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新竹,中午了,给我当助教的研究生M起身告辞:“我去阿姨那里买菜。”见我有点疑惑,她笑着解释:“就是大学路转弯处的那家果菜铺啦,店主不愿意我们叫她老板娘,要叫阿姨,只要是叫阿姨的,她都特别热情地招呼,还经常大幅度减价:‘五十块,这一堆都给你啦!’好像我们这些学生一个个孤身在外,她像老母鸡那样护着我们……”
我不禁想到崇明阿婆。最近十年,我经常周末去崇明,居处附近的菜场,就成了常去的地方。其中有一位摆摊的阿婆,手板粗糙,一脸皱纹,一看就是习惯了整日劳作、过苦日子的人。她卖的东西不多,一堆土豆,几把小菠菜,几根细细的黄瓜,都是自家门口小块地上种出来的,远不如上海大超市里的蔬果那么肥厚光亮。但是,它们却是真正的美味之物,这位看上去苦兮兮的阿婆,也是真正的自尊之人。去她那摊上买了几回菜之后,她就开始额外赠送了:“喏,这把葱也给你……”再以后,不但每次都要附赠葱姜,土豆黄瓜的价格也降下来,这怎么行?可每次我们付了账不取找零就走的时候,阿婆都会追上来:“这个不作兴的……”于是,一个坚决给找零,一个不肯收,拉拉扯扯,其他人看着笑:“到底谁是买,谁是卖啊!”
令人感动。活在今日这个社会,我们除了同学、师生、同事、上下级、老板、员工这些通常相当被动的关系之外,很难主动发展持久稳定的“熟人”关系。同住一幢公寓楼的邻居,多半互不知晓,甚至站在一个电梯里了,也是你看天花板我读手机,彼此正眼都不瞧一下。越是被动建立的关系,一旦强制性消失——毕业了、跳槽了、被炒了鱿鱼了——就消散得越快。在这个似乎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的时代,再念旧的人,能持续交往十年以上的老同学、旧同事,也是寥寥无几吧。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日益细密地被买卖关系所覆盖,连少男少女谈情说爱,都离不开电影票(可不便宜!)和麦当劳,不需要花钱的生活内容,自然日渐稀少了。另一方面,科层制和规模效益的铁律,把经济系统弄得越来越庞杂,分层、外包和连锁,分厂、分公司和专卖店——造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和买东西的人,越来越互不认得了。
于是,我们似乎跟什么人都有了关系。这些关系都只是利益的交换,没有别的内容。既然是利益交换,那就只需看是否划算,不必多话,更不能动情,恰似窄道上迎面遇见陌生的路人,就该心存警惕,面无表情,尽快错身而过,看一眼都多余。这样的彼此以冷漠相待,正是当今世界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吧。
可是,我们能安心于彼此这么相待吗?主流媒体和商业广告,一直都大嗓门——现在更多是拐弯抹角地忽悠我们,说这就是“现代”和“发达”;许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文人雅士,也津津有味地享受消费、品尝“孤独”,以为这就是“现代人”的状况。可是,台湾新竹的这位“阿姨”和上海崇明的阿婆,却以坚决不当“陌生人”的本色言行,道出了大家心底的判断:比起快捷和划算的买卖关系,友善、信任和互相理解的感情交往,是对人更为重要、人实际上也更需要的。
我们到底还是不能接受这个除了家人、其他都是陌生路人的世界!
转自《解放日报·朝花》本刊有删节,标题有改动
我不禁想到崇明阿婆。最近十年,我经常周末去崇明,居处附近的菜场,就成了常去的地方。其中有一位摆摊的阿婆,手板粗糙,一脸皱纹,一看就是习惯了整日劳作、过苦日子的人。她卖的东西不多,一堆土豆,几把小菠菜,几根细细的黄瓜,都是自家门口小块地上种出来的,远不如上海大超市里的蔬果那么肥厚光亮。但是,它们却是真正的美味之物,这位看上去苦兮兮的阿婆,也是真正的自尊之人。去她那摊上买了几回菜之后,她就开始额外赠送了:“喏,这把葱也给你……”再以后,不但每次都要附赠葱姜,土豆黄瓜的价格也降下来,这怎么行?可每次我们付了账不取找零就走的时候,阿婆都会追上来:“这个不作兴的……”于是,一个坚决给找零,一个不肯收,拉拉扯扯,其他人看着笑:“到底谁是买,谁是卖啊!”
令人感动。活在今日这个社会,我们除了同学、师生、同事、上下级、老板、员工这些通常相当被动的关系之外,很难主动发展持久稳定的“熟人”关系。同住一幢公寓楼的邻居,多半互不知晓,甚至站在一个电梯里了,也是你看天花板我读手机,彼此正眼都不瞧一下。越是被动建立的关系,一旦强制性消失——毕业了、跳槽了、被炒了鱿鱼了——就消散得越快。在这个似乎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的时代,再念旧的人,能持续交往十年以上的老同学、旧同事,也是寥寥无几吧。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日益细密地被买卖关系所覆盖,连少男少女谈情说爱,都离不开电影票(可不便宜!)和麦当劳,不需要花钱的生活内容,自然日渐稀少了。另一方面,科层制和规模效益的铁律,把经济系统弄得越来越庞杂,分层、外包和连锁,分厂、分公司和专卖店——造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和买东西的人,越来越互不认得了。
于是,我们似乎跟什么人都有了关系。这些关系都只是利益的交换,没有别的内容。既然是利益交换,那就只需看是否划算,不必多话,更不能动情,恰似窄道上迎面遇见陌生的路人,就该心存警惕,面无表情,尽快错身而过,看一眼都多余。这样的彼此以冷漠相待,正是当今世界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吧。
可是,我们能安心于彼此这么相待吗?主流媒体和商业广告,一直都大嗓门——现在更多是拐弯抹角地忽悠我们,说这就是“现代”和“发达”;许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文人雅士,也津津有味地享受消费、品尝“孤独”,以为这就是“现代人”的状况。可是,台湾新竹的这位“阿姨”和上海崇明的阿婆,却以坚决不当“陌生人”的本色言行,道出了大家心底的判断:比起快捷和划算的买卖关系,友善、信任和互相理解的感情交往,是对人更为重要、人实际上也更需要的。
我们到底还是不能接受这个除了家人、其他都是陌生路人的世界!
转自《解放日报·朝花》本刊有删节,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