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經歷了去年“天鴿”用十條人命換來的慘痛教訓,9月中,超強颱風“山竹”襲澳,並在本澳以南約六十公里掠過,政府早在一周前提前預警,跨部門做足功夫,全社會經歷去年“天鴿”仍猶有餘悸亦做足自保預備。“山竹”雖一如預期地為本澳帶來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以及本澳史上繼“天鴿”後,第二個潮高逾五米的風暴潮,但在政府和社會提前應對下,幸好並未造成任何人命損失,社會和商戶的財產損失和社會復原時間亦遠較“天鴿”為低為短!
預報預警做足準備影響大減
不少低窪地區的小商戶向筆者反映,上次“天鴿”前政府近乎“零預警”,令不少貨物及設備浸壞,損失動輒數十萬甚至過百萬,今次“山竹”政府早在一周前不斷提醒,故已盡可能將貨品放高,儘管都有貨品或設備因無地方搬而受浸,今次損失僅約數萬元。
客觀而言,政府及社會在應對“山竹”的氣象預警、訊息發佈、災前預備、低窪地區撤離、緊急應變、善後清理等,都有明顯進步。在被動式應對災害上,是次表現確實遠勝去年“天鴿”,當中政府及公共機構前線人員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居民也配合及做好自身的準備功夫,筆者也謹借此專欄,向所有為應對“山竹”有出過力的前線人員致敬!
相對於去年“天鴿”的“零預警”,今年氣象局在“山竹”的颱風及風暴潮的訊息發佈,無論從預警性、透明度、準確性和訊息詳盡程度均遠勝去年,亦難得地獲得社會輿論的肯定!
氣象局專業預報贏回肯定
經過一年的革新,氣象局用事實證明,局方並不缺乏專業分析和判斷能力,社會亦關注,在去年“天鴿”後臨危受命空降氣象局的譚偉文今月下旬不再兼任氣象局後,新任班子能否延續這股新作風,繼續用實際行動挽回民間對氣象局的信心!
此外,今次民防跨部門協調亦值得肯定,各部門均各司其職做好份內工作和協調,集中最大力量做好應災工作,可以算是近年政府跨部門合作成效的“典範”之一!但這亦正好帶出一個問題——當局正草擬的《民防綱要法》,並準備成立局級部門協調是否必要?
“山竹”一役展現出只要政府下定決心上下一心,現行機制已能做好跨部門協調,成立一個新局級部門統籌民防,先不計額外資源投放,成立新部門會否令原有運作暢順的協作機制徒添複雜及更多行政程序?且明顯有違特區政府近年提倡的精兵簡政施政原則!
無民防局也可做好跨部門統籌
另一方面,在民防架構協調下,政府“山竹”期間的信息發佈統一性和準確性亦遠勝去年,儘管仍有個別謠言流出,但情況已較去年大為改善!筆者亦認同任何時候,對惡意造謠的人士作出處罰,但若按早前提出在不知情下,只要轉播謠言也可能受罰,筆者實難茍同,甚至擔心矯往過正,會令政府訊息的傳播受阻。
今次特區政府被動式應對颱風及風暴潮工作值得肯定!但瑜不掩瑕,“山竹”帶來本澳有紀錄以來水位第二高的風暴潮,令內港、司打口、青洲及筷子基仍然一片汪洋,近兩萬用戶停電,社會同樣面對不少的財產損失和影響,每年一大浸更絕非辦法!但這正好反映,從零八年“黑格比”,再到去年“天鴿”,本澳過去十年抗風暴潮的硬件設施和防洪基建,仍然在只講不做的階段,十年來近乎零進展!
“小修小補”工程完工不久即滲漏
面對全球暖化催生極端天氣,“天鴿”、“山竹”這類五米多潮高的“猛獸級風暴潮”,已非過往所認為的“百年一遇”、“二百年一遇”,事實告訴我們,超強颱風或五米以上的風暴潮,甚至已是“兩年兩遇”的常客,政府當務之急,是如何在防洪基建上狠下決心和作部署,主動抵抗風暴潮,保護本澳低窪地區不受困擾!
零八年“黑格比”後,特區政府對防洪工作只進行了“小修小補”,如海事及水務局於二○一五年完成了“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聲稱可抵禦四點一米潮高(黑格比潮高四米六三),但早兩月,內港一帶僅在三米六左右的天文大潮下,就出現嚴重的海水倒灌或雨水渠反湧,導致內港低窪地區一帶出現水浸,反映出“小修小補”工程設計或質量根本有問題!
內港加堤圍至米五應攔置
雖然,海事局已承認該工程有滲漏,故原本五月招標將該堤圍加高至路面一點五米的計劃已押後。但筆者在此必須提醒,有關加高堤圍的工程即使完工,對應潮高四點八米,也僅能勉強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但“天鴿”的潮高達五點五八,“山竹”潮高也達五點二五(當時實時數值未核實),加高堤圍工程是否有需要確實值得慎思。
風暴潮的高低,關鍵是受颱風中心高速旋轉,令中心周邊氣壓大幅降低的影響,颱風風力越強,氣壓越低,海水也會被吸得越高!故要抵擋風暴潮,堤圍必須足夠高,因為只要堤圍不夠風暴潮高,海水就會無限量湧入,任何水泵或蓄水池面對風暴潮都是無效的!
故筆者認為,目前最重要是先確保應對潮高四點一米的(當時聲稱十年一遇)“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不再滲漏,及盡快完成內港雨水泵房或其他臨時排雨水措施,避免內港一月一浸。至於加高至地面一點五米的防洪牆工程,筆者認為應擱置,因為這個工程原只能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這對我們連續兩年經歷逾五米潮高風暴潮根本是零作用!
抗風暴潮基建要擋七米高潮水
根據當局去年“天鴿”後公佈的資料,原內港擋潮閘設計是以二百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一九九三年颱風“貝姬”的潮高四點七八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潮高五點六米,留有餘量,但因應“天鴿”五點五米潮高,需要再加高設計,必須指出,今次“山竹”五米二五的風暴潮高雖不及“天鴿”,但原因是當日不是天文大潮且是每日低潮位,原潮高僅兩米;若“山竹”是如去年“天鴿”般在天文大潮加每日高潮位襲澳,水位最少會再升高一米以上,六米多的潮高,相當於內港最低位的水浸高度將逾三米,即逾一層樓的高度,屆時水浸的影響將極大。
考慮本澳連續兩年受到五米多的風暴潮影響,特別是“山竹”風暴潮若遇上大潮或每日高潮位,潮高會再升高一米,即逾六米的情況下,擋潮閘的高度或要大幅升至潮高七米以上才屬安全合理範圍。
筆者必須提出,媽閣到灣仔約六百米的擋潮閘工程量相對較小,但涉及區域儳作,以及航道管理和調整。故在內港沿岸建設約四米高的堤圍,同樣可以達到抵擋七米潮高風暴潮的效果,且設計可以仿效上海外灘堤圍做得足夠寬變成新的海濱休憩空間,甚至一同建設內港外環道路,甚至輕軌段等,也是一舉多得的防洪工程選擇,當然,沿岸碼頭的搬遷整治,以及內港居民是否同意,涉及政府大量的遊說工作,也絕不容易。
強颱風頻發 建築物抗風成新課題
此外,筆者必須提醒,“山竹”雖是以超強颱風(中心風力一百八十五公里以上)吹襲菲律賓呂宋島,但在接近澳門時已減弱為強颱風,威力已有所減弱;故若有超強颱風直接吹襲本澳,其破壞力將更驚人。屆時,不單風暴潮高可能達六米以上,其持續風力亦可能接近本澳建築設計的抵受上限,到時本澳樓宇的堅固程度將受考驗,如何確保本澳樓宇、尤其是高層樓宇得到合適維修保養,確保其抗颶風能力,將是未來的新課題。
不過,本澳樓宇在應對“天鴿”和“山竹”的風力是安全可靠的,只是本澳去年“天鴿”後才推出樓宇窗戶的標準,故窗戶一直是本澳樓宇面對颱風時的弱點,故大家即使貼好窗戶,颱風期間也不應靠近,當風地方更可考慮在窗內加一層遮擋,減少窗戶萬一破裂時的危險。
預報預警做足準備影響大減
不少低窪地區的小商戶向筆者反映,上次“天鴿”前政府近乎“零預警”,令不少貨物及設備浸壞,損失動輒數十萬甚至過百萬,今次“山竹”政府早在一周前不斷提醒,故已盡可能將貨品放高,儘管都有貨品或設備因無地方搬而受浸,今次損失僅約數萬元。
客觀而言,政府及社會在應對“山竹”的氣象預警、訊息發佈、災前預備、低窪地區撤離、緊急應變、善後清理等,都有明顯進步。在被動式應對災害上,是次表現確實遠勝去年“天鴿”,當中政府及公共機構前線人員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居民也配合及做好自身的準備功夫,筆者也謹借此專欄,向所有為應對“山竹”有出過力的前線人員致敬!
相對於去年“天鴿”的“零預警”,今年氣象局在“山竹”的颱風及風暴潮的訊息發佈,無論從預警性、透明度、準確性和訊息詳盡程度均遠勝去年,亦難得地獲得社會輿論的肯定!
氣象局專業預報贏回肯定
經過一年的革新,氣象局用事實證明,局方並不缺乏專業分析和判斷能力,社會亦關注,在去年“天鴿”後臨危受命空降氣象局的譚偉文今月下旬不再兼任氣象局後,新任班子能否延續這股新作風,繼續用實際行動挽回民間對氣象局的信心!
此外,今次民防跨部門協調亦值得肯定,各部門均各司其職做好份內工作和協調,集中最大力量做好應災工作,可以算是近年政府跨部門合作成效的“典範”之一!但這亦正好帶出一個問題——當局正草擬的《民防綱要法》,並準備成立局級部門協調是否必要?
“山竹”一役展現出只要政府下定決心上下一心,現行機制已能做好跨部門協調,成立一個新局級部門統籌民防,先不計額外資源投放,成立新部門會否令原有運作暢順的協作機制徒添複雜及更多行政程序?且明顯有違特區政府近年提倡的精兵簡政施政原則!
無民防局也可做好跨部門統籌
另一方面,在民防架構協調下,政府“山竹”期間的信息發佈統一性和準確性亦遠勝去年,儘管仍有個別謠言流出,但情況已較去年大為改善!筆者亦認同任何時候,對惡意造謠的人士作出處罰,但若按早前提出在不知情下,只要轉播謠言也可能受罰,筆者實難茍同,甚至擔心矯往過正,會令政府訊息的傳播受阻。
今次特區政府被動式應對颱風及風暴潮工作值得肯定!但瑜不掩瑕,“山竹”帶來本澳有紀錄以來水位第二高的風暴潮,令內港、司打口、青洲及筷子基仍然一片汪洋,近兩萬用戶停電,社會同樣面對不少的財產損失和影響,每年一大浸更絕非辦法!但這正好反映,從零八年“黑格比”,再到去年“天鴿”,本澳過去十年抗風暴潮的硬件設施和防洪基建,仍然在只講不做的階段,十年來近乎零進展!
“小修小補”工程完工不久即滲漏
面對全球暖化催生極端天氣,“天鴿”、“山竹”這類五米多潮高的“猛獸級風暴潮”,已非過往所認為的“百年一遇”、“二百年一遇”,事實告訴我們,超強颱風或五米以上的風暴潮,甚至已是“兩年兩遇”的常客,政府當務之急,是如何在防洪基建上狠下決心和作部署,主動抵抗風暴潮,保護本澳低窪地區不受困擾!
零八年“黑格比”後,特區政府對防洪工作只進行了“小修小補”,如海事及水務局於二○一五年完成了“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聲稱可抵禦四點一米潮高(黑格比潮高四米六三),但早兩月,內港一帶僅在三米六左右的天文大潮下,就出現嚴重的海水倒灌或雨水渠反湧,導致內港低窪地區一帶出現水浸,反映出“小修小補”工程設計或質量根本有問題!
內港加堤圍至米五應攔置
雖然,海事局已承認該工程有滲漏,故原本五月招標將該堤圍加高至路面一點五米的計劃已押後。但筆者在此必須提醒,有關加高堤圍的工程即使完工,對應潮高四點八米,也僅能勉強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但“天鴿”的潮高達五點五八,“山竹”潮高也達五點二五(當時實時數值未核實),加高堤圍工程是否有需要確實值得慎思。
風暴潮的高低,關鍵是受颱風中心高速旋轉,令中心周邊氣壓大幅降低的影響,颱風風力越強,氣壓越低,海水也會被吸得越高!故要抵擋風暴潮,堤圍必須足夠高,因為只要堤圍不夠風暴潮高,海水就會無限量湧入,任何水泵或蓄水池面對風暴潮都是無效的!
故筆者認為,目前最重要是先確保應對潮高四點一米的(當時聲稱十年一遇)“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不再滲漏,及盡快完成內港雨水泵房或其他臨時排雨水措施,避免內港一月一浸。至於加高至地面一點五米的防洪牆工程,筆者認為應擱置,因為這個工程原只能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這對我們連續兩年經歷逾五米潮高風暴潮根本是零作用!
抗風暴潮基建要擋七米高潮水
根據當局去年“天鴿”後公佈的資料,原內港擋潮閘設計是以二百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一九九三年颱風“貝姬”的潮高四點七八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潮高五點六米,留有餘量,但因應“天鴿”五點五米潮高,需要再加高設計,必須指出,今次“山竹”五米二五的風暴潮高雖不及“天鴿”,但原因是當日不是天文大潮且是每日低潮位,原潮高僅兩米;若“山竹”是如去年“天鴿”般在天文大潮加每日高潮位襲澳,水位最少會再升高一米以上,六米多的潮高,相當於內港最低位的水浸高度將逾三米,即逾一層樓的高度,屆時水浸的影響將極大。
考慮本澳連續兩年受到五米多的風暴潮影響,特別是“山竹”風暴潮若遇上大潮或每日高潮位,潮高會再升高一米,即逾六米的情況下,擋潮閘的高度或要大幅升至潮高七米以上才屬安全合理範圍。
筆者必須提出,媽閣到灣仔約六百米的擋潮閘工程量相對較小,但涉及區域儳作,以及航道管理和調整。故在內港沿岸建設約四米高的堤圍,同樣可以達到抵擋七米潮高風暴潮的效果,且設計可以仿效上海外灘堤圍做得足夠寬變成新的海濱休憩空間,甚至一同建設內港外環道路,甚至輕軌段等,也是一舉多得的防洪工程選擇,當然,沿岸碼頭的搬遷整治,以及內港居民是否同意,涉及政府大量的遊說工作,也絕不容易。
強颱風頻發 建築物抗風成新課題
此外,筆者必須提醒,“山竹”雖是以超強颱風(中心風力一百八十五公里以上)吹襲菲律賓呂宋島,但在接近澳門時已減弱為強颱風,威力已有所減弱;故若有超強颱風直接吹襲本澳,其破壞力將更驚人。屆時,不單風暴潮高可能達六米以上,其持續風力亦可能接近本澳建築設計的抵受上限,到時本澳樓宇的堅固程度將受考驗,如何確保本澳樓宇、尤其是高層樓宇得到合適維修保養,確保其抗颶風能力,將是未來的新課題。
不過,本澳樓宇在應對“天鴿”和“山竹”的風力是安全可靠的,只是本澳去年“天鴿”後才推出樓宇窗戶的標準,故窗戶一直是本澳樓宇面對颱風時的弱點,故大家即使貼好窗戶,颱風期間也不應靠近,當風地方更可考慮在窗內加一層遮擋,減少窗戶萬一破裂時的危險。