知恩图报。这些,都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让我继续在那曲坚守。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我有点儿拿不准该怎么叫他,就是那位我见过多次的瘦脸青年。倘在从前,比如1949年以前吧,我若叫他“卖唱的”那是绝对没错的。但我要是那么叫他,则今天的歌星,似乎便也都成了卖唱的了,所以我不愿那么叫他。那么叫他,对他多少是不敬的;而我,起初只不过默默的欣赏他,后来,竟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敬意了。  【一】  我家附近有条小河,河畔皆公园。一年四季,那里是让周边居民流连忘返的地方。小河上有数座桥,其中一座桥
期刊
又一次,夜来了。  高擎晚照的旗帜弥漫而来。以凝重之色、深沉之境、寂寥之声,绵绵延延,长驱直入,浸我肌肤,入我魂魄。  对我而言,寄予静夜的万千钟情,恰如小酌后的一场迷离的微醺,品茗中的一阵通透的醍醐。  蛰伏在血流里的这般奢侈,是源于黄昏后与黎明前的这片光阴,可以敞开偌大而深邃的衣襟,宽容地收留我赤裸得一丝不挂的人生。  披着暮色的袈裟,我的心被虔诚装载得春水一样丰盈。秋波回望,一程停歇,一程奔
期刊
大家知道,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湖南汩罗是屈原投江的地点,安徽九华山(陵阳)是屈原最终流放九年的地方。毛泽东一生爱读书,尤其是爱读《离骚》,不是一遍两遍,也超出“三复四温”,而是从青年读到老年,常读常新,时有领会。屈原永远活在毛泽东的心中,毛泽东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在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六十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前夕,笔者撰写此文,意在纪念中国两位伟人——屈原和毛泽东。  毛泽东于1893
期刊
一  肉体的、碳水化合物的屈原,公元前278年前就葬身汨罗江。唯有精神的、文化的、人格的屈原不朽!  屈原是什么?  屈原是诗人,一位忧郁的诗人,一位太清醒又太孤独的诗人,一位容易流泪的诗人,一位彷徨的诗人。一位进退无路的诗人,一位人格峻洁的诗人,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一住拥有自己的信仰的诗人,一位怀才不遇的诗人,一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诗人,一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诗人,一位绝望的诗人,一
期刊
日本车  一个大款开着宝马去小学接孩子。正是放学的时候,校门口停了一长溜的私家车。 这时几个小男孩慢慢朝停车场走来,其中一个手里拿着块石头,冲着车子一辆辆地端详, 只见他们走到一辆车前停了下来。  “这是日本车。”一个男孩用手指着一辆车,拿石头的男孩冲过去用石头在上面画了个大大的叉。好家伙,崭新的汽车立即就破了相。几个男孩一路走来,只要发现日本车就采取行动。当他们走到大款面前,大款开始紧张起来。 
期刊
一与思成书(1925年12月27日)  思成:  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着,看这封信和报纸。  我有些话切实嘱咐你。  第一,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因为一年以来,我对于你的身体,始终没有放心,直到你到阿图和(注:即渥太华)后,姐姐来信,我才算没有什么挂虑。现在又要挂虑起来了,你不要令万里外的老父为着你寝食不宁,这是第一层。
期刊
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  ——刘熙载《艺概》  非死为难,处死为难。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洪兴祖《离骚后叙补注》  屈原不好写。我几次动笔都叹口气放下了。写屈原的困难在于,我们不知道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东西不是他的,这不仅指他的作品.也指人们指认给他的那些思想、性情、性格。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附会给他的东西太多,
期刊
说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生譬如流星只是短暂的一瞬。在短短的人生旅途中,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全力以赴追求目标,实现价值。相伴其中的成功辉煌与喜悦,失败无奈与苦涩,最终统统会伴随着人生的终结而烟消云散,只有那些记录生活点滴的碎片会留存人间。有人说,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也许只有在光阴似箭,人生苦短中通过深入感受生活,记录脚步,才能让瞬间的痕迹铭刻成永恒的记忆。  生活中一个十分鮮活,极具认识和感悟且杀
期刊
●在德国,想当农民并不容易,必须参加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在德国大学,农业是名额受限专业,每10-15个申请人中才有一个被幸运录取  ●农民是德国最惬意的职业,也是社会中最富的人群  ●农民鲍尔的别墅很宽,家里有不少古董收藏,墙上挂了一些油画  在德国想当农民不容易  德国大学农业专业难申请鲍尔为啥这么有钱?  在中国,农民不仅收入少,而且在生活、养老、看病、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期刊
4月13日上午,北京确诊第一例H7N9禽流感患者后,600多公里外的山东东南部的一座村庄里,当地一位宣传干部给北京的朋友发了条短信:“给你捎点口罩吧。”之后,他又热心地对身旁从北京来的记者说:“回去时给你也捎点儿,戴了总比不戴强。”  这是位于胶东半岛的大店村,中国民用口罩的主要产业基地之一。这个2200人的村庄拥有300余家与口罩相关的企业,被人们称作“口罩村”。去年,大约9亿只口罩从这里走向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