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儿血液标本不同采集部位的探讨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生儿;血液标本;采血部位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28-02
  中图分类号:R 722.472
  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1],穿刺难度大,且经常出现溶血、凝血、出血不畅,有血泡等现象,影响血标本质量延误检查,或因采血标本量不足而需重新穿刺,给患儿增加不必要的痛苦。笔者对2004年元月~2006年6月,在我院儿科因病需要采血检验的300例新生儿,选择不同部位穿刺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功率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最佳穿刺部位,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300例新生儿,其中男160例,女140例,随机分为4组,即头皮动脉组、股静脉组、头皮静脉组、手背静脉组各75例。头皮动脉组中,男41例,女34例,胎龄30~39周,平均36.70±2.71周,日龄1 d~23 d,平均12.80±8.40 d,出生体重1000~3450 g,平均2720±917.48 g;股静脉组中,男40例,女35例,胎龄30~39周,平均36.2±2.94周,日龄1 d~23 d,平均13.21±8.42 d,出生体重1115~4500 g,平均2801.50±893.76 g。头皮静脉组中,男39例,女36例,胎龄30~39周,平均36.80±2.94周,日龄1 d~26 d,平均13.30±8.69 d,出生体重1050~4400 g,平均2785±912.89 g。手背静脉组中,男40例,女35例,胎龄30~40周,平均36.90±3.18周,日龄1 d~28 d,平均13.10±6.05 d,出生体重1116~4490 g,平均2891.60±1071 g。各组患儿性别、日龄、体重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物品准备 一次性5~10 ml注射器,一次性负压针、负压试管,皮肤消毒用物,无菌棉球。
  3.穿刺法
  (1)头皮动脉穿刺法:患儿仰卧位或侧卧位,操作者位于患儿近侧,选择动脉,以清楚触摸到动脉搏动最有力之处为准,用5%碘伏常规消毒穿刺处皮肤,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其余三指和手掌固定头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针头与皮肤成5°角快速进皮肤后变换手法,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针头沿血管平衡进针,见有回血后用胶布固定针柄,将负压针刺入负压试管,抽取所需血液标本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按压皮肤及血管穿刺点5 min以上。
  (2)头皮静脉穿刺法:主要选择颞浅静脉、前额静脉、耳后静脉。穿刺方法与头皮动脉穿刺方法相同。
  (3)股静脉穿刺法。股静脉穿刺法按陆青梅的股静脉斜穿法进行[2]
  (4)手背静脉穿刺法。方法:将小儿腕关节内屈成120°角,掌指关节内屈成90°角,操作者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呈环状握住小儿腕关节上方及手指,常规消毒手背皮肤,右手拇指及食指持针翼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2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穿刺成功后,将负压针刺入负压试管,抽取所需血液标本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5 min。
  4.评价标准 按进针1次即获得所需采血量为成功标准。
  5.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果
  
  四组新生儿不同部位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χ2=117.90,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头皮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稍高(P<0.05)。见表1。
  
  讨论
  
  新生儿头皮血液供应丰富,血管浅表,皮下脂肪少,动脉高出皮肤,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头皮动脉暴露更加明显,肉眼可见血管走向清晰,易触其搏动及弹性,穿刺易于成功,而且没有相应神经伴行,造成误伤的概率很小,而且头皮动脉均为双血管交通环路,抽血不会由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穿刺完毕,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5 min以上,可有效避免局部血肿、瘀斑的发生,本组新生儿无1例发生局部血肿、瘀斑。本观察结果表明,头皮动脉穿刺抽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P<0.05),减少了对患儿的刺激和痛苦,适用于危重及进行血气分析的新生儿。股静脉较粗大而且固定,抽血不费力,很容易抽到5~10 ml血液,且溶血机会少,但肉眼无法看见血管走向,只能利用手的触摸或体表投影来判断血管位置和走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儿越来越多,在体表很难触摸到股动脉的搏动。另外,患儿哭闹时,腹部起伏易与股动脉搏动相混淆。这就需要具有较高的穿刺技术,才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穿刺抽血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00%,仅次于头皮肤动脉。然而此方法必须由2人操作,对于没有家属陪护的病房,独立进行采血不便。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化学产热,而此种产热需要氧的参与,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股静脉穿刺时需要暴露穿刺部位,如果不注意保暧,势必导致患儿的体表温度散失而增加氧的消耗,对疾病的恢复非常不利。因此选择股静脉采血,要做注意保暧,最好在有保暖条件的环境中进行,如红外线抢救台,以减少患儿散热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头皮动脉搏动不明显,头发浓密,头皮动脉穿刺失败后的新生儿可选择股静脉穿刺抽血。头皮静脉、手背静脉:刚出生患儿皮下脂肪少,胎脂多,皮肤松驰,静脉细而且容易滑动,患儿出生后由于环境温度突然下降,导致血管收缩,末梢循环差,加之新生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血液中的红细胞较高,血液粘稠度增高,所以头皮静脉、手背静脉采血较困难,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较低,为74.67%,而手背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更低,仅为50.67%。头皮静脉和手背静脉要抽足5 ml血一般需要5~10 min,临床上经常出现因采血量不足而反复穿刺,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也增加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当头皮动脉和股静脉穿刺抽血有困难时,才选择头皮静脉和手背静脉采血。
  
  参考文献
  [1]刘玉芬,王莉燕.新生儿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96.
  [2]陆青梅.婴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两种方法的比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6):841.
  (收稿日期:2007-04-27修回日期:2007-07-02)
  (编辑:梁明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关键词】 临床实习;分层分段管理;教学管理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752-03  中图分类号:G 642.44文献标识码:B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毕业实习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深化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我院作为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的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始终把临床实习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着
利用基因克隆技术获得桃果实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的全长核苷酸序列,命名为PpPDS。PpPDS全长2056bp,编码区长度1722bp,共编码573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发现PpPDS与杏果
自从抗生素问世之后,细菌感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控制。尤其是急性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但近20年来人们发现,抗生素用量不断加大而疗效却难以令人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5例,将术后接受孕三烯酮治疗的25例设为治疗组,不接受
目的 观察喘乐宁、沐舒坦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每组除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化痰、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综合治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中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将剖宫产中发生难治性宫缩乏力的69例分为改良缝合组(38例)和未用改良缝合组(31例),比较两种不
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对医学生学好后继课程(如病理生理学等)非常重要。而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验证课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综合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207-02中图分类号:R 576文献标识码:A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约占急性胰腺炎的10%—15%左右,发病急,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进展迅速, 病情笃重,常合并较多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由于对SAP的发病机理及病程演变过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影
目的 探讨"金双岐"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94例正常分娩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保暖、供给充足的水分、母乳喂养等对症治疗,
目的观察大豆黄酮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流式细胞术,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大豆黄酮对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