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古典诗词教学的困境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情崇拜。笔者从分析学生对流行歌曲认知的现状入手,本着正视现实、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和培育人文精神的理念出发,阐明引导学生加深对流行歌曲审美理解的必要性,尝试挖掘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欣赏的相同要素,教会学生欣赏流行歌曲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用时尚诠释经典,用兴趣化解困境,给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起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古典诗词;流行歌曲
一、研究的缘起
在新教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新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增加,更侧重人文精神教育,许多大学语文的古典诗词篇目也下放到中职语文新教材中。这自然为中职学生的阅读鉴赏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然而,长期以来古典诗词的教学始终是困扰教与学双方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矛盾是学生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和教师教法陈旧、死板。
(一)中职学生古典诗词的学习情况的总体分析
古典诗词是我华夏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灿烂文化遗产,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那丰富的感情,博大的思想,深邃的意境,精美的语言。让我们在一次次的阅读、欣赏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和生命的超越。但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现实的情形并非如此,古典诗词教学不断地被学生所淡化、厌弃。
1.问卷调查的分析
笔者曾对任教班级学生,就古诗词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卷118份),发现: ①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占比88.99%;②觉得内容难懂、上課无味占25.42%和30.50%:③为应付考试而学的占78.81%;④上课勉强听与讨厌听的分别占55.08%和21.11%;当然也发现:希望对古典诗词有更多审美理解的学生占51.69%。说明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还有求知愿望的。
2.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反思
(1)社会环境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古典诗词,除了应付考试,别无它用;而流行文化直观、易懂、趣味成了学生兴趣、娱乐的首选。(2)时代差异:古典诗词从内容到形式与学生生活环境都存在时代差异,无法体验它蕴含情感。(3)应试压力使教师无法潜心钻研古诗词,缺乏鉴赏功底,导致理论表述的匮乏。难以找到突破口而诱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4)教学上,分析有余鉴赏不足。侧重字、词、句解释和结构、中心、特点的分析。常常将意境优美、情真意切的诗词分析成支离破碎、索然寡味的语段。
——当街头巷尾飘扬着由古典诗词谱上流行音乐的、优美动听的歌曲时。
——当一个或一群学生哼着流行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从你身边走过时。
——当一位视古典诗词为“死敌”的学生,拿着流行歌曲的歌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问你如何理解时。
仿佛又让人们看到了中职古典诗词教学那柳暗花明的希望。
(二)中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知情况的分析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在青少年尤其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是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途径与方法。
尽管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胜似“老鼠爱大米”。但是,他们对流行歌曲的认知、理解又是怎样?
笔者也对任教班级119名学生,就流行歌曲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职生喜爱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为:①通俗易懂,活泼轻快,充满活力。②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容易生共鸣。③娱乐性强,调节生活,缓解压力。④从众心理,追逐时尚。可见,尽管中职生对流行歌曲狂热喜爱,但理解却是肤浅和缺乏审美欣赏的。
因此,加深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理解,提高其欣赏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就成了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三)由流行歌曲引路,是引导学生走入古典诗词的有效捷径
1.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的关系
流行歌曲在反映人们对时代生活感受和反思上,与其他文学式样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准确地说它属于诗歌范畴。
从民间采风的《诗经三百》到“汉乐府”,从唐诗到“曲子词”,再到“元散曲”。一方面,歌曲与诗词始终相伴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古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那么,当今流行歌曲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诗词。
2.古典诗词成为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
流行歌曲作为民族通俗文化,总带着传统的文化印记,古诗词成为它创作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它需要古诗词的融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审美层次。另一方面,它又赋予古典文化新的生活气息,注入新的活力。
流行歌曲中,有的将古诗词谱上流行曲调来表现主题和内容,开拓表现空间。如《别亦难》、《虞美人·春花秋月时了》等。有的与古诗词深度融合,借用、化用古诗词的意境、典故、内容。如《涛声依旧》、《巴山夜雨》等。有的用古诗词的标题或名句为歌名,用现代视角诠释千古佳句,赋予新的理解。如《人面桃花》、《声声慢》等。还有的是在意境营造、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上也都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
3.在语文教学中给流行歌曲留一席之地
正因为流行歌曲与古诗词有此深厚渊源,本着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回归生活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理念。在教学中给它留一席之地,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在流行歌曲中挖掘古诗词欣赏的相同要素,并结合古诗词实施教学,以时尚诠释经典,用兴趣化解困境。逐步使学生掌握一套诗歌欣赏方法,从而带学生走进古诗词。
二、流行歌曲、古典诗词鉴赏基本要素的教学实践
(一)辨明题材
把握诗歌的题材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流行歌曲与古诗词有众多相同题材:
1.爱情题材
流行歌曲爱情题材成为压倒性题材。而在古典诗词中爱情题材的数量也不少,主要内容为倾诉男女爱慕之情、抒发离愁别恨或失恋后的痛苦相思之情、悼亡诗。如,古典诗词有《兼葭》、《迢迢牵牛星》等等;流行歌曲有邓丽君演唱《雨霖霖》用古典诗词把流行歌曲的种种元素演绎到了极致,此外,经典的有《涛声依旧》等。 这时,笔者发现学生一个个闭着眼睛如痴如醉,还陶醉在意境中。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2) 走进《登高》意境。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体会杜甫《登高》意境。在学生预习了解写作背景和诵读基础上,又引导他们抓住诗的意象,发挥想象建构意境,揣摩作者感情。然后再启发同学跟着教师感受意境,领悟情感:
——九九重阳,日暮时分,长江边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上,一位鬓发苍苍、体衰多病的老人,孤独地站立在苍茫萧索的秋风中。猎猎劲风不停牵扯着他颇显宽大的衣服,粗暴冲击他羸弱的身躯。此刻他感慨颇多:
茫茫天际间,不时传来凄婉哀啼的猿声。令人顿觉人生那“苍海一粟”的渺小,像江水中凄清冷落的渚清沙白上空的归鸟,在烈烈秋风中的飘荡、挣扎一样,显得那样的无力和无助。回想起自己多年漂泊和思乡难归的苦难生活,倍感悲凉与孤独。而秋风过处无边落木的萧萧声,更给他平添了无边的凄清、冷落,眼前这滔滔不尽的长江流水,又更令他慨叹人生短促,有道不尽的绵绵悲凉。
一生历尽艰难、尝遍苦恨的执著追求,最终得到壮志未酬的失落,怀才不遇的悲哀,时光不再的忧伤,天涯羁旅的苦涩,贫病潦倒的煎熬。最近连赖以排解愁苦的浊酒也因潦倒而停杯。
唉!山遥路远家难归,秋风秋景愁杀人,无止无尽苦羁旅,风烛残年多病体,孤独无依登高台,层层叠加,步步严逼,情何以堪?!
……
笔者描述意境结束,同学们还沉醉其中。在深刻领会意境后,他们不仅领悟了作者的情感,也很快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3.触发审美感受,获得的共鸣
领悟作者的情感,是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而欣赏者的欣赏活动并未结束,而是要从中获得的共鸣。诗歌意境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照性,适合欣赏者依据各自审美需求,对意境包涵的情感倾向产生共振,为之所吸引、陶醉——而触发了审美感受,获得的共鸣。《弯弯的月亮》可让不同欣赏者按所需获得不同情感体验:思乡情感;亲情、爱情的情感;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乐享田园情感等。
同样《登高》,也能让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多种情感体验而产生共鸣。区区十四个字,所含八重悲愁,亦适合于不同经历的欣赏者。
(三)抒情方式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重要途径。在此针对学生学得较为纠结的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些探讨。
1.因事抒情
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抒情的方式。欣赏这类诗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叙述故事情节所表现的情感。如《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抓住“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传神地表现出人物“复恐说不尽”的复杂心理活动,表达了人人想表达而未表达之情。流行歌曲中《雨霖霖》(邓丽君演唱),通过叙述离别的情节,抒情主人公离愁别恨情感。
2.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抒情的方式。针对这类抒情方式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悟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弯弯的月亮》与 杜甫《登高》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作品。
3.托物言志
通过对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其中所咏之“物”往往是诗人的自比,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诗人对“物”细致刻划,以求形象逼真;另一方面,又超出形似之外,而抓住“物”的神韵,寄寓自己的志向。
因此,欣赏咏物诗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准确体会作者在描摹事物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才能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教学案例5) 为此,笔者引入三首流行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囚鸟》和于冠华的《自由鸟》入课堂。先让学生回顾歌词。学生念念有词,很快沉醉其中,把握住主题思想:《我是一只小小鸟》通过小鸟想飞高,又总飞不高的苦闷呐喊,抒发了人们面对生活的魔力与生命的尊严深感自己力量渺小的无奈情感。《囚鸟》通过一只被囚禁的鸟控诉,抒发人们为生活所役,被无形的囚笼所困,不能做喜欢的事,爱所爱的人情感。《自由鸟》是通过自由鸟为找一份可依靠真情的爱而执着追求的倾诉,抒发人们对真爱的渴求。
通过这三首流行歌曲的欣赏,学生理解了托物言志,虽托同一事物,往往会因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于是,笔者乘热打铁,让学生借助网上查阅,学习、感受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三人的咏蝉诗,并归纳出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四) 修辞手法
把握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是欣赏诗歌的基础。古诗词灵活精当选用修辞,化抽象为形象,化单调为生动、有趣,留下了许多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句。流行歌曲传承这一传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词。它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运用
《冬天里的一把火》中,用“一把火”比喻“你”热烈、奔放、活泼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李煜《虞美人》则运用比喻和设问。形象、准确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一腔亡国愁绪,犹如一江春水浩荡不息缠绵而厚重。
2.比拟运用
《马儿啊,你慢些走》中 “路旁的小溪拨动了琴弦”等比拟运用,给歌词增添了多少诗情画意。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以拟人的手法,使白鹤与粉蝶人格化,极写它们爱梅甚。
3.通感、顶真运用
《弯弯的月亮》综合运用了通感、比拟、顶真。用“弯弯”修饰“忧伤”,“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讓“感觉”呈显出“视觉”效果,呈现了质感和力度。顶真使语境环环紧扣,思情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将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传神地表现出来。增强歌曲艺术感染力。“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诗人李白把“雪花数千点”与“春风香”联系起来,是通感丰富立体意境的层次与内容。
4.对偶运用
如《军民共担当》“是谁飞过,陡峭的山坡,来到我的身旁;是谁跨过,断裂的桥梁,来到我的身旁”使音节整齐匀称,韵律感强。古诗词更是常见,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5.借代、夸张运用
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而两首都直接谱为流行歌曲。
课堂作业卡片展示:
一、辨别下例流行歌词句子的修辞格
1.“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东风破》 ( )
2.“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东风破》 ( )
3.“菊花残,满地伤,花落人断肠”《菊花台》 ( )
4.“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红楼梦)
( )
5.“嫂子 嫂子 借你一双小手 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嫂子颂》 ( )
二、辨别下例古典诗词句子的修辞格
1.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
( )
2.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
3.“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
( )
4.“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 )
5.“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颁《新晴》:
( )
【教学反思】
修辞教学是职高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教学多在灌输修辞格的基本知识,教法刻板单一,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引入流行歌曲歌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语言美的宝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 典故运用
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从而丰富诗歌内容。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当代流行音乐也热衷运用典故,不仅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也增加韵味和情趣。
如:林俊杰《江南》“你在身边就是缘,缘份写在三生石上面”,“三生石”典故出自《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中缘定三生的故事。
周杰伦《发如雪》“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出处《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薛之谦唱的《钗头凤》中运用多个典故:有出自孟棨《本事诗》的“破镜重圆”;出自《庄子》的“相濡以沫”;出自白居易《长生殿》的“三尺白绫”;出自《梁山伯与祝英台》“长亭相送”;出自《牡丹亭》的“游园惊梦”。
引导学生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有两点:① 要完整掌握典故的出处和原意。②要充分理解作者使用这一典故的用意。只要掌握这两点,加之开展想象和联想,就能进入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加深对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的欣赏程度。
【教学过程】(片段1)
师:昨天课外作业要求同学查找薛之谦的《钗头凤》歌词中11个典故的出处和原意,是否都完成?
学生齐答:都完成了。
1.要完整掌握典故的出處和原意
师:很好,《钗头凤》歌词中11个典故,让我们追溯它们的出处和原意。
〔学生依托课外作业,作了一些拓展〕
生1:破镜重圆,出自孟棨《本事诗》,南北朝的故事。说徐德言与妻子别离后,以半边破镜为寻踪,找到妻子,得以团圆。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生2: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湿,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生3:三尺白绫,出自白居易《长生殿》,写护驾的卫军迫使唐明皇玄宗赐杨贵妃缢死马嵬坡的故事。比喻恩爱夫妻被迫分离。
……
2.要充分理解作者使用这一典故的用意
师:很好,刚才这同学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也讲得很好。下面我们探究一下,作者在歌词中,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
生1:11个典故是再现了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爱情故事的。
生2:它们有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结局,有的是离愁别恨甚至是 永远的阴阳两隔的悲剧结局,都是在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情。
生3:我觉得所有的这些典故,都是来祭奠古代各种不朽的爱情。真真切切地诠释了人世间生死相许的真爱。
……
3.探讨典故运用的作用
生1: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生2:由于每个典故,都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歌词的意境、内容更加丰富。
生3:使我们对歌词主旨的理解更加深刻。
……
师:对,典故,不仅成为歌词作家抒发情感的手段,而且也为我们走进真情世界,切实体会歌词意境、内容打通了情感之路。我们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重要引导。
【教学过程】(片段2)
师:昨天课外作业要求同学查找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的出处和原意,是否都完成?
学生齐答:都完成了。
〔教师巡视学生作业,并要求回顾写作背景〕
1.要完整掌握典故的出处和原意
师: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5个典故,让我们追溯它们的出处和原意。
〔让学生依托课外作业,作了一些拓展〕
生1:孙仲谋,即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生2:寄奴,即刘裕。南朝宋武帝, 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先统一南方又致力于北伐。 ……
2.充分理解作者使用这一典故的用意
师:很好,同学都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探究一下,作者在歌词中,使用每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生1:缅怀孙仲谋,称孙为“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借古讽今。
生2: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回顾, 借鉴历史,警示南宋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生3:元嘉年,收复中原不成,反而丢失更多土地,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
3.探讨典故运用的作用
师:下面让我们探讨典故运用的作用。
生1: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
生2: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既典雅、含蓄,有更加精练。
……
师:具体作用为:①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以评述宋文帝不作准备,草草北伐,招致失败,实则抨击南宋朝廷 “言战而不备战”的 高层。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虽在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教学反思】
典故是古典诗词教学绕不开的话题。薛之谦的《钗头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是流行歌曲、古典诗词中典型的言语形式。这两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重点放在典故的言语形式的独特性上,通过感悟典故原意、品味使用的用意、理解典故的作用,使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理解力有一定的提升。
在设计中,笔者始终关注学生对典故的理解,设置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过程,将典故的学习分解为三个步骤进行,以讨论典故的运用为中心话题,让学生完成由感悟典故到理解使用典故用意再到使用典故作用的语感的飞跃。
(六)语 言
古典诗词讲究压韵,运用叠音词,当代的流行歌词中,也讲究压韵、叠音,增加音乐美。如《中华民谣》中“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香满楼。”,“酒、后、有、楼”, 压“ou iu”韵,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又如《雾里看花》中,“月、界、谢、节、叶、帖、结、切”, 压“ie ue”韵,一韵到底,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又如:《东方之珠》中“小河弯弯向南流……月儿弯弯……夜色深深……回头望望沧海茫茫……”;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主题曲“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相逢不晚为何匆匆 山山水水几万重”等,叠音词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歌词的感染力。
三、实践的初步成效
(一)流行歌曲带动古典诗词的教学,激活学生的积极性
流行歌曲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兴趣,挖掘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相同欣赏要素的进行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理解,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也慢慢地转变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态度。
笔者对参与实践的118名学生,就古典诗词教学模式的认可情况与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从文艺形式、審美趣味角度欣赏流行歌曲占比上升至76.27%;只从通俗易懂、追逐时尚、听觉快感角度欣赏的占比降到23.72%。对流行歌曲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83.05%的学生也能用同样方法尝试欣赏古诗词,并对古诗词开始产生兴趣的人增到83.90%。
(二)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正好迎合他们的爱好,激发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课、讨论有话讲,也讲得对,消除了他们畏惧发言的心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对欣赏要素的教学也暗合了他们对流行歌曲加深认识、理解的心理需求。因而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
(三)身怀要领,举一反三,涌现出学习、欣赏古诗词热情
欣赏要素的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了诗歌的欣赏要领,经过教师的反复的引导,运用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上。使他们找到了进入古典诗词的路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一)贴近生活,寻求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在实践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收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回归生活。一方面,语文知识与生活阅历、人生领悟密切关系,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社会,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生活的领悟;另一方面,老师要大胆地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找引发学生共鸣的生活细节与教学相结合,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善于把控主次关系,既要激发兴趣,又不偏离教学目标。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
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能从三曹诗文领悟“建安风骨”,从陶渊明“采菊东篱”感悟魏晋文明的生命情怀,从李杜诗歌中感受“浪漫”与“现实”风格,从苏东坡的豪迈、李清照的婉约咀嚼了两种审美极致的韵味。才能做到不仅授人以鱼,还能授人以渔。
让我们的情丝徜徉在历史与现实、古典与通俗的交织中,使古诗词这朵灿烂、悠久艺术奇葩在与流行歌曲相融合中,散发出浓郁生活气息、雅俗共赏。慰藉我们的心灵,滋润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流行歌曲》〔J〕.杂志2005—2010各期.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刘永济.《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
[4]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6月第1版.
[5]吕晓燕.《让流行歌曲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2 期.
[6]王先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文学教育》.2008年3月.
【关键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古典诗词;流行歌曲
一、研究的缘起
在新教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新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增加,更侧重人文精神教育,许多大学语文的古典诗词篇目也下放到中职语文新教材中。这自然为中职学生的阅读鉴赏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然而,长期以来古典诗词的教学始终是困扰教与学双方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矛盾是学生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和教师教法陈旧、死板。
(一)中职学生古典诗词的学习情况的总体分析
古典诗词是我华夏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灿烂文化遗产,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那丰富的感情,博大的思想,深邃的意境,精美的语言。让我们在一次次的阅读、欣赏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和生命的超越。但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现实的情形并非如此,古典诗词教学不断地被学生所淡化、厌弃。
1.问卷调查的分析
笔者曾对任教班级学生,就古诗词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卷118份),发现: ①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占比88.99%;②觉得内容难懂、上課无味占25.42%和30.50%:③为应付考试而学的占78.81%;④上课勉强听与讨厌听的分别占55.08%和21.11%;当然也发现:希望对古典诗词有更多审美理解的学生占51.69%。说明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还有求知愿望的。
2.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反思
(1)社会环境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古典诗词,除了应付考试,别无它用;而流行文化直观、易懂、趣味成了学生兴趣、娱乐的首选。(2)时代差异:古典诗词从内容到形式与学生生活环境都存在时代差异,无法体验它蕴含情感。(3)应试压力使教师无法潜心钻研古诗词,缺乏鉴赏功底,导致理论表述的匮乏。难以找到突破口而诱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4)教学上,分析有余鉴赏不足。侧重字、词、句解释和结构、中心、特点的分析。常常将意境优美、情真意切的诗词分析成支离破碎、索然寡味的语段。
——当街头巷尾飘扬着由古典诗词谱上流行音乐的、优美动听的歌曲时。
——当一个或一群学生哼着流行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从你身边走过时。
——当一位视古典诗词为“死敌”的学生,拿着流行歌曲的歌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问你如何理解时。
仿佛又让人们看到了中职古典诗词教学那柳暗花明的希望。
(二)中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知情况的分析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在青少年尤其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是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途径与方法。
尽管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胜似“老鼠爱大米”。但是,他们对流行歌曲的认知、理解又是怎样?
笔者也对任教班级119名学生,就流行歌曲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职生喜爱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为:①通俗易懂,活泼轻快,充满活力。②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容易生共鸣。③娱乐性强,调节生活,缓解压力。④从众心理,追逐时尚。可见,尽管中职生对流行歌曲狂热喜爱,但理解却是肤浅和缺乏审美欣赏的。
因此,加深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理解,提高其欣赏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就成了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三)由流行歌曲引路,是引导学生走入古典诗词的有效捷径
1.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的关系
流行歌曲在反映人们对时代生活感受和反思上,与其他文学式样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准确地说它属于诗歌范畴。
从民间采风的《诗经三百》到“汉乐府”,从唐诗到“曲子词”,再到“元散曲”。一方面,歌曲与诗词始终相伴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古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那么,当今流行歌曲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诗词。
2.古典诗词成为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
流行歌曲作为民族通俗文化,总带着传统的文化印记,古诗词成为它创作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它需要古诗词的融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审美层次。另一方面,它又赋予古典文化新的生活气息,注入新的活力。
流行歌曲中,有的将古诗词谱上流行曲调来表现主题和内容,开拓表现空间。如《别亦难》、《虞美人·春花秋月时了》等。有的与古诗词深度融合,借用、化用古诗词的意境、典故、内容。如《涛声依旧》、《巴山夜雨》等。有的用古诗词的标题或名句为歌名,用现代视角诠释千古佳句,赋予新的理解。如《人面桃花》、《声声慢》等。还有的是在意境营造、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上也都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
3.在语文教学中给流行歌曲留一席之地
正因为流行歌曲与古诗词有此深厚渊源,本着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回归生活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理念。在教学中给它留一席之地,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在流行歌曲中挖掘古诗词欣赏的相同要素,并结合古诗词实施教学,以时尚诠释经典,用兴趣化解困境。逐步使学生掌握一套诗歌欣赏方法,从而带学生走进古诗词。
二、流行歌曲、古典诗词鉴赏基本要素的教学实践
(一)辨明题材
把握诗歌的题材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流行歌曲与古诗词有众多相同题材:
1.爱情题材
流行歌曲爱情题材成为压倒性题材。而在古典诗词中爱情题材的数量也不少,主要内容为倾诉男女爱慕之情、抒发离愁别恨或失恋后的痛苦相思之情、悼亡诗。如,古典诗词有《兼葭》、《迢迢牵牛星》等等;流行歌曲有邓丽君演唱《雨霖霖》用古典诗词把流行歌曲的种种元素演绎到了极致,此外,经典的有《涛声依旧》等。 这时,笔者发现学生一个个闭着眼睛如痴如醉,还陶醉在意境中。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2) 走进《登高》意境。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体会杜甫《登高》意境。在学生预习了解写作背景和诵读基础上,又引导他们抓住诗的意象,发挥想象建构意境,揣摩作者感情。然后再启发同学跟着教师感受意境,领悟情感:
——九九重阳,日暮时分,长江边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上,一位鬓发苍苍、体衰多病的老人,孤独地站立在苍茫萧索的秋风中。猎猎劲风不停牵扯着他颇显宽大的衣服,粗暴冲击他羸弱的身躯。此刻他感慨颇多:
茫茫天际间,不时传来凄婉哀啼的猿声。令人顿觉人生那“苍海一粟”的渺小,像江水中凄清冷落的渚清沙白上空的归鸟,在烈烈秋风中的飘荡、挣扎一样,显得那样的无力和无助。回想起自己多年漂泊和思乡难归的苦难生活,倍感悲凉与孤独。而秋风过处无边落木的萧萧声,更给他平添了无边的凄清、冷落,眼前这滔滔不尽的长江流水,又更令他慨叹人生短促,有道不尽的绵绵悲凉。
一生历尽艰难、尝遍苦恨的执著追求,最终得到壮志未酬的失落,怀才不遇的悲哀,时光不再的忧伤,天涯羁旅的苦涩,贫病潦倒的煎熬。最近连赖以排解愁苦的浊酒也因潦倒而停杯。
唉!山遥路远家难归,秋风秋景愁杀人,无止无尽苦羁旅,风烛残年多病体,孤独无依登高台,层层叠加,步步严逼,情何以堪?!
……
笔者描述意境结束,同学们还沉醉其中。在深刻领会意境后,他们不仅领悟了作者的情感,也很快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3.触发审美感受,获得的共鸣
领悟作者的情感,是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而欣赏者的欣赏活动并未结束,而是要从中获得的共鸣。诗歌意境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照性,适合欣赏者依据各自审美需求,对意境包涵的情感倾向产生共振,为之所吸引、陶醉——而触发了审美感受,获得的共鸣。《弯弯的月亮》可让不同欣赏者按所需获得不同情感体验:思乡情感;亲情、爱情的情感;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乐享田园情感等。
同样《登高》,也能让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多种情感体验而产生共鸣。区区十四个字,所含八重悲愁,亦适合于不同经历的欣赏者。
(三)抒情方式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重要途径。在此针对学生学得较为纠结的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些探讨。
1.因事抒情
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抒情的方式。欣赏这类诗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叙述故事情节所表现的情感。如《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抓住“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传神地表现出人物“复恐说不尽”的复杂心理活动,表达了人人想表达而未表达之情。流行歌曲中《雨霖霖》(邓丽君演唱),通过叙述离别的情节,抒情主人公离愁别恨情感。
2.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抒情的方式。针对这类抒情方式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悟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弯弯的月亮》与 杜甫《登高》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作品。
3.托物言志
通过对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其中所咏之“物”往往是诗人的自比,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诗人对“物”细致刻划,以求形象逼真;另一方面,又超出形似之外,而抓住“物”的神韵,寄寓自己的志向。
因此,欣赏咏物诗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准确体会作者在描摹事物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才能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教学案例5) 为此,笔者引入三首流行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囚鸟》和于冠华的《自由鸟》入课堂。先让学生回顾歌词。学生念念有词,很快沉醉其中,把握住主题思想:《我是一只小小鸟》通过小鸟想飞高,又总飞不高的苦闷呐喊,抒发了人们面对生活的魔力与生命的尊严深感自己力量渺小的无奈情感。《囚鸟》通过一只被囚禁的鸟控诉,抒发人们为生活所役,被无形的囚笼所困,不能做喜欢的事,爱所爱的人情感。《自由鸟》是通过自由鸟为找一份可依靠真情的爱而执着追求的倾诉,抒发人们对真爱的渴求。
通过这三首流行歌曲的欣赏,学生理解了托物言志,虽托同一事物,往往会因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于是,笔者乘热打铁,让学生借助网上查阅,学习、感受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三人的咏蝉诗,并归纳出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四) 修辞手法
把握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是欣赏诗歌的基础。古诗词灵活精当选用修辞,化抽象为形象,化单调为生动、有趣,留下了许多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句。流行歌曲传承这一传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词。它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运用
《冬天里的一把火》中,用“一把火”比喻“你”热烈、奔放、活泼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李煜《虞美人》则运用比喻和设问。形象、准确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一腔亡国愁绪,犹如一江春水浩荡不息缠绵而厚重。
2.比拟运用
《马儿啊,你慢些走》中 “路旁的小溪拨动了琴弦”等比拟运用,给歌词增添了多少诗情画意。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以拟人的手法,使白鹤与粉蝶人格化,极写它们爱梅甚。
3.通感、顶真运用
《弯弯的月亮》综合运用了通感、比拟、顶真。用“弯弯”修饰“忧伤”,“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讓“感觉”呈显出“视觉”效果,呈现了质感和力度。顶真使语境环环紧扣,思情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将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传神地表现出来。增强歌曲艺术感染力。“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诗人李白把“雪花数千点”与“春风香”联系起来,是通感丰富立体意境的层次与内容。
4.对偶运用
如《军民共担当》“是谁飞过,陡峭的山坡,来到我的身旁;是谁跨过,断裂的桥梁,来到我的身旁”使音节整齐匀称,韵律感强。古诗词更是常见,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5.借代、夸张运用
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而两首都直接谱为流行歌曲。
课堂作业卡片展示:
一、辨别下例流行歌词句子的修辞格
1.“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东风破》 ( )
2.“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东风破》 ( )
3.“菊花残,满地伤,花落人断肠”《菊花台》 ( )
4.“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红楼梦)
( )
5.“嫂子 嫂子 借你一双小手 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嫂子颂》 ( )
二、辨别下例古典诗词句子的修辞格
1.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
( )
2.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
3.“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
( )
4.“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 )
5.“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颁《新晴》:
( )
【教学反思】
修辞教学是职高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教学多在灌输修辞格的基本知识,教法刻板单一,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引入流行歌曲歌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语言美的宝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 典故运用
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从而丰富诗歌内容。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当代流行音乐也热衷运用典故,不仅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也增加韵味和情趣。
如:林俊杰《江南》“你在身边就是缘,缘份写在三生石上面”,“三生石”典故出自《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中缘定三生的故事。
周杰伦《发如雪》“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出处《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薛之谦唱的《钗头凤》中运用多个典故:有出自孟棨《本事诗》的“破镜重圆”;出自《庄子》的“相濡以沫”;出自白居易《长生殿》的“三尺白绫”;出自《梁山伯与祝英台》“长亭相送”;出自《牡丹亭》的“游园惊梦”。
引导学生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有两点:① 要完整掌握典故的出处和原意。②要充分理解作者使用这一典故的用意。只要掌握这两点,加之开展想象和联想,就能进入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加深对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的欣赏程度。
【教学过程】(片段1)
师:昨天课外作业要求同学查找薛之谦的《钗头凤》歌词中11个典故的出处和原意,是否都完成?
学生齐答:都完成了。
1.要完整掌握典故的出處和原意
师:很好,《钗头凤》歌词中11个典故,让我们追溯它们的出处和原意。
〔学生依托课外作业,作了一些拓展〕
生1:破镜重圆,出自孟棨《本事诗》,南北朝的故事。说徐德言与妻子别离后,以半边破镜为寻踪,找到妻子,得以团圆。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生2: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湿,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生3:三尺白绫,出自白居易《长生殿》,写护驾的卫军迫使唐明皇玄宗赐杨贵妃缢死马嵬坡的故事。比喻恩爱夫妻被迫分离。
……
2.要充分理解作者使用这一典故的用意
师:很好,刚才这同学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也讲得很好。下面我们探究一下,作者在歌词中,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
生1:11个典故是再现了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爱情故事的。
生2:它们有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结局,有的是离愁别恨甚至是 永远的阴阳两隔的悲剧结局,都是在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情。
生3:我觉得所有的这些典故,都是来祭奠古代各种不朽的爱情。真真切切地诠释了人世间生死相许的真爱。
……
3.探讨典故运用的作用
生1: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生2:由于每个典故,都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歌词的意境、内容更加丰富。
生3:使我们对歌词主旨的理解更加深刻。
……
师:对,典故,不仅成为歌词作家抒发情感的手段,而且也为我们走进真情世界,切实体会歌词意境、内容打通了情感之路。我们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重要引导。
【教学过程】(片段2)
师:昨天课外作业要求同学查找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的出处和原意,是否都完成?
学生齐答:都完成了。
〔教师巡视学生作业,并要求回顾写作背景〕
1.要完整掌握典故的出处和原意
师: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5个典故,让我们追溯它们的出处和原意。
〔让学生依托课外作业,作了一些拓展〕
生1:孙仲谋,即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生2:寄奴,即刘裕。南朝宋武帝, 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先统一南方又致力于北伐。 ……
2.充分理解作者使用这一典故的用意
师:很好,同学都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探究一下,作者在歌词中,使用每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生1:缅怀孙仲谋,称孙为“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借古讽今。
生2: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回顾, 借鉴历史,警示南宋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生3:元嘉年,收复中原不成,反而丢失更多土地,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
3.探讨典故运用的作用
师:下面让我们探讨典故运用的作用。
生1: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
生2: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既典雅、含蓄,有更加精练。
……
师:具体作用为:①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以评述宋文帝不作准备,草草北伐,招致失败,实则抨击南宋朝廷 “言战而不备战”的 高层。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虽在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教学反思】
典故是古典诗词教学绕不开的话题。薛之谦的《钗头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是流行歌曲、古典诗词中典型的言语形式。这两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重点放在典故的言语形式的独特性上,通过感悟典故原意、品味使用的用意、理解典故的作用,使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理解力有一定的提升。
在设计中,笔者始终关注学生对典故的理解,设置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过程,将典故的学习分解为三个步骤进行,以讨论典故的运用为中心话题,让学生完成由感悟典故到理解使用典故用意再到使用典故作用的语感的飞跃。
(六)语 言
古典诗词讲究压韵,运用叠音词,当代的流行歌词中,也讲究压韵、叠音,增加音乐美。如《中华民谣》中“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香满楼。”,“酒、后、有、楼”, 压“ou iu”韵,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又如《雾里看花》中,“月、界、谢、节、叶、帖、结、切”, 压“ie ue”韵,一韵到底,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又如:《东方之珠》中“小河弯弯向南流……月儿弯弯……夜色深深……回头望望沧海茫茫……”;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主题曲“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相逢不晚为何匆匆 山山水水几万重”等,叠音词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歌词的感染力。
三、实践的初步成效
(一)流行歌曲带动古典诗词的教学,激活学生的积极性
流行歌曲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兴趣,挖掘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相同欣赏要素的进行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理解,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也慢慢地转变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态度。
笔者对参与实践的118名学生,就古典诗词教学模式的认可情况与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从文艺形式、審美趣味角度欣赏流行歌曲占比上升至76.27%;只从通俗易懂、追逐时尚、听觉快感角度欣赏的占比降到23.72%。对流行歌曲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83.05%的学生也能用同样方法尝试欣赏古诗词,并对古诗词开始产生兴趣的人增到83.90%。
(二)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正好迎合他们的爱好,激发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课、讨论有话讲,也讲得对,消除了他们畏惧发言的心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对欣赏要素的教学也暗合了他们对流行歌曲加深认识、理解的心理需求。因而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
(三)身怀要领,举一反三,涌现出学习、欣赏古诗词热情
欣赏要素的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了诗歌的欣赏要领,经过教师的反复的引导,运用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上。使他们找到了进入古典诗词的路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一)贴近生活,寻求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在实践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收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回归生活。一方面,语文知识与生活阅历、人生领悟密切关系,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社会,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生活的领悟;另一方面,老师要大胆地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找引发学生共鸣的生活细节与教学相结合,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善于把控主次关系,既要激发兴趣,又不偏离教学目标。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
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能从三曹诗文领悟“建安风骨”,从陶渊明“采菊东篱”感悟魏晋文明的生命情怀,从李杜诗歌中感受“浪漫”与“现实”风格,从苏东坡的豪迈、李清照的婉约咀嚼了两种审美极致的韵味。才能做到不仅授人以鱼,还能授人以渔。
让我们的情丝徜徉在历史与现实、古典与通俗的交织中,使古诗词这朵灿烂、悠久艺术奇葩在与流行歌曲相融合中,散发出浓郁生活气息、雅俗共赏。慰藉我们的心灵,滋润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流行歌曲》〔J〕.杂志2005—2010各期.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刘永济.《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
[4]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6月第1版.
[5]吕晓燕.《让流行歌曲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2 期.
[6]王先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文学教育》.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